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文面貌的再认识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py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真正接触,或说第一次接触元代诗文是1961年。我参加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后,被分配参加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振淮、费振刚诸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在元明清段。这部分由王起、季振淮先生负责。我编写部分戏曲、诗文初稿,戏曲部分是王先生负责,诗文部分是季先生负责。当时,我们是两年多的时间全部脱产,吃住、工作在一起,只有星期天放假。图书资料全部从北京大学图书馆调到工作地点。工作开始时,游先生就向领导提出:我们的水平限制,写不出达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度的文学史。领导回答八个字:“实事求是,主编负责。”也就是说,编写要求是“实事求是”;对于学术问题有不同意见,主编定夺。应该说,这是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这部教材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较长期使用的根本原因。当然,由于编者水平和时代的限制,问题还是不少的。该书在使用过程中,又经过1978年、1998年、2002年三次修订。我参加了修订工作。1985年,北京大学赵齐平教授推荐我编写《中国文学史纲要》(宋辽金元文学),此书也已经四次修订,并于2016年易名《中国文学史纲》(宋辽金元文学)出版。1988年以后,我又参加了《全元文》的编纂工作。先后五十余年,经历了对于元代诗文的不断重新认识的过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开始编写《中国文学史》元代诗文初稿时的态度,与葛兆光教授写其大著《中国思想史》元代部分时相同,他说:“把思想的平庸、停滞甚至是倒退的时代也看成是一种‘历史’,也许思想史会更具有连续性,因为,平庸也罢,停滞也罢,倒退也罢,其实毕竟都不是没有思想,只是没有精彩思想,而没有精彩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二编第四节)季先生对于写作的态度十分严肃,我没有敢说我的想法。先生在写作开始时,从不预设结论,要求认真读作品,看前人和时贤的研究著作,归纳介绍主要的、比较公允的观点。在写作过程,总是十分冷静的商讨问题,完成一节或一章后,也从不认为已经结束,只是告一段落,问题永远在进展中,应该继续思考。先生的《韩愈》一书,写成二十余年,仍未出版,我问先生,先生说:“我还要改。”先生对待研究工作的态度,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多年来,有很多问题出现,要求我们思考和重新认识元代文学、元代诗文的面貌。如:金元之交、宋元之交、元明之交文坛面目,作家归属;宋金遗民问题;元代民族问题;元世祖忽必烈统治近半个世纪,对于文学的影响;元代士人的分化与文学;元代理学与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无尽的问题缠绕在脑中。2018年,我参加我校七八级同学返校聚会,得知有的同学保存有毕业前听元白先生《元代诗文研究专题》课程的笔记,非常高兴。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章海生同学(现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怕我看不清他的笔迹,将笔记录入电脑,并且查对部分原文,寄来一份整理稿;李卓文同学(现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原说他当时工作繁忙,实在没有时间整理笔记,不整理无法给别人看,但还是很快寄来一份复印稿。两份笔记互相对校,终于得到一份比较完整的元白先生教学记录。反复阅读,似乎回到先生面前,听到他谈笑的声音。这份笔记不仅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元代诗文,而且使我们思考什么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二
  元白先生這次课,只讲了三次,可能不足九小时。首先讲元诗文纵论,然后讲元文(包括串讲范文),共用了约七个小时;元诗讲了半次,约两小时。先生说:“传统认为元代文学就是戏曲、散曲。讲中国文学史,元代一般不讲诗文,都跳过去了。事实上,元代诗文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承先启后”四个字,说明先生是注意它的历史地位。历史的发展如同河流,它是不可能有一段断流的,明代文学不可能直接上承宋金文学的。先生讲元代诗文,就是把它放在历史长河中,探讨它是如何“承先启后”的。
  元文,先生先从韩愈说起,他认为从韩愈提倡“古文”到“‘五四’提倡白话文,是一个古文发展的历史时期”。六朝以来,散体文曰“笔”,骈体文曰“文”。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是以“笔”救“文”。“笔”的兴盛起来,发展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最初的“笔”有些艰涩,经韩柳的努力,方才规整起来。先生认为:
