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美食之旅》中译名的修辞处理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美食类节目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和浓郁的现实气息走红国内外。要使其成为国外受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甚至爱上中国的有力工具,规范的名称翻译必不可少。本文首先探讨了音译对于名称翻译的可行性和有效度,进而阐述译名的修辞本质,之后通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 中的实例进一步论证,要想提高译名质量,译者需增强对译名修辞内涵的认识,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不忘贴近受众,用受众熟悉的话语传播中国文化,使语言文字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求。
  【关键词】译名;音译;修辞;《发现中国:美食之旅》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and terms in Chinese food programs so as to make them better ser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ransliteration to name translation is first discussed before analyzing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name translation. Some examples from 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 are used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rhetorical undertone in name translation. While preserving the features of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should also keep the target audience in mind and use expressions familiar to the audience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an effective way for foreign audie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nam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rhetoric; 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
  【作者簡介】蔡丽丽(1993-),女,福建仙游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与修辞研究。
  一、音译与译名
  一个民族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文化。在对外英译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时,有些学者提倡音译法,以保留原语文化。所谓音译,即用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的过程或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在译语中找到与其原语音节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音节,并用译语的语言符号形式表示出来。“从某种意义说,音译有助于保留源语表达方式及其内涵文化,给受众传递最真实的信息、享受最本源的原语文化”,它把原语中的概念意义与文化语境完整传递到译语,构建相应的概念,并建构相应的文化语境,达到意义和文化的传达。特别是当某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源语词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时,音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不仅是权宜之计,而且是可用之法、常用之法、行之有效之法”。不可否认,音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词语的文化色彩和韵味,凸显汉语特征,填补词汇空白,促进中国文化融入异域文化。例如,将“麻婆豆腐”音译为“ Mapo Tofu”,就能给受众带来“异域风味”,而且不难联想出一张亲切和善的“面孔”;相反, 如果将其意译为“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一来无法体现其品牌效应,再者译文突出了烹制者的“pock-marked”,会让潜在顾客产生不好的联想,其交际效果要大打折扣,而且也有损于相关“豆腐文化”的宣扬和传播。
  然而,音译泛滥将导致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有些音译不仅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还会给译文尤其是经典著作的译文造成伤害,甚至成为文化交流的阻碍。由于译语观众生活在由观念、价值系统、语言系统和修辞传统以及社会和道德规范等组成的另一个文化中,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或者极易理解的词句若原封不动地音译成英文,不仅不能带来语言的经济性,反而需要受众花时间追溯到原文产生的语境去理解其含义,结果可能难以忠实地传达中文的原意,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更谈不上什么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了。单就英译中式菜肴名称便可见一斑。秉承孔子“名不正言不顺”的儒家文化教诲,中国人起名字讲究字义、形、音,力求音美、义美、形美兼得,要写出来好看,听起来好听,回味起来含义深刻、寓意丰富。中式菜肴中有以历史掌故、民间传说命名的,如“霸王别姬”“佛跳墙”等,有以历史人物命名的,如“东坡肉”等,有以地名命名的,如“北京烤鸭”等,即便是普通菜肴,也要起上一个新奇别致的名字,诸如“花好月圆”“步步登高”“游龙戏凤”等数不胜数,其真正只是虾仁炒鸡蛋、竹笋炒排骨和鱿鱼炒鸡片。这些名称且不说直接音译,就算是直译,恐怕也会让西方受众不知所云。
  二、译名的修辞本质
