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一种尊重的姿态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学习,体育教师开始逐渐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呵护他们成长,要善于发现、善于搭建通往成功的阶梯,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的认知,联想、推敲、对比、总结、归纳出新的认知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是对体育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智慧的一种挑战,而不是简单的“让位”或“撒手”。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一起对话、练习,我发现了教师“示弱”的价值。“示弱”字面含义是暴露弱点,显示软弱。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主动展示自己错误的动作,以赢得大家的帮助,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什么是教师“示弱”?教师的“示弱”会不会削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师的“示弱”会不会影响教学的效率?有这些顾虑和问题是自然的。
  请看几个教学片段,让案例来回答你心中的担忧:
  片段一:三年级《抛打纸球》教学
  围绕“怎样才能击准纸球”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尝试自主练习,几分钟后集合,询问:“大家在练习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碍于面子,没有一个学生举手,面对这样的冷场,教师主动接过话:“我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看一看,为什么我总是击不准球?”孩子们被我突如其来的“示弱”信号所惊讶,自觉安静了下来,仔细观察我的动作,积极思考,当我动作刚停止,便争先恐后地大声指出我的错误。这样观察、思考、纠错的效果比教师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要深刻得多。
  片段二:四年级《耐久跑》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耐久跑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当离规定距离还有200米的时候,我大声“示弱”:“同学们,倪老师坚持不住了,跑不动了,你们不要等我了,赶快超过我,超过我的同学均可以获得强手的称号!”其实学生们也很累,当他们看见老师败下阵来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已经替代了机体的疲劳,他们纷纷加快步伐超越我,冲向终点线。
  片段三:四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
  当学生掌握了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后,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在跨越式跳高分组练习时进行了分层设置,通过摆放不同高度的竹竿,让学生因人而异,自主选择。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我发现选择低高度的孩子是“0”。而事实上,有几个学生由于选择的高度过高,跨越式跳高动作变形,频繁掉竿踢竿,造成心理恐慌,影响到正确动作的巩固与定型。这时,我走到较低的竹竿前说:“老师年纪大了,只能选择这个高度练习,愿意陪伴我一起练习的同学到这里来!”教师一声“示弱”的召唤,引来了很多学生的参与,那几个有困难的孩子也高兴地加入我们,适合的高度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动作,更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个人特点、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我们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儿童、尊重儿童,就必须研究儿童、成为儿童、支持儿童。有了这样的思想与气魄,教师的“示弱”就是一种教育的尊重,就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其他文献
倪晨瑾,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国家一级排球裁判员,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她系统研究小学体育教学,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参与并主持国家级、省级规划重点课题,多项市级个人课题,参与撰写了《名师教学主张》《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等科研论著。所带排球队多次在全国、省、市排球赛中荣获冠军,先后向国家、省、市排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教材,组织班级集体性思维活动,精选例题,适度进行解题、编题训练,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下简称为“四基”)。在重视数学“双基”的基础上,同时强调数学“基本思想”的发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课程目标由“关注学生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也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  问题1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表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儿童,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缺乏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具体事物的直观支撑。他们对具体事物感受到一定的数量,感受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就悄悄开始了。但是,他们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不是多多益善的,学习素材的性质和提供学习素材的策略会对儿童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变式是指变换肯定例证的非本质属性,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与方法,在事物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