  韩愈的“古文运动”并非真正提倡用古文写作,而是采用了较为标准的书面语言进行写作的,其中也偶尔用了一些当时的口语。(《启功讲学录》第一编论文学之“唐代文学”)
  先生又说:
  元朝人比韩愈更进一步,元朝人承先,主要是八家文体书面文,元朝作家,如元好问等,把艰涩古奥取消。元代书面文奠定了六百年的书面文体。我国方言复杂,说了别人不懂,可写出来别人懂。如我们说“喝茶”,福建人说“饮m茶”,《说文》是“饮茶”,说“喝茶”福建人不懂,说文言“饮茶”,福建人懂。所以,毛主席说“饮茶粤海未能忘”。我国这么大地域,维系语言交际是书面语。通行通俗文言文完成于元代。我叫它为净化的、柔化的、规范化的文言书面语。元朝人的文章在语言上起定型的作用。
  从中国通语发展的这一角度研究元代散文,是过去没有思考过的。而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度。我国地域广袤,古代南北部族亦多,语种不一,方言甚多,但是有通用的文字和通语。先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演讲中说:“我们一提中华文化,就很容易想到汉语、汉文、汉字等等,很容易这么联想。我要提的是艺术创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功劳,即使用汉文、汉字、汉语等,也有各族共同的贡献,并不等于用汉文写的就一定是汉族人写的,这一点大家也会随处遇到。”(《启功讲学录》第四编其他之乌鲁木齐讲演“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
  回顾我国民族共同语最晚在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叫“雅言”,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先生还举隋朝统一中国,鲜卑人陆法言的《切韵》,用“切韵”有利于通用文字和通用语言的推行,是“一千三百年前在汉语学上的绝大贡献”(《启功讲学录》第一编论文学之“唐代文学”)。   唐朝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语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同时融入多种语言的元素,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地成为专用的书面用语,与语言(口语)渐渐脱节了。从这个角度认识韩愈的“古文运动”并非真正提倡用古文写作,而是采用了较为标准的书面语言进行写作的;从这个角度认识“我国这么大地域,维系语言交际是书面语。通行通俗文言文完成于元代。我叫它为净化的、柔化的、规范化的文言书面语。元朝人的文章在语言上起定型的作用”。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角,发前人所未发。
  先生给每位听课学员发了元好问、姚燧、戴表元、虞集四位作家九篇无注无标点例文,这些文章不是作为范文。先生似是要说明自韩愈至元代,文学手法的发展。在讲述中有肯定,也指出问题。如讲解元好问《承奉河南元公墓铭》时说:
  什么内容没有,也要写。这是以后八股文的古模式,以后八股文的开端。即将古人句子,无中生有地按程式写一通。如八股文,有人以“子曰”为题,他还写了六百多字。前二句破题,写“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谜语。你服不服?他能无中生有地写出这些话来。明清人的不实之文都是这一类文章。
  先生在讲解戴表元《于景龙注朱氏小学书序》时,介绍了自宋至元理学发展的路程,说明朱熹在元代逐渐行于世。这对于理解元文,理解明代八股文的出现就有了顺理成章的基础。
  先生这样讲文言文的发展,讲大趋势,但讲到每个作家时则很注意每个作家的特点。如先生在给研究生讲明代文学时,为了说明明初文体的变化及其潮流,讲到元四大家揭傒斯。就说他“一味泥古,往往说半句话”。他认为,全面的阅读和研究作家的作品,是非常必要的。要看一个作家与前者有何关系,与当时有何作用,对后世有何影响。
  三
  先生讲元诗,也是从讲中国诗史为起点,说:
  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如果勉强再分,明人诗可为抢出来的(几派来回打架)。
  这些形象的语言,先生说是笑谈。但先生还是多次,依此讲中国诗的发展过程。先生认为唐以前诗是成长期,唐诗是壮盛时间。宋以后以模拟为主。先生讲中国诗歌史注重诗歌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特色。关于元诗的特色,先生说:“元朝人仿的有选择。”“元朝人模拟唐诗,全都打磨得四平八稳,一点毛病都没有。”“元朝人的诗是‘仿’出来的,模拟唐人的诗,故事也许没有,可说得婉转,学哪一家像哪一家。”先生主要通过与唐诗、宋诗、明诗的特色进行比较来讲解元诗的特色。
  先生要求阅读的元诗,有:
  元好问(1190—1257):《范宽秦川图》《宛丘叹》《此日不足惜》
  王恽(1227—1304):《苦热叹四十六韵》
  戴表元(1244—1310):《赠赵子实》
  程文海(1249—1318):《寅夫惠教游鼓山四诗细读如在屴杖屦间想像追和用坚重游之约四首》
  宋无(1260—1340?):《次友人春别》《公无渡河》《战城南》《公莫舞》
