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本人认为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用实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悬念,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介绍大气压强时,取一只普通的平口玻璃杯,注满水后用纸板盖住,再倒置,水、纸板均被封住,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搞清问题究竟的欲望。又如:教《磁铁》这一课,我在投影机上放一块小磁铁,然后拿另一块磁铁靠近它时,小磁铁往前移了一点,追过去一点,它又移远一点,这样一追一逃,学生就奇了,这时,学生思维活泼,急于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二、培养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实验课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学好物理的一种手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动手这个特点,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实验教学效果如何,关键的问题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激發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学生对实验课感到乏味,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对学生实验兴趣进行培养。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然后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和特征,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物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制作等素材,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做一些趣味性改进,例如:在演示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装水的纸锅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水沸腾时纸锅却在水底没什么异样,实验完毕后,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演示实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这样既能使学生认真观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重视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可以先设计一下演示实验:玻璃杯上放一块薄木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力猛击薄木板弹出,而板上的鸡蛋却落入杯中,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习新课的兴趣油然而生。深钻教材,锐意教改,变“教师演示加讲述”为“教师边教学生边实验”,在亲身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探索浮力大小”的课上,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做完课本上的图10-30(a)、(b)、(c)、(d)、(e)所示实验后,分别让学生比较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关系,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实验中得出结论,写出浮力的大小的表达式。
还有些内容的教学可以用学生自制的实验装置边做实验边观察现象、边思考得出结论。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除编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外,还编入了一些有趣的课后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应用的器材往往都能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但作用很大。除了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外,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讲《光的初步知识》时,可以布置学生做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在讲完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让学生自制简易天平,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无论成败,都应认真检阅,对典型的作品进行表扬、鼓励、展览等。从而真正地拉近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充分发挥课本中“小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的较好。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第二中学)
一、用实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悬念,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介绍大气压强时,取一只普通的平口玻璃杯,注满水后用纸板盖住,再倒置,水、纸板均被封住,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搞清问题究竟的欲望。又如:教《磁铁》这一课,我在投影机上放一块小磁铁,然后拿另一块磁铁靠近它时,小磁铁往前移了一点,追过去一点,它又移远一点,这样一追一逃,学生就奇了,这时,学生思维活泼,急于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二、培养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实验课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学好物理的一种手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动手这个特点,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实验教学效果如何,关键的问题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激發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学生对实验课感到乏味,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对学生实验兴趣进行培养。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然后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和特征,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物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制作等素材,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做一些趣味性改进,例如:在演示水的沸腾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装水的纸锅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水沸腾时纸锅却在水底没什么异样,实验完毕后,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演示实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这样既能使学生认真观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重视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可以先设计一下演示实验:玻璃杯上放一块薄木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力猛击薄木板弹出,而板上的鸡蛋却落入杯中,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习新课的兴趣油然而生。深钻教材,锐意教改,变“教师演示加讲述”为“教师边教学生边实验”,在亲身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探索浮力大小”的课上,把学生分成2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做完课本上的图10-30(a)、(b)、(c)、(d)、(e)所示实验后,分别让学生比较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关系,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实验中得出结论,写出浮力的大小的表达式。
还有些内容的教学可以用学生自制的实验装置边做实验边观察现象、边思考得出结论。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除编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外,还编入了一些有趣的课后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应用的器材往往都能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但作用很大。除了一定的趣味性、实践性外,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讲《光的初步知识》时,可以布置学生做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在讲完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让学生自制简易天平,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无论成败,都应认真检阅,对典型的作品进行表扬、鼓励、展览等。从而真正地拉近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充分发挥课本中“小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的较好。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