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洗净淤泥的煤说成铮亮的忧伤(组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 灯
  这些星星,长年在地下运行
  道路弯曲、潮湿、狭隘
  深陷于黑暗
  戴在前额的矿灯是白昼的唯一源泉
  是正能量的践行者
  百折不回,采掘金质的阳光
  是风钻的助力剂
  凿开春天的出口
  是安全的信道站
  岩石疼痛隐忍,地面期盼热烈
  沉雷是男人夜空中的鼾声
  月色是苍白的睡眠
  雪白的矿灯下,每一次翘首遥望
  都照亮了内心的贫寒
  每一声口令,都煨热了潮湿的
  孤独和思念
  瓦斯探放
  他们纯朴、憨厚
  理解蓝天白云的情怀,却不善于修饰
  也懂得绿水青山的注脚,却不知道怎样抒情
  钢铁之躯,高速钢和硬质合金的钻头
  表盘上的刻度,还有你看不见的芯片
  为鼻子注入了嗅觉的灵敏度
  凡事皆有因缘
  有时,越是抵达底层,越能感到灵魂解救之沉重
  受限的空间,需要用干净的空气
  来进行一场彻底的置换
  诗一样美好的大地
  岂能容忍邪气歪风无限制拔节
  再轻微的变质,也不容许在井下暗地里滋生
  矿 脉
  矿脉的走向是可见的,从浅到深,由表及里
  也是不可见的,就像需要进一步
  探索和研究的未知
  涵盖机制、指标、核心竞争力等等
  心理灰暗的人只会揪住废置的机器
  叫苦叫累,发泄无底线的私欲
  心理阳光的人,会将梦想放在头顶的蓝色玻璃上
  构想春天的引擎
  灿烂地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原矿说,它们厌恶空泛的嚎叫和呐喊
  渴望阳光大量照进来
  织成能量之网,将这些凝固的和分散的子民
  体内的尘埃彻底过滤掉
  它们轻如鸿毛,却又重于泰山
  一块煤
  时光深埋底层的秘密,最终
  被春天掏出来了
  冷与暖、黑与白,概念得到更正
  冷是暖的极致,黑是白的先驱
  凿开化石的骨头
  原始而底层的影像浮出水面
  成为一种铁证
  这些远古的真相
  在井采矿区、或露天的展览馆展出
  沉默如金,皮肤那么黝黑
  就像最单纯的写真
  毫不起眼的一块煤呀
  是一根小小的温度计,實时监测着
  沧海、桑田,我起伏的体温
  一把镢头
  最醒目的,自然是那个
  乌黑的手柄了
  它没有你想象中的夸张
  它也撬不动地球
  它只想掘尽腐败的根
  它只想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皮
  输送机
  开始,每一块煤都毫不起眼
  当它被从地下送到地上,从低处送到高处
  从矿区送到工厂,再送到城市和农村
  能量得以完美绽放
  便光耀大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了
  而担负输送职能的皮带机、刮板机、转载机
  始终保持沉默和冷静
  它们粗糙、陈旧,被磨蚀得瘦骨嶙峋
  这让人很容易想到乡下的母亲
  一身简朴而满怀慈祥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还亲手送到远方
  物质在运动中的输送显而易见
  而静止的事物往往被忽略
  比如家门口那一泓湖水只是偶尔泛起波澜
  却大量输送着鱼、水草和春风
  那些皮带机,有的明摆着,有的隐藏着
  一次次完成伟大的输送。当我们眼含泪水
  “谢谢”这两个字怎么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哟
  跨世纪的煤,原生态的光明
  世间还有太多东西,都是缘于寂寞清冷的地下
  寓意深刻而又充满哲理
  支架设备
  液压支架或单体支架
  一副坚硬的骨骼托举着天花板
  不允许土石方、疏干水有一丝坍塌或渗漏
  只允许月光从地面照进来
  带来远处的蛙鸣和渔火
  把煤层小心翼翼的黑与难耐的寂寞,照得透亮
  事实上,月光不是月光,也没有蛙鸣和渔火
  很多时候,错觉都是善意的
  也许,长期在地下从事挖掘工作的人
  看什么都是优良的种子
  长期在黑夜中前行的人
  看什么都是白花花的用不完的盘缠
  劳作之余就向一个人喊话,闭上眼睛恣意遐想
  “娃儿,天塌下来我给你顶着”
  在妻儿的心目中,你就是最坚定的安全支架
  而对你来说,逼仄的晴空下
  仿佛有人用双手支撑起了一座地球的重量
其他文献
在安徽仙寓山开会,偶遇杨洁——一个常带微笑、不大开口的女孩子。那是一次文学会议,主要议程过后,主人将与会者引导到文房四宝准备齐全的案几旁。现在的多数作家、文人并不墨客,有写字的,有码字的,有敲字的,只有少数间或伺弄几下毛笔的,所以拍马上阵者寥寥,鄙人忝列其中。勒马回阵,看到旁边人头攒动,很多人正在欣赏一位年轻姑娘泼墨挥毫。凑近前去,一个三升斗大的“茶”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我暗自说道:好!浑厚沉稳,笔
期刊
一  一九七五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到云冈村去插队落户,就是云冈石窟前的那个村子。多年以后,已经看不见那个村子了,因为发展旅游业,那个村子整体搬迁,已经在大地上永远消失了。  我背着行李卷儿走出家门,父亲和母亲跟在后面。父亲愁眉苦脸地站在家门口,一步也不肯往前走,木然地站着,呆呆地望着我。我知道父亲不是送我走,而是在等我回来。那一刻,我在父亲身上看到了一种温柔。  我上了解放牌大卡车之后,父亲就蹲在
