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建构,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教学情景)——通过激活认知经验,夯实自主建构基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经历建构过程,有效获取数学知识;实施成功体验,感受学习的价值。如此,方能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下面就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一课的教学为例,简要阐述。
  一、激活“自主建构”的认知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要涉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虽已具备了足够的数学知识,但却不能有效地解决新问题,建构新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有效地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运用有关知识。因此,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前,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或提问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复式统计表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单式统计表的填写方法,明确“合计”等栏目的含义。
  片段一:
  1.今天,郑老师带来了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从这些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吗?(有四个组,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2.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出各组的情况,通常我们把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表。(板书:统计表)
  3.老师这里就有四张统计表,你能把四个组的信息填入相应的统计表中吗?让学生打开书本第105页,补充统计表。
  4.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先填什么,再填什么?合计数你是怎么求的?(课件逐步展示)
  5.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性别,合计)
  以上的复习活动,通过寻找新旧知识的“共同点”“联结点”“演变点”,激活“自主建构”的认知经验,夯实自主建构基础,促进旧知“生长”。
  二、激起“自主建构”的学习需要
  小学数学学习就是通过纳入建构、重组建构的方式适应新内容的学习,逐步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通过适应、平衡来进行的,学生就是在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产生新的平衡中,实现自己数学认知的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设计各种教学情景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契机与前提。
  片段二:
  1.现在请同学们迅速合上书本坐好,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回答老师的问题:航模组男生有多少人?(8人)美术组有女生多少人?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10人)反应真快!为什么回答得这么快?(从统计表中直接看出来的)
  2.那下面这几个问题你能很快回答出来吗?请听题,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少?四个组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这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很快说出来吗?(有困难。表格里没有,要在四张表中比一比,或通过计算才能得到)
  3.是呀,这四张统计表都是单一地反映了一个组的情况,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或者了解四个组总的情况,这四张统计表就显得不太方便了,那有什么好办法不仅既能看出每个组的情况,又能看出四个组总的情况呢?
  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数学素材的刺激,创设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效地自主建构复式统计表提供了可能。
  三、经历“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经历、感受、体验、探索”数学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群体互动,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片段三:
  1.师:想到什么办法了吗?(可以把四张表重新编排制作成一张新的统计表)嗯,办法不错。把这四个小组的信息都反映在一张统计表上!
  (1)师:是这样合并吗?
  生:这样合并有重复的地方。
  师:怎么改进呢?
  生:可以把重复的去掉。
  (2)师:好,把重复的去掉,这样可以了吧?
  生:这样看不出是哪个小组的,应该要添上小组名称。
  (3)师:这样总行了吧?
  生:还要添上总计,这样才能知道一共有男女生多少人。
  (4)好,添上总计,这样就完整了吗?
  (5)介绍表头。
  (6)我们再给它添上一个名称,最后加上日期,就可以制作成这样一张统计表(课件逐一展示)。出示统计表。
  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
  2.让学生填写教科书上的复式统计表。
  3.汇报填写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先填原始数据,再进行统计合计项和总计项;弄清合计项和统计项的统计方法;结合统计表理解“总计项与合计项交叉栏”的特殊作用。(课件逐步展示)
  这一教学过程,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思考探究,课件动态呈现,教师“装傻”,学生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巧妙生成了新颖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亲历了复式统计表的生长过程。在生成了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填写统计表,理解表格中各类数字的来源。
  四、体会“自主建构”的知识价值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是否体验过数学知识的价值,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一生的情感发展。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理解表格中各类数字来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价值,体验“自主建构”的乐趣。
  片段四:
  1.现在,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能不能很快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呢?我们来试一试,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这四个组的男生一共多少人?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都可以从表中直接找到,方便吗?
  2.嗯,的确很方便。那么你觉得这张复式统计表和前面四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问题)
  3.说得很好!这张统计表能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前面的四张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而且便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板书:信息全面,便于比较)
  4.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复式统计表”。比如:
  (1)开学时,张老师要统计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的人数以及整个学校的总人数,就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2)电视台汇总的各栏目收视率也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
  上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复式统计表中找到,方便!进而通过与单式统计表对比,发现“自己发明”的复式统计表信息全面、便于比较,深刻体验了学习复式统计表的价值和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活动必然能激起学生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数学活动中去。
其他文献
问题是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直接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足见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解答数学习题,而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在备
鸟屋  那里,至少有一千只鸟  哥哥对表哥这么说的时候  树上其实很安静  月亮正照亮我们的眼晴  鸟屋是挨着我家的两株大柏树  大柏树的腰我和哥哥抱不住  缠绕大柏树的一株红刺藤  长得比我的腰还要粗  红刺藤包裹的大柏树长不高  撑开形成绿色大屋顶  表哥的眼神是不相信  哥哥的眼神是让我来证明  我就在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  朝着树梢上的月亮扔  扑扑扑的声音接连不断  一只只黑影从树上飞起 
2020,爱你爱你!如此美好的年份,却突如其来地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像是一张灰色的巨网,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是2020年的序幕。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为杀掉它的锐气,阻断它的横行,全国人民都开始自觉宅家抗疫。而原本应该在家舒舒服服过大年的我却辛辛苦苦赴京集训,这疫情虽然让我的学习生活变得曲折,不过也使我的集训生活有了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感受。  为预防病毒传染,及时防治,我们每天都会测量
[片段一]  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  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
一、观察缘由  2011年,南京市教研室在全市11所培智学校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创新校本教研模式。针对市级公开课,制订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在观测统计后发现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和研讨,提出改进建议,优化教学过程。  2012年,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我校率先在语文课堂中引进课堂观察。我们成立了七人课堂观察研究小组,由语文教研组长(即市语文中心组成员)牵头,让组内的年轻老师轮流进行课堂教学,其他
2008年6月的高考是所有高三同学必赴的一场“盛宴”。“宴席”上的每一道“菜”都是命题人精心“烹调”而成的。面对这些“大菜”,你准备好了吗?你能顺利破解这些“珍馐美味”的“材料”和“来龙去脉”吗?你会成为“宴席”上最出色的客人之一吗?《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特邀请名师,为同学们分析历年的“菜色”,展望2008年的“口味”,希望能助同学们轻松地赴这场一年一度的“盛宴”。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
【教材简析】《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
策划人语:随着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印发,我们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第一时间约请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杨教授系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原教育部全国小学教材审议大会语文课程标准审议组成员,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最后审定的专家,他的解读和点评无疑将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策划人语:  理答现象一直存在于课堂。课改之后,作为教师教学技能和课堂对话的一项重要内容,理答的研究日渐增多,也更加系统、深刻。智慧理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有效对话的需要,是高效课堂的需要。本刊关注了该主题,组编了相关文章,以期广大教师对此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获得理答艺术的专业提升。  (黄远群 林 丰 吕 英)
摘 要 为科学测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例,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校近两届毕业生实施跟踪调查,基于毕业生反馈的数据,在对样本采集情况、主要指标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从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培养质量以及校友评价等方面,分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