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时代下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策略探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rkangg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课标对四个学段的朗读尤其重视,在阅读部分中率先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朗读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是语文“教”与“学”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合理使用评价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网络普及带给朗读教学新的机遇及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对朗读进行多元多维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朗读评价的要求
  课标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何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呢?对于这三个要求,很多师生模糊不清,具体的教学和评价无法开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将朗读评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细化: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的三个梯度,层层递进。“读正确”是朗读的基础,进而做到流利、有感情。“读正确”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能使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响亮,不错字、漏字、填字,不颠倒,不唱读,能够读出轻声和儿化音。“读流利”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读得流畅,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有感情”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语调读出不同语气,能合理使用重音和停顿,读出文章节奏,表达作者情感。
  二、E时代下朗读评价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评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更能激发、提升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水平。当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评价外,学生也可以自评互评。尤其在E时代下孵化出许多辅助朗读的应用程序,使评价更多元、多样、多彩。
  1.学生自评,增进自我认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起主体作用,朗读亦然。想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朗读的“主人”。课堂上,教师不能为了走教学流程将朗读“流程化”,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多读多感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想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可以使用课余时间,利用E时代网络平台资源,使“自评”丰富有趣起来。在笔者班级,一直使用“荔枝”手机客户端开展线上朗读活动,鼓励学生注册个人账号,录制朗读音频。学生利用线上软件可以多次录制,反复播放,最终提交自己最满意的录音作品。这样的录制过程,使机械枯燥的重复性朗读变得有趣起來,也使不少学生对下次录制抱有期待,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生生互评,增强朗读兴趣
  生生互评是我国课改创新下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它不但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调动学习热情,同伴间的赞美和称赞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内驱力。以笔者班级在线开展的朗读活动为例,每位学生在注册个人账号后都可以“关注他人朗读主页”,以自己的朗读获得关注并“收获粉丝”,同时也能对自己听到的音频进行点赞、评论,这样开放式的平台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聆听同伴的朗读,并对“声音”做出评价,甚至为自己喜爱的朗读点赞,成为他的粉丝。而时下线上朗读的手机应用开放性强、功能多样、操作方面易于掌握,颇受师生的喜爱,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倍增。
  3.师生互评,提升朗读水平
  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对学生而言既新鲜有趣,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培养其专注倾听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注册个人账号,参与朗读活动,一方面能够起到范读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提升自己的朗读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重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教学智慧,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长效评价,在朗读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进一步调节学生个人朗读训练的动态节奏,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师生具备的评价能力
  1.学生具备的评价能力
  (1)制订评价量规表,学生有依可循。
  朗读评价量规表可以帮助师生更科学、准确地对他人的朗读进行评价,这不仅使评价有所依据,也使学生对朗读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如何居家使用在线朗读平台自评?如何为同伴评价?朗读评价量规表就是很好的可参考、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见下页表1)。当学生拿到朗读评价量规表后,不仅能够对照表格随时自评,还能够依据表格为同伴朗读打分,使评价更具体、更有效。
  (2)规范朗读评价语,学生有话可说。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会朗读”“会打分”,还应使学生“会评价”。教师对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能够促使其不断提升朗读水平,而学生模仿教师使用评价语对同伴朗读进行评价,不仅能提升朗读自信心和积极性,还能提升个人的朗读能力。所以,教师应做好引领,在线上开展朗读活动时要关注、规范自己的评价语。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中描写桂花的句子时,评价语不应只局限为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读得很好”“读得非常棒”,更要具有指导性,如“读得很好,吐字清晰准确,我能从你朗读的重音中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十分诱人”或“读得非常棒,声音洪亮,长句停顿得很到位,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这样的评价具体、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并实践,从而使学生学会评价。
  (3)掌握朗读技巧,学生学有所得。
  朗读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想要读好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读好。这属于典型的有“心”无“法”。所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就尤为重要,如长音及标点的停顿、重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等。但学生年龄尚小,对概念性的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教授朗读方法时应循循善诱、不着痕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引导并反复巩固练习。   2.教师在朗读评价中应注意的技巧
