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把教学重心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每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走出“观众席”,登上“舞台”当“演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合作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创造情境
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在课堂上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如讲授《范进中举》时,通过了解范进中举后的为人处事方面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让学生自由想像,写一篇《范进中举以后》,或者想像范进如果此次没有中举,他会怎样,写一篇《如果范进没有中举》。又如讲授《孔乙己》时,可以运用创造性想像,写出孔乙己如果考试中举会怎样。通过创造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跳出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还有一大帮顽皮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对于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接下来向学生讲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那迷人的水乡和梦幻般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三、创设表演情境
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的能力。如:《核舟记》一文涉及空间位置,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组模仿苏、黄、佛印的神态,一组模仿两个舟子的神态,分小组进行表演。这样,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到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才能找到正确的表演位置。
四、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本身就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再给它谱上简单的曲子,便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生动了。
五、创设冲突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机会,才能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他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更新的认识。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每位教师都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各种情境,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创设创造情境
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在课堂上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如讲授《范进中举》时,通过了解范进中举后的为人处事方面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让学生自由想像,写一篇《范进中举以后》,或者想像范进如果此次没有中举,他会怎样,写一篇《如果范进没有中举》。又如讲授《孔乙己》时,可以运用创造性想像,写出孔乙己如果考试中举会怎样。通过创造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跳出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还有一大帮顽皮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对于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接下来向学生讲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那迷人的水乡和梦幻般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三、创设表演情境
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的能力。如:《核舟记》一文涉及空间位置,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组模仿苏、黄、佛印的神态,一组模仿两个舟子的神态,分小组进行表演。这样,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到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才能找到正确的表演位置。
四、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本身就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再给它谱上简单的曲子,便使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生动了。
五、创设冲突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机会,才能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他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更新的认识。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每位教师都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各种情境,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