  正如上面所讨论的,当我们把一种语言的名称或概念译为另一种语言时,不仅仅是靠音译所能完成的,特别是在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合作日益深化的当今时代,译名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或文化移植,而应是译者有效运用语言,促成预期行为发生的修辞之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将开心果的学名pistachio直译成“阿月浑子”,则很难勾起中国受众的购买欲,更不会像今天这样受人欢迎。相反,按照中国命名趋吉求利的接受心理和修辞传统,译成“开心果”,迎合受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博得受众的兴趣和好感,树立美好形象,进而促成受众产生行动。同样地,当我们将台湾莲雾这种水果引到加拿大市场时,若直接按照词典译名“wax apple”很容易让西方受众误以为是一种“打过蜡的苹果”,让人如何敢轻易尝试,而改译成“bell fruit”使其联想到一种像“叮当”的水果,更容易为外国受众所接受和认同。这些例子充分体现了根据语言所处的社会及文化惯习,“修辞地”翻译名称的重要性。“这一通过有效调动修辞资源,对现实社会及其受众产生影响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译名的修辞本质,也决定了译名归根到底是一种修辞行为”。   三、译名的修辞实践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是由“中国菜教父”华裔名厨谭荣辉和华裔主持黄瀞亿联合主持的美食纪录片,共分为四集,分别为北京篇、成都篇、边疆篇与广东和台湾篇。片中,谭荣辉和黄瀞亿穿越大半个中国,一方面,他们想要更好地把中国美食及其间的人物和故事介绍给外国受众,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对于国外受众的预期和熟悉的话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两人在这个纪录片中,在该纪录片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充当了纪录片的主持人,同时更是有着修辞意识的译者。他们在对人名、地名、菜名等名称的翻译中无不体现着修辞内涵。
  1.适当“施压”,保留原文特色。根据特定语境给受众一定程度的“施压”,可以帮助受众体验陌生和不在预期中的“他国”的“异”,接受新的预期,使其与文本达到视域的融合。首先,除了少数固有译名外,中国的人名和地名在英文中大多无对应项,因此常采取音译法,填补词汇空白,凸显汉语特征,促进中国文化融入异域文化。在第一集北京篇中,谭荣辉和黄瀞亿两人去拜访了一家高级餐厅的大东师傅,对于该人名直接音译成Da Dong,简洁明了,且中文称呼中常在名字或姓氏前加上“大”“小”“老”等字眼以示亲切,不乏和善之感,拉近受众与人物的距离。此外,在音译的过程中注意遵循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对于来自少数民族或特定地区的语言,其译法应按照原地区语言的读音转写,保留其独特的文化韵味,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如广东早茶点心译为Dim sum 而不直接音译成dian xin;成吉思汗译为 Genghis Khan,而不是纯音译为Chengji Sihan。在黄瀞亿回台湾探亲那集中,她拿着一些新鲜的蛤准备给她的家人们做菜时回忆起她的外祖母以前一直给大家做美味的蛤,这里将蛤译成hama,即台湾方言中的蛤,会比汉语拼音中的ha更令受众耳目一新,也让西方受众体验到中国方言的博大与魅力。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走出去,已有少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以音译的方式进入到英语词汇中或者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受众所认同了解,如豆腐 tofu、麻将mah jong、太极Tai Chi等,此类词汇音译时应尽量遵循现有译法。
  2. 贴近受众,释义变通。当简单音译无法传达所要表达的内容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达到语音和义的契合,确保原信息和文化在译语中不被曲解和误读,这时音译或者直译加上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译或直译是尝试保留原专名的特色,而释义则是考虑到文化差异,使译文更容易理解,让受众了解文化的同时掌握其内涵。该纪录片中较多处使用该方法,如第一集北京篇中多次提到的“甜面酱”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制曲和保温发酵的一种酱状调味品,篇幅有限时可简易处理成sweet bean sauce,而在介绍文化的文章中可细化成Tian Mian Jiang, a key ingredient in Beijing cooking, a wheat-flour fermented soybean paste with sugar and spices。类似的还有辣海鲜酱(a spicy seafood sauce made from dried shrimp, dried scallop and chillies)、五香粉(five spice powder, a blend of cinnamon, cloves, star anise, fennel and Sichuan peppercorns),该类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可详细介绍,之后再出现便可用其音译或直译名。同样的还有拉面(La Mian, hand-pulled noodle)、粽子(zongzi, which is sticky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葱蛋饼(cong dan bing, spring onion flatbread)、糯米鸡(lotus leaves stuffed with sticky rice)、回锅鸭(twice cooked crispy duck)等,通过释义使受众了解到其用料、做法或特色之处,如此才能更好地使外国受众了解到中国的饮食文化。
  3.用受众熟悉的话语传播中国文化,建立认同。要使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產生兴趣或认同,有时需要利用英语中语用意义相当、受众熟悉和喜闻乐见的表达进行处理,通过使用译语相应表达,使读者在熟悉的语言表达中,既了解了原意,同时又看到两种文化在意象使用上的差异,认识了中国文化。例如黄瀞亿住在北京城郊外的一家农家旅馆时,女主人为她做了玉米煎饼,是当地的日常饮食,黄便介绍到“cornmeal pancakes, the equivalents of their daily bread”,由此一来,西方受众便对“玉米煎饼”这一食物有基本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差异。同样的还有“杂酱面”(Za Jiang Mian, Chinese version of spaghetti Bolognese)等,让受众对“杂酱面”这一新鲜事物有了直观的认识,更容易建立认同。
  四、总结
  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翻译已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或文化移植,而应该成为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积极主动之为。正如“外宣三贴近原则”所提到的,外宣翻译时应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在对外英译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名时,也应考虑到 “三贴近”:音译时贴近原文特色,注意遵循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的原则;贴近受众,释义变通,使译文更容易理解;贴近受众熟悉的话语习惯,使译文更容易被接受,建立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融入异域文化,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达到文化沟通与理解,在构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立福.论文化词的音译与民族文化的“传真”[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77):86-91.
