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有效梳理打造绿色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由更多关注新授课,转向少有人问津的复习课.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期末总复习,一度成为简单的、无味的重复.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乃至整体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如果把教学内容通过复习课有效地串联起来,并将知识点的联系内化成学生的东西,揭示规律,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进一步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绿色课堂.
  【关键词】提升;有效;打造;绿色;复习课;高效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由更多关注新授课,转向少有人问津的复习课.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重要课型之一,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回顾阶段性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层次地汇总整理,并内化成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在前期的新授课和练习课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元素,但这些知识的构成是零散的、独立的,还没形成系统的、结构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乃至整体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一、目前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但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期末总复习,一度成为简单的、无味的重复.确实,复习课在以往一直很少被关注,能借鉴的经验很少,没有固定的、成熟的模式,教师也不愿意选复习课做公开课,一些复习课沿用简单陈旧的复习模式,令课堂沉闷,窒息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找不准学生学习起点
  学生在前期的新授课和练习课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元素,但这些知识的构成是零散的、独立的,还没形成系统的、结构性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到什么水平,知识点的联系学生又明白了多少,很多上复习课的教师也不清楚,可能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在已经很清晰,只需要教师再点拨一下,但教师不知情,又重新再讲一次,学生就感到枯燥无味.
  (二)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指引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定位.很多教师上复习课是凭经验授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说到哪里就是哪里,完全成了走过场的形式课,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梳理过于随意、简单
  有部分教师也让学生做知识梳理,但根本没有研究教材的意图,随意引导学生讲解各部分知识点,草草完成所谓“复习”,无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是又让学生听了一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梳理复习.
  (四)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除了书面知识体系的整理,学生大脑的思维的整理也很重要.如果不能放手让学生去分析、交流合作、解决,而是40分钟的课堂教师讲了30多分钟,完全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自己的想法中,这样的课堂又阻碍了学生思维提升的空间,怎么可能实现高效.
  二、如何上好复习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好复习课自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如何上好复习课,令学生重新燃起自主探究的欲望,令课堂充满动力?
  (一)关注学生,抓准学生学习起点
  要抓准学生的学习水平,首先教师要结合日常的作业练习,一般的课堂学习能力以及对本班学生对该单元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较详细的综合分析,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避免因学生的不熟悉而导致的知识体系无联系或因学生的熟悉而感觉啰唆乏味.如果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各小节很熟悉,之间的联系也能理解,那教师在讲的时候,就有所侧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多让学生分析,表述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做好这一步,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起劲.
  例如,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前,要先了解学生对多边形形的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知识的复习补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顺利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如果不理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研究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学生也逐渐变得无心向学.因此,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并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程度,设计能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潜力的问题.
  (二)设置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对单元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忽略了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使部分教师常打无准备之仗.对教材内容不熟,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研究不足,就匆忙上课,随便了事.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授课才会得心应手,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专心去学.
  (三)引导构建知识体系框架
  复习并不等于重复,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很关键.课前,教师要习惯性指引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模式,使学生形成自主建构的习惯,每逢复习课,学生都能按一定的模式设计单元的知识体系,能系统全面地回顾整理,以达到各部分的有机结合.
  如,复习“体积单位之间进率”,这里涉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以上单位内容自己建复习框架图,并在课前通过检查了解建构的情况,上课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展示,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不足,然后再到台上展示成果,让学生展示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鼓励自主合作交流梳理
  鼓励创建的个性化,互相促进提高,达到思维提升的目的.教师要注意对知识结构整理方法进行指引,挖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這样的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会自觉主动地尝试自己整理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复习整理的能力.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整理才能进一步完善,个人的学习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真正的数学复习课是学生认知策略的学习,是数学思维的学习,让复习课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不断前行.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现状】  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关注于课程标准研究,关注于课堂教学教法的实践,我们发现,“做数学”的呼声由强转弱,起先各类各级的公开课、示范课都将“做数学”理念贯通其中,问题的情境创设、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动手实践、自学证明,使得课堂气氛变得热闹,形式手段变得多样,但课堂教学依然存在若干问题未能改变.其一,教师满堂灌填鸭式形变味不变.其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减无增.其三,课堂
“分数乘整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侧重于计算法则的总结及计算速度的训练,而忽视算理的教学、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停留在“会算”的层面,缺乏思维含量,对为什么要这样算心里仍是稀里糊涂.  计算课该如何教学才有思维含量呢?我在备课中对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深思,经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思考一 用不用教材的情境  我们知道,情境引入
【摘要】本文通过引入最简单的回归分析问题,把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把线性回归应用到邮资与时间的预测模型中,创造实际应用价值,并实施数学建模的具体步骤,加强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关键词】预测模型;线性回归  一、案例引入  为研究某国标准普通信件(质量不超过50克)的邮资与时间的关系,得到如下数据:  年份(年)19781981198419851987199119951997200120052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从重视“双基”到关注“四基”,从注重学习结果的考查走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改的方向已毋庸置疑.考试命题一直是引领教学的“风向标”,如何发挥好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以改进教学,发展学生呢?显然,命题的价值取向值得深思.下面,笔者结合部分试题探析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贴近生活实际,折射应用价值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数学命题的素材也应该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把对数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就是要培养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细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学校、家长及老师发现,现在数学教学的成败都是“分数”说了算,“分数”成了我们老师与家长同共追求的唯一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也就变成了“题海战场”.  一、“题海战术”的危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这是当代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提出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但是在教學实践中,往往
一、缘起  一名学生的想法:  在去年我教学一年级下册“买铅笔(十几减9)”一课之后,一名学生紧跟着我跑出教室问道:老师,我觉得用计数器拨出的15-9=6和用小棒摆出的10-9=1再用1 5=6的方法是一样的(如下图),您觉得是吗?  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我的教学中缺少了什么呢?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都是按照教材设计的问题串从小棒操作——计数器操作——脱离模型的计算,一步步进行的,会缺少什么
【摘要】TI图形计算器不仅仅是“教”的辅助手段,更是“学”的有效工具.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幂函数教学为例,阐述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  【关键词】高中数学幂函数;TI图形计算器  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典型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布鲁纳也认为,只有学生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然而,数学一直以其严密的逻辑推理、灵活的技巧处理而著称,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
笔者上学期新接手初三一个基础很弱的班级,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3节“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中,有一个探究活动如下: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解:略答如下:1.涨价:设利润为y元,设涨价x元,则少卖出10x件.则y = (2
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行为就是如何学习,也就是从学会到会学的进化,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教师的行为就是如何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究竟能达到怎样的和谐程度,孰轻孰重,分量的配比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的课题.本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基础,充分尊重儿童的思维实际,准确把握儿童的知识板块,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个将方程意义逐步建立并清晰概念的过程.  环节一:认识天平,铺垫意义  师:这是
2014年广东数学高考题理科21题试后统计考生平均得1分,促使笔者做了一份简单易懂的答案,分析了两种答案存在的数学倾向.对数学高考题引领方向问题进行了思考.  二、两种解法的倾向比较  简单解法强化了数学的从直观到抽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对于解(1),由f(x)的内部结构及题设的规定着认知内容和方向,根式内是一个可以因式分解的缩略形态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出的两个因式一上一下,为同一对称轴,是形状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