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语言驾驭的能力是提高思维质量的基础,思维品质其核心就是综合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就是一朵花,它是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果就会绽开。”在学科教育素质化的今天,语文教学因其应用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思维质量和综合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构成思维加工内涵的元素是表象、语言和概念,思维质量的好坏,最终决定于人们对这三种元素的掌握和运用。
1、教学形象化,丰富学生的表象。在人的大脑信息量中,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的比例仅为1:1000。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发挥语文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作用,积极给学生创造直观、鲜明而完整的形象感知与储存的条件与环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引导学生借助于鲜明的形象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提高其思维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都可将抽象的材料形象化,极大地增加学生的记忆表象,增强形象记忆力,提高思维质量。
2、训练多样化,丰富学生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和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就是语言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要多和学生交谈、辩论,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复述、口语表达以及课外活动里的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并结合作文、书信、日记及书摘等方式,将书面语言的运用贯穿到课内外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不懈,必将增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为提高思维质量奠定基础。
3、学习科学化,丰富学生的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及其体系组成任何一门科学。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系统而科学地掌握概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各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各个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并在丰富学生的表象与语言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经验向科学概念的正向转化。同时,教师应高度重视词语与句子的教学,使学生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尽可能多而准的掌握概念(因为概念越多,词汇就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全面),进而指导学生采用分类、比较、联想等方法,建立不同的概念体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基于此,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才有科学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二、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即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思维具有不同特点的个别差异,具体表现在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方面。这也是评价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以上六方面的思维品质,在人的具体思维活动中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交错在一起的,其核心还是综合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增强其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开阔其视野,启迪其智慧,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动机;(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更直接、更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意志力和自我概念等),调动其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心,训练其意志力,提高其自我认识与评价的能力;(3)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充分利用并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应用性功能,加强语文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与经验积累 (4)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以学会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追求生动性、运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与训练方式,突破刻板、教条局限,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美育和艺术因素,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不断提高语言修养;(5)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品质——单项训练与多项训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科学地教授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思维基本规律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而反复地运用思维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而且还能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思维的过程操作。思维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以分析和比较归类为基础,以抽象概括和系统化为核心,反复运用的思维操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系统化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训练过程,也将其作为基本的思维训练方法,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2、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与联合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侧重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对形象思维的意义认识不足,而且难以促进两种思维的协调发展,并且极大地影响我们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充分培养创造性的目标的实现。所以,不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挥,还是从个人解决问题的情景与能力出发,两种思维的协调发展和联合运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走出只重视知识概念、判断、推理的传统思维训练模式的误区,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形象性、情景性特点,运用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这种高级的形象思维形式的形成与发展。诸如教学中涉及到的事物形状、色彩、声响、动态、情景、容貌以及过程、图表,都可着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积极的幻想。其次,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既指导学生善于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又要努力使其积累广泛丰富的表象材料或感性知识,做好学生精读与博览的指导以及文才与口才的训练工作,结合分析与综合的训练。唯如此,才能给一切智力活动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就是一朵花,它是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果就会绽开。”在学科教育素质化的今天,语文教学因其应用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思维质量和综合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构成思维加工内涵的元素是表象、语言和概念,思维质量的好坏,最终决定于人们对这三种元素的掌握和运用。
1、教学形象化,丰富学生的表象。在人的大脑信息量中,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的比例仅为1:1000。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发挥语文教学内容的形象性作用,积极给学生创造直观、鲜明而完整的形象感知与储存的条件与环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引导学生借助于鲜明的形象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提高其思维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都可将抽象的材料形象化,极大地增加学生的记忆表象,增强形象记忆力,提高思维质量。
2、训练多样化,丰富学生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和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就是语言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要多和学生交谈、辩论,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复述、口语表达以及课外活动里的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并结合作文、书信、日记及书摘等方式,将书面语言的运用贯穿到课内外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不懈,必将增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为提高思维质量奠定基础。
3、学习科学化,丰富学生的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及其体系组成任何一门科学。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系统而科学地掌握概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各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各个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并在丰富学生的表象与语言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日常概念与经验向科学概念的正向转化。同时,教师应高度重视词语与句子的教学,使学生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尽可能多而准的掌握概念(因为概念越多,词汇就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全面),进而指导学生采用分类、比较、联想等方法,建立不同的概念体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基于此,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才有科学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二、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即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思维具有不同特点的个别差异,具体表现在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方面。这也是评价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以上六方面的思维品质,在人的具体思维活动中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交错在一起的,其核心还是综合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增强其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开阔其视野,启迪其智慧,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动机;(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更直接、更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意志力和自我概念等),调动其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心,训练其意志力,提高其自我认识与评价的能力;(3)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充分利用并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应用性功能,加强语文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与经验积累 (4)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以学会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追求生动性、运用性和灵活性的教学与训练方式,突破刻板、教条局限,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美育和艺术因素,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不断提高语言修养;(5)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品质——单项训练与多项训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科学地教授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思维基本规律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而反复地运用思维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而且还能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思维的过程操作。思维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以分析和比较归类为基础,以抽象概括和系统化为核心,反复运用的思维操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系统化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训练过程,也将其作为基本的思维训练方法,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2、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与联合运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侧重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对形象思维的意义认识不足,而且难以促进两种思维的协调发展,并且极大地影响我们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充分培养创造性的目标的实现。所以,不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发挥,还是从个人解决问题的情景与能力出发,两种思维的协调发展和联合运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走出只重视知识概念、判断、推理的传统思维训练模式的误区,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形象性、情景性特点,运用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这种高级的形象思维形式的形成与发展。诸如教学中涉及到的事物形状、色彩、声响、动态、情景、容貌以及过程、图表,都可着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积极的幻想。其次,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既指导学生善于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又要努力使其积累广泛丰富的表象材料或感性知识,做好学生精读与博览的指导以及文才与口才的训练工作,结合分析与综合的训练。唯如此,才能给一切智力活动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