  袁桷(1266—1327):《舟中杂书五首》
  虞集(1272—1348):《为汪华玉题所藏长江万鸦图》《挽文山丞相》《题滦阳胡氏雪溪卷》
  马祖常(1279—1338):《上京翰苑书怀三首》
  迺贤(1309—1368):《南城咏古十六首》
  遗憾的是,先生因为外出摄制《碑帖研究》外景,没有能够继续讲解。先生在其他场合谈到元诗时,曾称赞虞集诗的风格,并谈及在清代的影响。谈赵孟时,觉得在晚年才真正理解。从先生这些意见来看,先生对于元诗还有很多话没有讲。这次专题课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讲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之二、之二十四、之二十九等四首。先生认为“此三十首绝句,就是元好问作诗见解,是他的宣言”,并且认为元好问是“元诗的开山祖師”,“元好问的作诗主张一直贯穿元明两代,都受元好问论诗主张的支配”。明确元好问指出分辨什么是正体?什么是伪体?这是元好问立论的中心。元好问是以建安体为正体;元好问以韩愈的《山石》诗与秦观的《春日》诗对比推崇韩愈诗的风格,排斥柔媚的女郎诗;推重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主张自然、新鲜,不要陈后山那样苦涩的诗句。
  元好问在清朝以前的评论和现代的研究论著中,都有相当高的位置。他在入元后的作用也得到元人的定评,如王恽说:“逮壬辰北渡,斯文命脉不绝如线,赖元(好问)、李(庭)、杜(仁杰)、曹(之谦)、麻(革)、刘(祁)诸公为之主张,学者知所适从。”(《西岩赵君文集序》)但仍然有的学者强调其为金遗民。先生对元好问的评价,舍弃了某些旧观念。在三十多年前做出这样的论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也是不多见的。
  四
  先生在本科教学中,很注意介绍学习方法。他强调指出:学习古代文学,读古文,标点是重要的。古人初入学要“离经辨志”,“离经”就是把句子能断开,“辨志”就是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介绍古人如何读书,先生以他的老师陈垣先生如何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如何做卡片为例。又叮嘱同学们读书时,有什么片段的想法、体会,要赶紧记下来,否则思想火花瞬间即逝。可谓苦口婆心。
  我读先生讲学的笔记感慨很多,最主要的,是让我回忆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生和我谈起的一些话题。先生对于学界的师友都很尊重,但对于学界的情况并不满意。他觉得一些流行的理论、史著,不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有的甚至故意神乎其说。他准备从中国古代文学情况的实际出发研究一些问题,以参与改变这种面貌。他准备从文字、声律开始,写一些论著,当时他正要写三部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还有一部,我不记得名字。从后来他关注的问题看,他对于中国学术史、中国文学史,都有自己的想法。后来被声名所累,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从他的文章、谈话中,可以知道他的想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用中国话表达出来。
  我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笔记,使我们能听到先生的讲述。当然,如果先生自己写出这些著作,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是很大的遗憾。我们只有期待时贤能在建构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方面,不断有新的成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杜甫一生经历几次大的变故,他都有作品详尽地加以记录,从社会观感到平日所见,从时代忧患到人生坎懔,无不存于笔底,见诸文字。世称诗史,良有以也。若仅选一篇来分析他对时政的观察与思考,我以为绝对以这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为重要。前人对此诗已有许多分析研究,我仍愿意在此写下近年阅读的感受。  一  宋本《杜工部集》卷一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题下有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作。”此注应为杜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位全才式的人物,他不仅诗书画均有建树,而且就文学一端来说,其诗、词、文、赋各体创作都成就不凡,而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写有两篇《赤壁赋》,一般称前、后《赤壁赋》,两篇赋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982)七月和十月,两次游览黄州赤壁矶所作,当时作者正经历“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不久,被贬谪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他的人生是困顿的,但他的赋作却是旷逸的,这也成为后世追慕苏轼其人及文的重要
