暂停旅行的投名状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fu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再说你想去旅行。
  这是我暂停旅行的投名状。
  真正开始旅行是从大学开始,先是跟着父母出去玩,后来跟着团走,再后来也搭车、逃票、骑车、穷游、徒步……去过的地方有,甘肃、宁夏、内蒙古、北京、四川、青海、陕西、山东、辽宁、福建等,一直努力用心去行走,希望能走出一条自己的“万里路”。
  几个月前,我约了两位好友,三个人三辆车,从我读书的大连骑到沈阳。500公里路,对于自行车来说不短,对于我走过的旅途来说不长,不知怎的,我突然对旅行感到厌倦了。
  原旅行模式
  生活在这个时代,你要是说你不想旅行、不想Gap year,都不好意思出去跟人打招呼。打开人人、微博,满屏都是几个字:我要旅行!逃课旅行、休学旅行、辞职旅行……很多关于旅行的群组都在宣扬: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去做了;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遇到多少人,见到多少未知的风景,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地认识了自己;一个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次想爱就爱的爱情,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
  这些人这些话刺得人心痒。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敢为人先的热情,一批批,一个假期又一个假期地去“诠释”所谓的旅行。不可否认,旅行的确很让人向往,它对一个人也的确意义无穷。我高三那年压力很大,难过时抱起小鹏《背包十年》翻一翻,就觉得自己又有了动力。
  但是我觉得很多人混淆了“旅行”和“旅游”。旅游业的兴起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当下所处的环境,有了一种外出探寻的渴望,随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我觉得“旅游”本身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增长产生了脱离于温饱的高级欲望,使得人们有了消费的动力。旅游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奢侈品。
  而“旅”加“行”是谓旅行,重要的是“行”。几年来,我见过很多真正的行者,徒步川藏的、骑行环游中国的、没有目地流浪在国道线上的……我佩服他们,尊敬他们不是因为他们走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风景,而是觉得他们在行走的路上,始终怀揣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和永不放弃的真信仰。这种态度本身就表示了一种高出这个时代的姿态——再长的路也长不过自己的脚,再大的世界也大不过自己的心,再多的理由也阻止不了向前的路。旅行是精神上的奢侈品。
  目之所及,很多人打着“旅行”的口号去旅游,打着洗涤心灵的旗号去挤人海、观景点。我周围很多同龄人的所谓的“旅行模式”不外乎是这样的:
  首先打电话给家人,通过各种软磨硬泡拿到出行的钱。订飞机票,最差也是火车票(并不是说方式有什么不对,而是笔者觉得旅行真心不是一种享受)。网上找攻略、找美食,确定在哪里吃在哪里住。机场候机,顺便嘟着嘴拍张照片上传“哎呀,等飞机什么的最无聊了~我好期待这次的旅行哦!”下飞机,找人接机,拍张照片“哎呀,有人来接我了,好开心”。直奔宾馆,拍张照片上传,“这个宾馆没有空调唉,讨厌死了!不过,为了美食,就凑合一下吧。吃饭前把食物拍下来上传。第二天直奔所谓的著名景点去,拍张照片上传,顺便抱怨下人很多天很热,内分泌错乱心情很烦躁云云。收拾收拾行李,抱怨下假期不够用啊,没玩够啊等等。回家回学校,整理照片,上传,然后告诉大家,我“旅行”过这个地方……
  不知道这些步骤有没有引起大家共鸣,我只能想到一个粗俗的对比,孙悟空当年连翻筋斗云为的是逃出五指山,为怕如来佛祖抵赖在五指山下留溺。悟空兄是为了看看这个世界的尽头才留溺的,而我们中很多人是为了世界尽头有自己的痕迹才跑出去的。直接地说,就是通过无聊的手段进行一段无意义的行程,以此证明自己已经有足够的本事花着父母的钱酣畅挥洒青春,实现自私的梦想了。
  除了照片还剩什么
  我曾在火车上认识一个同在旅途的大二男生,学考古专业,他已经去过了中国除了台湾之外的每个省,接下来的目标是环中国国境线。搭车、逃票、徒步……怎么省钱他怎么走。我问了他3个问题:什么时候去旅行,影响学习吗?追求的是什么?对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他的回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想去旅行的时候,我就走了,学校不点名,只要你参加期末考试,别给学校添麻烦就行。至于对学业的影响,本专业的书只需要花一个礼拜就可以看完,剩下在学校的时间无非就是玩游戏、聚会、社团活动之类浪费时间的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干嘛要待在学校里!”男生说他的目的就是出去看看,去每个城市的古玩市场逛逛,也算是实习了。关于追求他说还真没想过,就想着一直走,看看每个城市人有什么不一样,脸上的笑有什么不一样。等哪天累了,就回学校回家休息下。至于毕业工作后,他觉得能不让自己饿死、不拖累父母就足够了。他在路上拍些照片发给小杂志社什么的也能赚点钱。“未来嘛,想那么多干嘛?尽可能走出国门,在国外去流浪吧。”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明显带着沧桑,没有19岁人应该有的青涩稚嫩。遇到他的时候我还反思得不多,我那时很佩服他。
  很多人都试图在旅行中寻求到意义,而就像周国平先生说的:“一切的意义都寓于过程。然而,现代文明是急功近利的文明,只求结果,藐视过程。”大家扪心自问,你因为旅行获得了什么?真正获得了什么?