  [2]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 (1):39-41.
  [3]刘祥清.音译与可议性限度的消解[J].中国科技翻译,2010, 23(2):38-41.
  [4]赵彦春,吴浩浩.音译的尴尬-《庄子》英译中专有名词的处理及译学处理[J].外语学刊,2017(6):100-106.
  [5]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166-167.
  [6]陈小慰.现实译名问题的修辞思考[J].外国语言文学,2018(1):91-103.
  [7]陈小慰.翻译与修辞新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84.
  [8]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25(6):27-28.
其他文献
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数字经济、减贫等领域的经验分享,深化务实合作,2020年10月24日至29日,中国—东盟中心和中国外文局以“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和减贫合作领域新机遇”为主题,联合组织东盟国家驻华使馆外交官及驻京记者参访湖南省。代表团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九国驻华使馆外交官及越南和马
【摘要】“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将从翻转课堂场域中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入手,探讨如何更加高效的将翻转课堂应用到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外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孙丽红,呼伦贝尔学院。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互联网 ”时代,内蒙
【摘要】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此,本文从中高职衔接这一视角入手,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英语教学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高职院校;英语课程  【作者简介】顾新,无锡技师学院(无锡立信)。  引言 
【摘要】如何改进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一直是教师们探索的话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教师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以新型移动互联网智能教学软件盒子鱼为载体,从描述、分析所带班级学生口语现状与原因,分析盒子鱼智能教学软件教学与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处,着重探讨盒子鱼智能教学软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關键词】 英语口语;盒子鱼;教学方式;
【摘要】上海迪士尼是中国首座迪士尼主题乐园,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本文依据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相关跨文化理论,对上海迪士尼乐园中游乐项目名称的翻译特点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以期为中国其他主题乐园中游乐项目名称的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游乐项目名称;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跨文化因素  【作者简介】赵秦艳(通讯作者),朱妮,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高中的英语教学来说,各种教育教学方式都在进步。为了进一步将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挖掘出来,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在这方面进行开拓。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高中生的素质培养来说是一个比较巨大的挑战。对高中生的个人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难关。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显性培养  【作者简介】汪敏,江苏省清江中学。  如今时代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也
【摘要】语言决定论与天赋论是哲学史上两种极具影响力的学说,但很少有学者将二者作比较研究。本文选取这两种学说通过定义,比较等做进一步的分析,对人类的思维有新的认识体会之外,对于语言,语言习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语言决定论;天赋论;思维;语言习得  【作者简介】高欣瑜,王水苗,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理论与教学。  一、简介  哲学史
【摘要】当前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增加了对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此时的ESP建筑英语课程的构建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课程构建需要结合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将其作为导向和基本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基于此,笔者主要针对ESP建筑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以下为详述。  【关键词】ESP建筑英语;教学模式;构建;措施;探讨  英語是众多国家
【摘要】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的学习四要素,即“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模态大学英语听力教學模式。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多模态听力教学,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撑,体现了认知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个体性,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多模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作者简介】谢丽丽,女,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摘要】小学英语阅读是学生在初步接触外国语言时进行的一种学习启蒙活动,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方面的问题,在这种初级阶段选用简单可行的模式引导学生感悟英语文化的核心素养,不忽略每一个细节上的步骤,让学生都能脚踏实地的从英语词汇到阅读整篇文章都顺利进行,教学中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采用实践教学的手段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突出英语学习中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