期刊
一  那一年我十七岁,你也十七岁。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们宿命地相遇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的样子,忘不了,在那条我们后来一起走过无数次的路上,阳光曾以怎样的亮度照着,风曾以怎样的力度吹着,泡桐树曾在地上洒下怎样飘摇的暗影。  那一天的天空奇异的蓝,仿佛在昭示一个奇迹的发生。那一天的云奇异的白,仿佛在为那奇迹定性。那一天空气中弥漫花香,是沿途的白色蔷薇。  你就从那阳光、微风、花香和树影中走来
期刊
火車钻出了一条阴暗的隧道,再次投身于强烈的阳光下。乘客们迫不及待地望向窗外,窗外群山耸立,黄褐色的巨石山脊映着耀眼的日光,让他们的眼睛有些措手不及。手机屏幕对着一张苍白的脸,自从火车开动就保持着这个姿势。屏幕中滑过的无数页资料,终于让她知道北方是没有梅花的。前方就是大同了,路边的山川大地齐刷刷向后飞跑,像是随风吹散的往事,转眼间将美好的未来留在了过去。  她不知道家里为什么给她取了林红梅这个名字,
期刊
孙记包子店开在哪儿哪火,每一家连锁店到了饭点时人都爆满。我不想坐在闹哄哄的店堂里吃饭,每次都是带回去吃。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询问我怎么用手机点餐,我耐心地教了她两次,老人表现出一副勤奋好学的样子。不过她最后并没有学会,没办法,只好帮她点了。老人很信任地把微信的支付密码告诉我。点餐成功老人再三谢我,我笑着回谢。现在很多饭店都是用手机扫桌上的二维码点餐,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简直是寸步难行。  女人瘦弱清秀,
期刊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生我、养我、育我的母亲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连续十几天,每当说起母亲,我就要掉泪。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要闭上眼睛,母亲那慈祥、朴实、善良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的母亲叫王翠连,一生中当过农民,做过缝纫工,当过售货员,担任过同家梁矿大商场门市部主任,后又在矿区商业局、矿区煤机公司工作多年,直到退休。和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我的母亲集勤劳、吃苦、坚毅、乐观、质朴
期刊
一  下班时路过区队办公楼,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  我停下脚步四下张望,看见我们机械化采煤队的书记老陶正在办公楼的门口朝我招手。迟疑了片刻,确定陶书记是在喊我,我回转身,朝办公楼走去。  老陶刚三十多岁,却当了四五年书记了。我们机采队是矿上的顶梁柱,每年三百多万吨的煤炭全靠我们这百八十人从地层深处采出来。因此,队支部书记便是名正言顺的正科级干部。假如再上一个台阶,就成了副处级,当上矿副书记或工会主
期刊
一  莱温斯基花园坐落在青通河西北侧,沪蓉高速入口处。  这座有着一百套西式风格别墅的花园,附设游泳池、网球场、咖啡厅以及足浴城、棋牌室等高档休闲设施,建成当年就曾获得“最适宜人口居住奖”以及联合国“最佳居住环境奖”。当初别墅群建成时,美国总统克林顿与他的女秘书莱温斯基的绯闻刚刚曝光,开发商头脑一激灵,就给这座花园别墅安了一个很暧昧的名字:莱温斯基。不知是“莱温斯基”的名字出了效果还是这年头有钱的
期刊
路遥(1949—1992)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开头就从“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写起,描绘了平凡世界中,一群平凡的人(孙、田、刘三家),创造了波澜壮阔的伟大生活,成为留存于平凡世界中伟大作品。1988年3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几个月播出该小说,轰动全国。这部小说每年都要印行100万套,总印数至今不少于1700万套。1991年3月路遥荣获第三届茅
期刊
昨天下午,铜川煤业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徐捷同志短信告知:“沉痛地告诉您,姚老(筱舟)已于九月一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文星陨落,斯人已萎,不胜悲痛!  提起姚筱舟(1933—2019)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作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著名歌曲。我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时时看床头上从《雷锋日记》中所抄的歌词。学校的许多活动,都要唱此歌。歌词就出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