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主题: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活动形式:辩论会
活动目标:①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西方文化在我国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通过此活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观非常重要。 ②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背景
长期以来,思品课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兴趣低,老师也很苦恼——“出力不讨好”。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思品活动课教学是由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否则,“强扭的得瓜不甜”。此活动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面貌,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素质。
二、活动准备
(1)学生报名登记,民主推选主持人、辩手、学生评委、计时人员。
(2)教师带领学生观摩辩论会相关视频,了解活动程序。
(3)学生用两三周的课余时间,收集整理资料。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在热闹的气氛中宣布辩论会正式开始。
(2)在四个环节中正反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以下是精彩的发言摘要:
(正方二辩)宦达
我方的观点是:外来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让地球“变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大师季羡林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历史证明,“闭关就是自杀”。纵观古今,哪个民族文化的昌盛不得益于博采众长、兼容并包,而又有哪个民族文化的衰落不归咎于夜郎自大,闭门造车?
(反方二辩)杨睿琦
我方的观点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民族文化是经过长期探索、积累而流传下来的。近年来许多盲目的崇洋,却淡化了自己的东西。现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比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都盛大,这说明许多外来文化正在慢慢蚕食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事实证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并不亚于外来文化。在古代,我们没有引用外来文化,而孔子的“仁政”、老子的“道德经”却闻名于世;当今,“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一号、二号嫦娥”的升空……在那些尖端的科技领域,能说是靠外来文化而得来的吗?
(3)主持人小结:文化的交流、融合、共进已经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只有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民族文化才会永有活力和辉煌。
四、活动后记
1.收获
活动课让课堂“活”起来了。本次活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学生间团结互助精神。课堂因学生的主动而生动,因学生的体验而有效,因学生的个性而张扬。
2.教训
辩论主题过大,不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学生不易于接受。虽然课堂上学生参与意识很强,但是部分理论知识难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只能达到感性上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1)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方沃土,更是学生展示个性,激扬生命的舞台。这场辩论会除了活动前的少量指导,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孩子们自导自演,自由发挥。他们用行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观,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
(2)做好活动准备,不打无备之战。活动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如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他信息载体,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做好从“引”→“扶”→“放”的过渡,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把握活动研究的主题和时间;指导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将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
活动后交流评价,总结提升,服务学习。要通过交流与评价活动来总结得失,通过写活动体会对学到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得出有关结论、观点;通过反思,让思想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活动形式:辩论会
活动目标:①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西方文化在我国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通过此活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观非常重要。 ②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背景
长期以来,思品课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兴趣低,老师也很苦恼——“出力不讨好”。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思品活动课教学是由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否则,“强扭的得瓜不甜”。此活动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面貌,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素质。
二、活动准备
(1)学生报名登记,民主推选主持人、辩手、学生评委、计时人员。
(2)教师带领学生观摩辩论会相关视频,了解活动程序。
(3)学生用两三周的课余时间,收集整理资料。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在热闹的气氛中宣布辩论会正式开始。
(2)在四个环节中正反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以下是精彩的发言摘要:
(正方二辩)宦达
我方的观点是:外来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让地球“变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大师季羡林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交流,人类社会就无法进步。历史证明,“闭关就是自杀”。纵观古今,哪个民族文化的昌盛不得益于博采众长、兼容并包,而又有哪个民族文化的衰落不归咎于夜郎自大,闭门造车?
(反方二辩)杨睿琦
我方的观点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民族文化是经过长期探索、积累而流传下来的。近年来许多盲目的崇洋,却淡化了自己的东西。现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比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都盛大,这说明许多外来文化正在慢慢蚕食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事实证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并不亚于外来文化。在古代,我们没有引用外来文化,而孔子的“仁政”、老子的“道德经”却闻名于世;当今,“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一号、二号嫦娥”的升空……在那些尖端的科技领域,能说是靠外来文化而得来的吗?
(3)主持人小结:文化的交流、融合、共进已经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只有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民族文化才会永有活力和辉煌。
四、活动后记
1.收获
活动课让课堂“活”起来了。本次活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学生间团结互助精神。课堂因学生的主动而生动,因学生的体验而有效,因学生的个性而张扬。
2.教训
辩论主题过大,不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学生不易于接受。虽然课堂上学生参与意识很强,但是部分理论知识难以使学生透彻理解,只能达到感性上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1)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方沃土,更是学生展示个性,激扬生命的舞台。这场辩论会除了活动前的少量指导,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孩子们自导自演,自由发挥。他们用行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观,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
(2)做好活动准备,不打无备之战。活动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如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他信息载体,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做好从“引”→“扶”→“放”的过渡,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把握活动研究的主题和时间;指导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将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
活动后交流评价,总结提升,服务学习。要通过交流与评价活动来总结得失,通过写活动体会对学到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得出有关结论、观点;通过反思,让思想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