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念”学习,轻“以生为本”的启发和激励。一些教师重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学习,但教学中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过少;教师的评价大多停留在重复、更正层次上,缺少追问、延伸,有些教师不能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2)重课堂提问,轻针对性和启发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这就使得课堂存在着不少“徒劳的提问”。只讲究回答的错与对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这样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缺少“时问差”,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师:这几个式子都是整式吗?生:是。师:这几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生:有,都有字母,不同的所包含的字母不一样。师:这几个子式有什么运算?生:有乘法运算,相反数运算,乘方运算。……教师意在通过提问,引出单项式的概念,但不难发现,上述提问流于形式。
(3)重知识记忆,轻内化理解。一些课堂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多,而对知识的理解、引申关注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方面关注不够。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1)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整理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把教学重心放在探究过程上,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研究。具体来说就是:①该细的地方要细——给学生探究的载体;②该慢的地方要慢——给学生探究的时间;③该放的地方要放——给学生探究的空间;④该延的地方要延——给学生探究的深度。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时机。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但问要问得到位,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讲、问、练的关系,就是要设计好所提问题并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如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样,在操作和探索中自然地引入了“轴对称”的概念。此外,在提问时,应从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为出发点,多使用“发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如果……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是怎样知道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的?11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求呢?如何“转化”呢?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来做?教师这样的点拨启迪,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4)传授知识要重视“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概括、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也就是说,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地巩固,比如有的教师不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是让学生记住,会套用就可以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倘若一紧张忘了公式,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依靠数学思想指导教学思想,尽量城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所产生的效果会大大不同。上例中教师若能让学生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思想方法,即使公式忘了,学会了方法自己还可以再推导出来。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会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学生不掌握学习方法,今后难以成功立足社会。因此教师传授的不应该只是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1)重“理念”学习,轻“以生为本”的启发和激励。一些教师重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学习,但教学中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过少;教师的评价大多停留在重复、更正层次上,缺少追问、延伸,有些教师不能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2)重课堂提问,轻针对性和启发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这就使得课堂存在着不少“徒劳的提问”。只讲究回答的错与对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这样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缺少“时问差”,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师:这几个式子都是整式吗?生:是。师:这几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生:有,都有字母,不同的所包含的字母不一样。师:这几个子式有什么运算?生:有乘法运算,相反数运算,乘方运算。……教师意在通过提问,引出单项式的概念,但不难发现,上述提问流于形式。
(3)重知识记忆,轻内化理解。一些课堂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多,而对知识的理解、引申关注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方面关注不够。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1)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整理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把教学重心放在探究过程上,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研究。具体来说就是:①该细的地方要细——给学生探究的载体;②该慢的地方要慢——给学生探究的时间;③该放的地方要放——给学生探究的空间;④该延的地方要延——给学生探究的深度。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时机。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但问要问得到位,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讲、问、练的关系,就是要设计好所提问题并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如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通过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进行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样,在操作和探索中自然地引入了“轴对称”的概念。此外,在提问时,应从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为出发点,多使用“发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如果……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可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是怎样知道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的?11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求呢?如何“转化”呢?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来做?教师这样的点拨启迪,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4)传授知识要重视“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概括、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也就是说,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地巩固,比如有的教师不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只是让学生记住,会套用就可以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倘若一紧张忘了公式,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依靠数学思想指导教学思想,尽量城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所产生的效果会大大不同。上例中教师若能让学生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思想方法,即使公式忘了,学会了方法自己还可以再推导出来。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会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学生不掌握学习方法,今后难以成功立足社会。因此教师传授的不应该只是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