  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人们陷入了一个怪圈,平时忙着攒钱,攒够了钱就去旅行,在嘈杂声中、在拥挤的人群中花完了时间和金钱,灰溜溜地回到自己无比鄙视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攒钱,以便开始下一次的“旅行”……
  不,这不是旅行。旅行不是不远万里去一座城市,只带回一堆照片,却没有用心去感受那座城市所带给我们的氛围,用心去聆听这个城市的声音。《迟到的间隔年》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不可怕,怕的是迷失。孤单可以习惯,空虚不能习惯,可以两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带着空虚的灵魂。”现在的我似乎能理解“空虚”的含义了,当你背着沉甸甸的背包准备出游时,或许你的内心依然空虚。当你踏出脚步的那一刻,你只填补了心里的一半,而另一半需要你自己来填补,那就是释放心中的所有情绪,带着一颗你真正想去做事的心,然后努力去做。
  不认识邻居却关心外星人
  曾有人对心心念念想见到UFO的粉丝说,你们连自己的邻居长什么样儿都不关心,却天天把外星人挂嘴边儿。这句话也适用于那些天天把“旅行”挂嘴边儿上的人。
  我们学校有座后山,绿化不错,登上山顶,可以远眺大海,俯瞰整座校园,景色真的很好。我心情低落的时候总喜欢来这里逛逛。有一次跟同学出去聚餐,席间有一个女生用特别炫耀的口吻跟我们说,她去过国内国外很多地方,眉飞色舞地跟我们说哪个地方的人素质低下、哪个地方物价奇低……
  开始我还能安静听她说,后来实在不能忍受了,就问她:“你去过学校后山么?”她愣住了。我想我这辈子永远不会忘掉她的表情,集嘲笑讥讽尴尬不屑和恼怒于一体。
  那些嚷嚷着要去环游世界的人,竟然连100米之隔的地方都没去过。同学,别再好高骛远了,我真不明白,一个连自己身边的美都发现不了的人,通过旅行能收获什么?
  一位旅行者曾对我说:金钱决定旅行的长度,眼界决定旅行的宽度,心灵决定旅行的深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也写道: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有深度,才是真正的旅行。而真正在旅行的行者们,他们也在迷茫,正是因为他们迷茫,所以去追寻他们想要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路上。不是因为没钱才选择徒步、骑行或者是穷游,真正的旅行,是不需要用金钱这些浮夸的物质去做标杆的。
  还有人找借口说旅行没时间没钱。其实又是那句老掉牙的话:真正的旅行,或许真的是带着一颗心上路,不必在乎目的地,不必在乎有没同伴,不必在乎有没有相机,或许还可以不必在乎有足够的钱,只要你的一颗心,只要你去做,你敢做,你绝对可以领略到世界上最好的风景,最最让自己刻苦铭心的经历。
  别再跟我说你要去旅行了,你不一定要找个大海春暖花开,不一定要找个农场喂马劈柴。在平时,如果你吃一个玉米猪肉饺子都很开心,能够领略它的味道,那饺子就是你的另一个世界。如果你能在一棵树下平心静气,感受另一种不同生活,那你大概已经周游宇宙,不必依凭什么了。
  旅行,从来不是梦想,只有你空虚如游魂,才会拿它做标榜。一个人心有多大,他就能走多远,如果你自己都走不出你的心,哪怕是坐上飞机,又能飞多远呢?
