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文低效因,探究教师提效法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ophe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视切片】
  作文教学理应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虽说近年来理论层面上的探索很多,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仍无法回避一个尴尬的现实:很多学生到高中毕业,仍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他们的文章或情感虚假,或见解浅薄,或语言贫乏,难以看到青年学子应有的个性、活力和独特的生命体验。他们视写作为畏途,以练笔为苦事,让本应是独抒性灵的个性写作迷失了自我,本应是关注生活思考生命的真情抒写成为无病呻吟,出现了不少泛散文化、伪个性化的文章。究其原因虽说诸多,但笔者以为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怕难辞其责。
  【病症寻因】
  一、重视不够:读写油水分离,写作沦为附庸
  虽说作文占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总处在被遗忘的边缘,受重视的程度与其地位很不相称。在不少语文教师那里,作文教学已名副其实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附庸,老师的教学安排里几乎看不到作文的整体教学计划,学校的课表中也往往不见专门安排的作文课。由减负带来的课时减少,使原本就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少得更可怜,一学期两册书的教学任务挤压的只能是作文的时间,教师宁可讲几篇课文也不愿意讲一次作文。沉潜式阅读少了,扎实的写作训练更少。
  虽有不少老师对课外阅读很重视,对“以读促写”有着一种清醒的追求,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除抓课本、读本外,还印发大量的时文、美文,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但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的阅读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资料占有多,具体运用少;阅读吸纳多,写作释放少。
  二、指导偏离:信奉知识灌输,漠视生命体验
  作文教学犹如小小的蜗牛,因为背负着应试教育的重重的壳,难以走出“唯考是瞻”的困局。作文教学的评价标准成了教学的行为准绳,高考指挥棒使作文教学过度功利化,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博取高分的应试技能逐渐成为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丰富的应试绝招,韩军的“一二三模式”就颇具代表性:“一命中”,就是抒情性说理散文满分命中率最高,言外之意就是要练要写这一种文体;“二震撼”,就是两个80震撼阅卷老师,即开头必须在80个字以内讲清自己文章的主题,结尾用80个字或者不超过两行结题;“三斧头”,就是并列组合法、三问成文法、套用故事法。更有甚者传授“读一位名人,记一部名著,写一篇范文”等投机高招。如此举措如果在考前也难以苛责,但它已蔓延到平常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本是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个性的展示、情感的宣泄,是最富个体创新性的活动,但在如此应试思想指导下,教师缺乏对写作主体生命的完整解读,只是把它看作抽象意义上的“写作体”,重知识传授轻生命体验,重技巧点拨轻思维训练。当个体生命的灵性遭到漠视,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就会被抹杀;当作文离开鲜活的生命本体,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体验,“造”文自然会成为学生对付“作”文的有效“武器”。
  三、策略失当:训练自由随意,缺少系统建构
  作文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现实中,不仅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还停留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式的散打层面,作文命题往往是信手拈来,技法指导亦是零打碎敲;而且独立的、系统的、有效的,能被广泛应用的中学生作文教材至今也未见到。高中现行选修教材《写作》在具体编排上有很多不如人意处,内容和方法关注多,素养和能力关注少,整体效果和推广力度很不理想。而以主题组元的必修教材在写作安排上更是凸显文本内容的相似性而忽略具体写作技法的迁移,阅读和写作之间缺少必要有效的勾连,使文本资源难有用武之地。很多学校试图改变作文教学无本可依的状况,组织教师自主研究写作序列,但大多难以摆脱以高考评分标准为参照的窠臼,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写作主体的观察、思考、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尴尬与遗憾。
  四、学养欠缺:理论素养不足,写作经验缺失
  在影响作文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欠缺最为致命。文学素养是赋予语文教师生活激情,激发教师创新意识的动力源,能使教师有灵动的智慧,并满腔热忱地去激发、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一个缺少积淀,懒于读书,怠于思考,疏于写作的教师怎么能够准确地把握真实的写作心理,又如何能够传达有益的写作经验?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作文命题,抄袭借鉴多,自主创新少;作文指导,大而化之多,细致有效少;作文批改,泛泛而谈多,一针见血少。或无所作为,或为所欲为,却振振有词: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好作文,更不是老师能教得出来的。想想韩寒、郭敬明,还真的不是我等能教得出来的!
