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同时,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知识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本文就如何培养高中毕业生的能力展开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能力 化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我们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同时,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知识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地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
上述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其次,是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扩大和呈多元化趋势,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确定也应相应地变化,为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和发展他们的特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志愿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应是多层次的立体化结构。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和活动课三部分组成。
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其创造性。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情感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师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并适时给予鼓励。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不停地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教者辛苦,口干舌燥,而听者则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在讲课中要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少讲,多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但更离不开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才能提高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走向实验室,走向操作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使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更加雄厚。实践证明,基础学科不扎实的学生,决不会志为出类拨萃的人才。当今社会,知识、信息交叉,这体现了社会对通才的需求。综合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综合考试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融会贯通,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习惯的借鉴,只有打好各学科的基础,才能考好“综合”。
开阔视野,拓展认知空间。“综合”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察,所用材料都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许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学生都需要了解和关心,一些社会常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更应该了解和掌握,这需要学生博学,因为聪明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博,然后才是精通和运用的娴熟。
重视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在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既有材料的整理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感悟,并且增加实验课,实践课。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不仅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求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国家大事,热点、焦点。科技越发展,科技伦理的问题就越突出。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即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关心,将是未来考题出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应培养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思考,有了这一份关心和思考,才会有责任意识,才会以热情的态度对待知识,对待生活。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第二十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能力 化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调整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以体现时代的特点和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我们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同时,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能有较广泛的知识面,既能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就业人员,又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年来,化学的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不少化学家认为,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地研究正越来越深入,信息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质被发现或从实验室里研制出来。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示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缺乏起码认识的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他们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开始辩证地思考一些化学问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论作指导来分类学习一些化学知识。但对于这一年龄段刚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大部分学生抽象思维困难,学得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大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则往往更多地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些。
上述诸种因素决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授知识。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的重要应用。
其次,是发展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如环境、能源、材料、卫生、健康等,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刻苦、顽强、团结合作等优良品德。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的扩大和呈多元化趋势,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确定也应相应地变化,为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和发展他们的特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志愿以及毕业后的不同去向,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应是多层次的立体化结构。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和活动课三部分组成。
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其创造性。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情感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已知喻未知,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师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并适时给予鼓励。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不停地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教者辛苦,口干舌燥,而听者则昏昏欲睡,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在讲课中要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少讲,多练。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并使他们有参与的“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理论的学习,但更离不开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才能提高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走向实验室,走向操作台,进行社会实践,考察等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次,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使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更加雄厚。实践证明,基础学科不扎实的学生,决不会志为出类拨萃的人才。当今社会,知识、信息交叉,这体现了社会对通才的需求。综合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综合考试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融会贯通,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习惯的借鉴,只有打好各学科的基础,才能考好“综合”。
开阔视野,拓展认知空间。“综合”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察,所用材料都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许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学生都需要了解和关心,一些社会常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更应该了解和掌握,这需要学生博学,因为聪明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博,然后才是精通和运用的娴熟。
重视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在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既有材料的整理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感悟,并且增加实验课,实践课。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不仅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要求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国家大事,热点、焦点。科技越发展,科技伦理的问题就越突出。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即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关心,将是未来考题出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应培养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思考,有了这一份关心和思考,才会有责任意识,才会以热情的态度对待知识,对待生活。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第二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