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有真味,写中有真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694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注重诵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再辅以写作训练,又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入深,从而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外在的语言到内在的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 语感 写作 联想想象能力 人物精神品质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授《赤壁赋》时强化诵读,从节奏到情感,让诵读贯穿文言文阅读鉴赏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查字典词典默读文本,疏通大意,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其次,找3-5名学生出声读,要求读准字音、断句;第三,听教师范读文本,要求学生注意诵读的节奏、语句的意义、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学生自读,同桌互读,逐步把文本的诵读引向深入。接着,再找学生诵读文本,就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去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是写作练习:(1)让学生选择文本中喜欢的句子(三句)写一段中心明确的语段,限时5分钟;(2)仿本课中整齐的句子,进行仿句练习;(3)结合本文以及自己对苏轼的了解,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目,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短文。
  下面是学生练笔选段:
  多情才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意气少年提笔书于宣纸之上。
  生于那么一个政治多变、命运多舛的朝代,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那种无奈想法。武夫尚不能畅怀,更何况玩弄文字、寄情山水的才人呢?携一管洞箫,抚一曲哀调,只使得“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咏一叹,一月一舟,一乐一悲,一天一地,构成了《赤壁赋》中的意象,咏“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叹“吾生之须臾”,乐“月夜饮酒”之乐,悲“不可乎骤得”之悲。
  苏子也许是在那个悲伤社会中最失意的人了。满怀一腔爱国心,欲报国家悲无门。可他并没有随众多文人一同无缘无故地惆怅,时而寄情山水,劝导众人“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时而携弓出游,抒发“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时而信步于闲庭,自嘲抒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的脚步越走越远,走过沧桑的历史,走进人们的心田。
  (孙志远)
  嗅着淡淡的墨香,穿梭于方方的形体,品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款步来到语文的伊甸园。因为语文,我们可以携同友人共览青山,同戏流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把相聚的气氛渲染得诗情画意;因为语文,我们有幸享受那行云流水般的文章,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脱;因为语文,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思辨在我们心里萌芽,比起对人生苦短的哀叹,我们更欣赏“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达观。
  (曹冠宁)
  本教学思路符合新课标理念。在新课标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因此,本课注重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写作训练又培养了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进行再创造,对文本的解读由浅入深,从而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外在的语言到内在的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的目标,达到立人(苏轼处逆境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目标(学生的练笔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历来为人们广为传诵。该诗作视角独特,手法高妙。本文对该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鉴赏。  【关键词】孟浩然 《春晓》 赏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百花争艳,万物复苏,大地充满勃勃生机。春天美好的景物很容易诱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春是传统题材;古人
【摘 要】由于应试的急功近利,我们的课堂忽略了语文的特性,渐渐纠结于呆板的知识教学,导致本应优雅而美的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的低效成了不争的事实;应还语文一个灵性生动的课堂,让美充盈着语文课堂,让语文浪漫依旧。  【关键词】语文课堂 灵性 生动 有效教学    一、回归本真,审美的课堂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有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审美的课堂
【摘要】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笔者以为不妨让学生先从捕捉对象的特征、重视细节的特殊作用上加以品读。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关键词】鲁迅作品 教学 人物 心态 乐趣    凡是读过中学的人,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鲁迅作品中的影像不会陌生
【摘要】新课程对语文的人文性内涵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也增加了相应的文学作品。对于语文的文学教学,我们立足生本,挖掘文本,本文分别从区别文体,梳理特点;知人论世,确定情感;联系语境,品味词句;立足文本,分析技巧;巧用试题,领悟读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文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区别文体 知人论世 联系语境 立足文本    现在很多语文专家针对文学教学内容确定的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是文学
【摘要】母爱是人一生中巨大的精神源泉,本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命体验,阐释了人间至真至纯的真情,由此,笔者告诫自己的学生们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关键词】母爱 亲情 珍惜    我常想,微笑该是一种生命的常态,那相聚的幸福是微笑,那执手的和谐是微笑;那回眸的百媚是微笑,还有那心灵的抚慰,那生命的顾盼也是微笑;江涛海浪、雪峰云霞难道不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美丽笑靥吗?但有一种微笑却是世间最美的容颜,她
【摘 要】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讲述了一个名叫“顺溜”的农村青年被其司令员陈大雷培养为战斗英雄的故事。这一故事体现了某种教育教学新理念、暗含着教师的某些教育方法与技巧: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关键词】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育方法 教育技巧    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很多电视台都在热播着电视连续剧《
【摘 要】作文教学特别要处理好生活与阅读的关系:我们要强调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同时要关a注阅读,重视从教材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 阅读 教材    一、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泉眼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这是共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十分严重,作文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中庸》中的一句话,原意为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目标境界。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又必然蕴涵着中庸的理性精神,所以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尽精微”的目的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广
关键词:加拿大;教师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方法类课程;课程设置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彰显了国民教育的最高发展水平。《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再次重申要提升教师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1],将教师教育提升至硕士层次已是我国教师培养的重要趋势。  我国现行教育类硕士研究生的課程通常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从诗歌音韵美的角度来加强诵读的美感指导,以期达到让学生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目的,鉴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理论深度不够,敬请大家斧正。  [关键词]诗歌诵读 音韵美 音义结合    郭沫若说:“命泉中流出来的音响,心琴上弹出的曲调,生的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此言以“音响”和“曲调”说明诗的语言形式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