  责任编辑:刘贞
其他文献
编者按:网上曾有这样一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们公益的热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再来这里支教。 ”支教、义工,这些是我们大学生在假期最常扮演的角色,各个高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或让学生自行组织各式各样的支教活动,或帮助留守儿童,或关爱农民工子弟。可是我们这些关爱怎会得到如此回应呢?看上去那样美的支教给孩子
毕业那年,我们义无反顾地冲向社会,在第一份工作中卖过萌也犯过二,回过头来再看,仍然青涩,依然值得回味。  高级脑袋犯的低级错误  文/东东枪  大学毕业后的头一年,在某快速消费品公司的市场部做管理培训生。  领导让我去广东出差——一套8个产品(同一产品的8个库存量单位)的新包装,在顺德的一个工厂印,让我去签样。  也就是说:让我监督工厂的工人们调试机器,印刷出合格的包装来,并签字确认,今后以此为标
赛后“福利”让人喜  出身于西安农村家庭的范石钟,从小就对绘画特别感兴趣。那时候,一张宣纸8毛钱,一盒颜料则相当于家里一星期的伙食费,不菲的花费,让父母很难支持范石钟的学艺之路。小学四五年级后,范石钟担起了家里写春联的重任,还在学校办起了画展,父母才正视自家孩子出色的绘画天赋,送他去系统学习。2010年,艺术生范石钟,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湖南大学视觉传达专业。  刚进大学时,范石钟有过迷茫期。课余,
关注身边的“小事”,这是商学的第一张“牌”;  消费者体验、减法、成本、媒体……这些统统都是商学中必须考虑的“牌”;  公益也已成为树立企业口碑的一张关键商学“牌”。  在美国,如果你想要一副高质量的眼镜,平均花费是500美元——直到有了“Warby Parker”;在美国,眼镜的网络销售额只占销售总量的1%——直到有了“Warby Parker”。  这家由4名沃顿商学院毕业生创办的网络时尚眼镜
我一直挺喜欢画点小画儿,中学的时候经常在语文课本的边角画一个跳舞的小人儿,或者在地理笔记本上画一群睡着了的银河系星球们,但是你知道,当年我也是一个要参加普通高考的苦难高中生,在应该专注于高考模拟题的时候,画画这种事儿简直就是超级不务正业。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后,我对自己学的新闻专业没有什么不满意,能做个记者四处奔走和人聊天并记录真实的社会生活、找寻新鲜事物是份有趣的职业,只是每天坐在教室里背新闻理
呆萌傻的看病流程  在英国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英国,要么别生病,要么就直接病死。这或许是对英国既完善又漏洞百出的医疗体系的绝佳说明。“完善”指的是它医疗免费的福利和热情温暖的医疗服务,而“漏洞百出”,则是其呆萌傻的看病流程。  然而,我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了过高的预估。仅仅第二周,我的皮肤就因为无法适应英国硬水而开始过敏,可惜我没带任何抗不良反应的药物,只好去看医生。  英国的医疗体系和看病
2014年4月6日,星期天。波士顿的四月是多么美好的季节。  靠近码头的北区(North End)是意大利移民的聚居地,很像国内大小城市都有的美食一条街。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笑语欢声。在哈佛大学读博期间,我和吃货朋友们也会在晚上或周末来这里聚会,庆祝同学毕业、父母来访,或只为品尝地道的咖啡和意面。  隔着几条街是游客必到的波士顿水族馆,旁边有一栋不知名的高楼。在那个夜晚,一名哈佛大二学生,20岁的安
所谓“第一学历”,是指每个高校毕业生所取得的大学本科(或专科)文凭。或许是因为高考是被世人最认可的公平考试,所以每当社会对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进行评价和选拔的时候,第一学历时常被作为关键的一项指标。但是,第一学历却不见得就是一项工作甚至一个事业的入门必要条件。即使没有闪亮的第一学历,依旧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与成长道路,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以我个人最近十来年来指导研究生的所见所想,得出的结论是:成就
近日微博上有一张大学课堂座位分布图大火了一把,我在看到的瞬间也不禁大吃一惊地感叹一声:真是太准了!这与我们班的上课情形基本80% 符合,而我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伪学霸。  我确实是个伪学霸。上课从来坐在第一排,看起来乖巧安静贤良淑德、聆听教授们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横飞的教诲,在考试中通过突击也往往有着不错的表现,最后的成绩不能说太高但也绝对能唬人,于是被外人冠以“学霸”的称号。可事实真
21岁的黄紫红是个土生土长的南宁姑娘,小麦色的皮肤,爱笑,声音温和,语调自信又坚定。确定保研清华大学后,她没有懈怠下来,仍积极参加校园、社会的活动。作为Lean In RUC的发起人,她致力于团队的运营和发展;作为清华科教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她跟随导师和课题组长开展调研和写作工作。  往桌前坐  2013年,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里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写给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