  (1)双线共行,营造良好朗读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的阵地。想要让学生扎实训练朗读,教师就要在课堂对学生朗读方面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对朗读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所以课堂朗读环节必不可少。反之,因为课堂时间宝贵,朗读指导就不能过于繁杂,大量的朗读练习就需要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线上朗读活动丰富有趣,资源众多,时间充分且自由,真实的评价和点赞、关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乐读爱练。课堂重点播,课余重练习,线上线下双线共行,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增强学生朗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2)激励为主,增强朗读自信心。
  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该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言行过激或使用批评的话语会使学生丧失朗读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当然激励也不能没有标准滥用表扬,教师在使用朗读评价时要把握分寸。除了课堂教学环节的朗读评价,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线上朗读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播放班级学生优秀录音,展示优秀个人主页,个人现场朗读示范等。朗读评价还可以与班级日常评价相结合,以赚取级币、获得印章、获得积分等形式,将朗读评价作为班级的一项评价内容列入班级总评。根据学生阶段性的朗读情况,教师要定期总结激励,利用奖状、班级超市、学生特权等学生喜欢的激励方式对朗读较好的学生进行表彰。但要注意的是,教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教师在评价和激励时,不仅要表彰朗读较好的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到那些进步较大的学生。
  (3)评价准确,引导学生爱读乐评。
  无论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还是师生互评,都易出现评价语空泛、不够准确的情况,如“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缺乏感情”。学生接收到这样的评价语,对自己朗读时的优点不知所云,对缺点也无从下手,一切浮于表面,只是在走评价的形式而已。那么,怎样的朗读可被称为“好”?“缺乏感情”的朗读又该如何补正呢?这首先要求教师的评价用语准确:“读得好”应具体阐释出“好”在哪,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还是“停顿恰当”?“缺乏感情”应如何纠正,该“读出重音”还是“注意读好停顿”?这都是教师在指导中应该关注的内容。有了指导,学生才能掌握一些朗读评价的基本方法。“评”才有所“得”,才能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英语在大班教学条件下一直存在 “教”与“学”的矛盾,迫于时间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很难在两者间实现平衡,教学过程仍以被动的“输入驱动型”模式为主,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将整个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对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重要意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的面对面互动,但通过融入翻转课堂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基于卫星的远距离安全通信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
哲学家周国平在其《阅读真正的好书,能使你发生这样的改变》一文中提到:“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然而,对于“什么样的书是最好的书”却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理由很简单,所有的阅读都是基于个人的,建立在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甚至功能指向上的阅读。  因此,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共性基因的探索,其实依然是建立在个体阅读的
摘 要: 谈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世人无不称赞他中、晚期作品具有非凡的创作力,而对于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Op.18)并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大抵是因为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过于“古典”,没有突破古典主义的规则。然而,作曲家晚期成熟的创作手法总是源于早期探索性的创作,因此,文章从规则内的创新这一视角探析作曲家在古典规则之内进行了哪些突破与创新,恰恰是这些创新性萌芽的产生,才使得贝多芬成为横跨
摘 要: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发展其地理思维能力。本文以初中地理第一个实验“制作地球仪”为例,结合课标、课本内容和初中学生实际,从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地理实验。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实验教学 地球仪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制作、地理观测等实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而且可以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图,每幅图里都藏着一个故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请看第一幅图,这是谁呢?  生:嫦娥。  师:你知道她的故事吗?  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她竟然可以飞到月亮上,真是神了。谁再来说说这幅图的故事?  生:女娲补天。  师:女娲真厉害,居然可以把天补起来。下面老师可要增加难度了。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第三幅图中的故事。  生:我知道,这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
神话是儿童最好的陪伴。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神话·语文课”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放飞儿童的想象,旨在让儿童、神话故事与语文课形成共振,融为一体,课堂上所讲述的就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  一、神话故事·语文课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人文主题为主线(见表1),并融合诸多语文要素于其中,把读神话故事、写神话故事、讲神话故事打通,连成一片,架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神话故事课
摘 要: 菲利普·福瑞诺(1752—1832)是美国独立革命后最杰出的诗人。在独立战争期间,弗瑞诺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激情书写了很多具有革命性的篇章,获得了美国革命诗人的称号。弗瑞诺的几首自然诗多被国内不同版本的美国文学史教材引列,包括《野金银花》《卡地提颂》和《印第安人的墓地》。对这些自然诗,有研究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有研究者分析其中蕴含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有研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明白小动物和植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3. 感知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色,通过想象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师课件展示学生习字册)  师: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也认认真真写了习字册,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写字的成
时辰早过去了,我还是保持着那个姿势:双手支着脚,屁股翘得高高的。   我穿的依然着那件黑色的袍子。我喜欢这件袍子,因为它染有我的鲜血,还有,它能严实实的护着我的下身。   良久,我的背上才有一种久违的一震,我知道吾皇已踩着我的背蹬上了马鞍。我正要起身,却隐约听到皇上说了一句话。我不由一愣,我的身子一下子僵住了。   傅大人,陛下已出了午门。周公公怕是以为我没听见,又轻轻地唤了一声我的名字,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