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说课稿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_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的传统模式,向知识的探究模式的转化,笔者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例介绍说课过程.
  1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神奇的压强》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本节内容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探究,是力和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本節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对内容的分析,结合八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笔者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3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来掌握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式,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3说教法和学法
  3.1教法
  本节课以导学案为主线,以引导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配以演示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设计意图: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2学法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练习检测的方法,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这样既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说教学过程
  4.1新课导入
  4.1.1视觉体验
  观看影片《十面埋伏》中的片段,削尖的竹子,深深地插入土地,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4.1.2 操作实验
  (1)准备两个气球,找一名大力气男生,上来压破气球,学生感觉很费劲.再找一小个女生,上来用针扎破气球,轻而易举.
  (2)笔者让全班同学都来体验,用手压铅笔实验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实验导入,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一个悬念,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老师发出的信息,易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4.2进行新课
  4.2.1提出问题
  到这里,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从刚才的体验,你们认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个环节.
  4.2.2猜想与假设
  从刚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了问题并进行猜想,他们的问题和猜想非常丰富,对每一位孩子的想法,笔者都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2.3设计实验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验证,此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是否有关进行实验探[JP3]究,并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课前给每个小组配置多种实验器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每组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把其他的实验设计留在课后进行.
  (设计意图:这样不但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而且还能丰富学生课后的物理生活,还能体现分层次教学法.)
  让学生自主填写导学案下面的问题:
  并在实验中让学生思考问题:
  (1)本实验采用什么方法?
  (2)怎样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分析小组的实验中变量是什么,不变的量是什么,怎样才能去控制?)
  4.2.4分析与论证
  学生将实验现象整理分析归纳,随后各组进行交流,此时笔者及时强调得出结论时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讨论分析思考问题,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2.5实验成果展示
  学生在实验时,笔者用照相机,录下几组学生的实验过程.接着通过投影仪当堂展示,并请对应组的同学补充说明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这种当堂展示的形式,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表述也能再现学生的思维,体现物理方法的运用.)
  最后,通过演示和讲解短片中的实验,师生共同得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2.6达标检测
  设计了3~5分钟的小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自选器材设计其他实验来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这样既能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加以应用,又能为下一节压强的学习奠定基础.)
  5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层次清晰流畅,重难点突出,更重要的是合理地利用了各种资源,同时导学案的应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其他文献
某网站曾经进行了一项有关中华历史文明的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历史知识严重匮乏。一张满分为100分的问卷,平均得分仅为27.69分,只有1.5%的人取得了及格的成绩。如此成绩,让我们这些历史教学工作者汗颜。但调查同时显示,青少年历史知识欠缺并非“不想学”或“认为历史知识不重要”,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中国历史有较高兴趣,九成以上的认为了解中华文明史极为重要。那么,为什么被调查者的成绩如此令人大跌眼镜
期刊
摘要:英语写作在高考命题中对学生是相对较难的部分,有的学生对此弱项抱舍弃态度。要解决这一难题,应让学生在平目的学习中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并坚持大量的写作练习。有效地利用这几种方式,定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技巧 高考方向 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在高考命题中对学生是相对较难的部分,他考察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和要求写一篇书面材料。但他并非要
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建筑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体现着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传统的学校建筑设计注重“实用性”,高度聚焦教学环节,基本从“教室”“学科”“班级管理”等视角出发进行总体安排;而没有考虑到为学生在学校中越来越丰富的“活动”“学习”“小组合作”“文化体验”等提供支持。传统学校建筑设计已不能很好地支持新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发展需求。  为儿童的生命
翻转课堂是新时期新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的革新.是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连网络等多种现代化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翻转.翻转课堂实质是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辅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更深入的展开讨论,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制作的微课上传到专门的网络,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学,自检自测,带着疑问进入第二天的课堂,教
教育装备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建设、配备、管理、使用、培训和督导的行为与过程.本文讨论的教育装备是指物质形态的设备,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功能场室等.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对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的重视与扶持,近年来,农村学校的教育装备越来越齐备,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电子白板、教学平台、仿真实验室等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教
一、理论背景rnSwain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中指出,学习者需要有机会去锻炼和发展正确的运用英语语言和表达,通过写和说这种产生性运用方法有助于学习
物理复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地浏览已学过的知识,而要在全面复习、重点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把分散、独立、分割的知识通过某条线索把知识编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根据高中物理内容的特点,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内容标准寻找几条线索来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  1 依据物理概念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  物理概念间常存在相互关系,从它们间的联系入手建立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的本质和联系。例如静电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本文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为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1借助于活动串接知识内容  都说初中物理抽象、难懂,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活动空间,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了障碍,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教学内容拆解到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物理
在当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身为教育者,如何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成为乐知者,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
工程力学是工科院校许多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工程力学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学时却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