  【寻医问药】
  一、厘清认识——须识庐山真面目
  写作不仅是表达的需要,更是心灵的慰藉,思想的提升。要想让作文走出困境,首先应摆正写作教学的地位。
  福建师大文学院语文与写作教研室主任潘新和教授曾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写作本位”,认为写作高于阅读,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至少为写作提供了另外的思考空间。
  教材中的很多选文都可作为写作的范例,可以发掘出大量写作方面的隐性价值,如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写作技法、篇章结构、内容思想等。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可以起到开阔视野,启迪心智,滋养情感的作用。教师推荐的美文、时文可按主题、结构、技法进行选编,通过“举三”而“反一”。例如张家港高级中学语文组选编的“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很有引领价值,用阅读助推写作,以写作改进阅读,读写整合,相得益彰。山东特级教师李卫东曾做过“与学生一起读评写”的课题研究,着意于读、评、写的系统整合,注重师生语文生活的共同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见,有了明确写作指向的阅读可以有效防止学生走马观花式的浅层阅读。
  二、关注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素材。要想走出无米之炊的困境,教师要主动带领学生走出逼仄狭窄的象牙之塔,走进诗意浪漫的自然,走入纷繁复杂的生活,为学生引来源头活水赢取天光云影。像企业改制、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蚁族现象,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民风、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这些活生生的现实,都应大胆地引入学生的视野,引进写作的课堂,出现在学生的笔下!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作文,就是“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我们不必害怕学生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严酷的现实,我们也不必害怕学生的思考显得幼稚抑或偏激,应该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观察、自省、深思。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才有可能成长为真的猛士,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也是每一个主“导”者的神圣职责。
  三、优化评价——东风吹来满园春
  就目前而言,我们还很难建立完备的作文评价体系,我们也很难干预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保持自己独立清醒的认识,在作文评价中让那些思考生活,关注生存,直面心灵的个性作文得到应有的重视。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价的终极功能是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唤醒和养护。所以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用贴近学生心灵的评价方式,使他们敢抒真情爱上写作,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
  女作家铁凝说:“我写作,我的灵魂在场。”只有灵魂在场,才能仰望高山,触摸大地;只有灵魂在场,才能见出风骨,彰显精神;只有灵魂在场,写作才会是有温度的创造。在平常的作文评价中,无论是瞬间的感动、零星的哲思、莫名的惆怅、纤细的喜悦,还是深沉的思考、热切的向往,只要是闪现学生真我的文字,教师都应予以尊重、予以肯定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指导和提高。这样的评价标准也才会越来越科学合理,越来越具有信度和效度。
  四、强化读写——采得百花方成蜜
  在2010年第十三届沪浙皖苏“新语文圆桌论坛”上,张家港高级中学的周萍老师用自己发表的三篇文章作为指导写作的范例令人耳目一新。周老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情和发自肺腑的朗读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给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心灵触动。这种以读促写,以写促写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不仅给听课老师带来观念的冲击,也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感受,学生由衷折服教师才气的同时,更愿意聆听教师的指导,更容易激发创作的欲望,这对学生本身就有一种“不令而行”的感召力。
  语文教师应主动研读理论著作,探究写作心理,了解写作规律。高屋建瓴才能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指导。特级教师王栋生曾说:“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只有躬耕于写作大地上的人,才更懂得写作时的痛苦和快乐,作文指导才更有指向性,作文教学才更有实效性。教师如果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不仅个人得到锻炼,收获声誉,还可为学生树立榜样,创建浓厚的写作氛围。
  【临床感悟】
  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有社会之因、学生之责,但作为引领课堂的主导者更应有勇气担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在作文教学上倾注更多的热情和智慧,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再度焕发青春,催生出大量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率真之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中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学生,形成了一个学困生群体,这部分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大多形成了不良的品德习惯,学习上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应要认真分析学困生成因,树立正确的观念,既严格要求,更要讲究方法,做好转化工作。  【关键词】学困生 教师 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学困生的工作是‘
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作文这一最富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折磨心灵的苦差事。其实,学生的写作行为不是孤立的,每一次的写作训练都应该在他们心里留下痕迹。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努力探索学生作文的规律,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愿意写、喜欢写的
烈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根据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和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强化素质教育。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关注课堂,提高效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重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以调动教研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突破口,切实做好“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工作。近几年,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创新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教育精神,创新教育、研究型学习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鼓励、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在当今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和研究中,有过于强调理性、逻辑、分析的科学主义倾向,而少直觉、感悟、综合的人文主义因素。众所周知,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又称“线型思维”,它适用于一切自然科学。文学作品阅读却似乎更需要灵活、直接、模糊、整合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经历明确的逻辑步骤,没有明确的过程意识,凭直觉获得结论。它不
什么是一堂有效率的课?我觉得真正的有效课堂是精致而丰满的课堂,是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  一、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应当有强烈的“主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多,面面俱到,会让学生感到疲劳,还会使文本被解读的支离破碎,使阅读面目全非,课堂容量变小。就像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第一次设计的问题没有层次感,像烧糊了的一锅粥,自己不清楚,学生也迷糊。而第二次设计时我吸取教训,以“看到一树怎样的紫藤萝,
【内容摘要】什么是健康?也许有人会马上回答:“只要能吃能睡,没病就是健康。”实际上,这是对健康的一种片面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比生理因素更大。  【关键词】民主 公正 心理换位  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得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
【内容摘要】古代散文,因其远离当今时代生活,句意难解,加之篇幅略长,而让学生们产生畏惧之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于时间紧张,往往缩短了学生熟悉文本和思考文本的过程,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能主动而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活力呢,笔者有三点看法:(1)多读竞读,以读带思;(2)提炼写法,学以作文;(3)古为今用,提升思维。  【关键词】古代散文 灵气 活力  学生进入高
【内容摘要】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无论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所占用的课时数来看,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能,而且极其必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教学观念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现代中小学生的心
“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是台湾作家琦君写的《春酒》一文的结尾。  造不出这家乡的春酒?春酒原料很简单,它由“黑枣、桂圆、荔枝、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和两粒橄榄”八种原料酿成,道地的家乡春酒也许能克服时空的限制而酿造的。但春酒里承载的童年的欢乐与纯情、那温馨温暖的母爱,那浓得化不开的淳朴、和谐的人情,那充满年味醇厚的民风无法炮制。新年迎神拜佛;家家邀请喝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