余怀(1616—1696)所著《板桥杂记》一书,录明末秦淮名妓凡三十五人,又及同时名士若干人,分“雅游”“丽品”“轶事”三卷,对南京旧院的习俗体制、名妓与名士的才艺性情、生平事迹记录甚详,加之笔涉春秋、饶有文采,洵为文学与文化史上难得之佳构。正因如此,此书自问世以来,人多目其为实录,今人之研究,也常作为史料征引,以佐证其说。  《板桥杂记》中卷“丽品”有“葛嫩”条,记载名妓葛嫩与桐城名士孙临事迹,
在去旅馆赴约前,他没忘记给女儿留字条。虽说现在都已经习惯使用手机,但在留言这一点上他还是保持着过去的习惯。就跟女儿一直说的那样。爸爸你是个固执的人,虽然看上去很温和。字条放在客厅茶几上,用钢笔压住。上面说今晚也许晚点回来,你自己吃饭。  他打车去了旅馆,女友已经先到了,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等他。看见他来了,放下书仰起面孔。几年以前是他的学生,教过几节对位法,一个文静的年轻姑娘。学校里有的是比他年轻的
[摘要]不同的网络行为,对于虚拟社区来说,有着不同的价值度,会消耗不同的成本,对于用户自身也是如此。虚拟社区通过设定激励机制来引导用户产生有利于虚拟社区的低成本高贡献的网络行为,这种设定原则可以应用到网络德育中。  [关键词]虚拟社区 激励机制 网络行为 网络德育    基于激励机制的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建立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交互功能的基础上,最初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电子公告板和新闻组的方式
作为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关系一直是人们社会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折射镜。一个社会的时尚潮流和人们的精神归宿,往往要在婚姻关系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因此,一个社会时尚潮流和精神归宿的变化,往往也要牵动人们婚姻关系的取向和观念。先秦两汉时期注重礼仪礼制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所以婚姻关系中为人关注的是是否和如何符合礼制礼仪和孝悌之道。《大戴礼记·礼察》:“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
偈颂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开始布道,他最初的弟子五比丘中有一位马师(阿说示),在摩揭陀首府王舍城街上托钵乞食,被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遇见。舍利弗看他威仪具足,世上稀奇,叹未曾有,就请问他在哪里出家,所学何法,导师是谁。马师告诉他师从佛陀释迦牟尼,学习佛法,并为他颂出所学大义,曰: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这里颂出的汉译文四句二十个字是讲佛教基本教义缘起
端阳节这天,午睡醒来,已是下午三点,村里阳光明亮,新暑蒸人。我们在砖巷边蒿林里黄狗白狗、芦花母鸡们的注目礼下,驱车出村,向北拐上粼粼青黑如鲫鱼背的宝成路。路侧小学校国旗舒卷,空荡荡教学楼,犹可听见金安老师用他的烟嗓在扯数学课;梅家塆的青草地上空已飞来薄翅蜻蜓阵,正抓捕刚刚生成的蚊团;匡埠村三四桌麻将牌摊开在果串累累枫杨树下,婆婆妈妈的麻将高手们沉浸于输赢无常变化,又神色淡定;王家砦的稻田里翩翩飞着
金和生逢封建末世,一生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身处动荡乱世而历尽危苦,故而其《秋蟪吟馆诗钞》不仅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晚清末世社会的诗史,更是深刻反映诗人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的心史。纵览金和生平,太平天国堪称其人生的转折点。  太平天国运动何以给金和如此大的打击?这需寻绎金和的心路历程。金和生活的晚清,是山飞海立、内忧外患的悲剧时代。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浸染的士人看来,太平天国起义与历史上的
去年的乌镇戏剧节,孙晓星导演的《樱桃园》无疑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他将一张雪白的床搬上舞台,演着演着,演员们玩起枕头大战羽毛满天飞;演着演着,床幔上出现了动漫游戏的投影;演着演着,观众踩着台上的道具退场了……有人表示看不懂,有人表示他拿契诃夫瞎胡闹,有人表示出离愤怒……  演出后台,孙晓星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看上去不像一个导演,倒像个斯文的大学生。他喜欢动漫,喜欢伊藤润二,喜欢“哈利·波特”,当然也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