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手中都拎着人生的第一桶金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te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天我在公众号上发了篇写给女儿的信,众多家长围观点赞,很多人都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心声。其实我很明白,被说出心声的家长,孩子大多不会是太牛掰的学霸或大神。这个道理文艺概论上早就有说辞——人们只对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产生认同。很多时候,一篇文章的好与坏,不在于文辞或者章法好坏,而在于你是否写到了某些人心中,让他们瞬间激动:呀,这可不就是我所想的嘛。
  一个人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是否有能力或者欲望去表达,是鉴别一个人能否从事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标准。而一个人对于自己或者他人生活精髓表达的确切和精彩程度,又是鉴别这个人是否能够成名成家的重要标准。这方面,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一篇文章拉拉杂杂写上近千字,偶一回头,看到某位名家区区百字就简而言之概括了,汗流浃背的同时,也心悦诚服地跪了。
  这种感觉,昨天晚上又光临了。
  某篇文摘上,摘录了龙应台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额滴神呐,这不就是我写给女儿的那封信中,一直极力想要表达却并没有完整表达出来的主题之一吗。
  要孩子拼尽全力去读书,不是为了拿孩子的成绩作为虚荣父母的光环,而是希望孩子可以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和权利,能够尽可能地由着自己的心意去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有人说,读好书就一定能优先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吗?现实也的确展示了,并不是所有优等生都有光明的未来。我想说的是,个体和个体的差异不可否认,但无论怎样的结果,相对于同一个人而言,高学历总比低学历活得省力,名校生总比普校生更容易拥有成功的几率。
  缘何?
  答案很简单。好成绩虽然不能带来看得见的锦衣玉食和金银财宝,却可以在你手心里积攒看不见的无形份额。这份额是一个人决胜沙场的真资本和软实力。无论人间如何沧海桑田,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变迁,你必须得承认,世界永远掌握在有份额的人手中。
  而这所有的份额累积中,学生时代的鱼跃龙门,无疑是人生路上掘到的第一桶金。
  當然,很多学生时代没有掘到第一桶金的人,进入社会后一样可以华丽逆袭,但拥有基础和资本的不同,势必注定了他们要比仅靠第一学历这一张金票就横行江湖的人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正是源于此,无论官员还是商人,无论平民还是富豪,无论父母之间的差异多巨大,对于孩子的寄望,基本都是共通的,那就是要尽可能学习好。
  作为过来人,大家都清楚一点,学生时代通过好成绩考上一所好大学,实在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方便,也最容易获得的捷径。
  优异成绩之所以是捷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衡量标准的单一化。无论应试教育如何被弹劾,你都得承认,以分数论成败这个唯一指征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平台。只有在这个地方,汗水和勤奋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回馈;也只有在这个地方,不用拼爹拼娘,只靠拼自己便可以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此处可能有质疑: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录取分数线和偏远地区不一样。我的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事实只接受不讨论。换言之,既然一己之力不能改变,那就去适应,并要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努力寻找最大可能的公平和公正。而且,无论目前的高考政策多么有失公允,相对于江湖中其他的规则和标准,它的公平系数明显高多了。
  可惜的是,这样的事实,很多的孩子并不清楚。对于纯真的他们来说,光怪陆离的江湖就是个各取所需的大超市,只要离开校园,随便想要什么便可以轻易拿到什么,幼稚天真的心灵完全不理会生活的复杂和艰难。孩子糊涂,父母却清醒得很,反观自己的命运,他们深深懂得成绩在一个初生牛犊第一步杀入江湖时的重要性和不可逆转性,所以总比孩子时不我待的多。
  人生的吊诡却在于,每一次得到的经验必须沾染过个人的泪水才能沉淀到骨头里。所以更多时候,家长急家长的,孩子耍孩子的。
  说起来,老天也真是腹黑,它给予每个人机会,又故意选择单纯懵懂的时间。这样的时间段里,大部分人都在依靠直觉活着,这样的直觉,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命运?命中注定你杰出,你便在学生时代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命中注定你平凡,你便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做个差等生?(别又和我提马云什么的,一万个杭州师范生里也不过只出了一个马云,一百个清华北大生里,沦落为路人的不超过十个。)
  知识永远是最保值的生产力,文章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温习下老人家的那句金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其他文献
梨花  在土墻上滑动  牛铎声声  大婶拉过两位小堂弟  站在我面前  像两截黑炭  日光其实很强  一种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
我极少在朋友圈转发东西,对于某些能深深打动我的图文音画,第一反应是点击收藏,待方便之时,再去温习,重拾感动。但是,一篇题为“对于江一燕的这种行为,我只能选择转发表立场”的微文,让我一改常态,立即转发了。这是演员江一燕的访谈视频,只附有短短几百字的介绍,但感动像春末夏初的暴雨,席卷而来,让人震撼。  十年前,江一燕到广西巴马县东山乡小嘎牙村拍戏。从南宁下飞机,一路颠簸,坐车到巴马需要六七个小时,从巴
曾文正公说:“做人从早起起。”因为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  这一件事若办不到,其余的也就可想而知。  记得俞平伯先生有兩行名诗:“被窝暖暖的,人儿远远的……”。在这“暖暖……远远……”的情形之下,毅然决然地从被窝里钻出来,尤其是在北方那样寒冷的天气里,实在是不容易。  唯以其不容易,所以那个举动被称为开始做人的第一件事。  偎在被窝里不出来,那便是在做人的道上第一回败绩。  历史上若干嘉言懿
堂哥三十出头,毕业后独自在外闯荡,数十年来吊儿郎当,没往家里寄过一分钱。大伯夫妇脸朝黄土背朝天,大半辈子没休息过一天,这两年好不容易种葡萄有了点收入,大伯本来准备给自己和大妈买一份保险,为子女减少负担。但堂哥狮子大开口:要钱买车!  大伯说:“十万元的车也能开,家里情况你知道,不一定非要买三十万元的车。”堂哥不悦,反唇相讥:“这么多年,我没有提过什么过分的要求,买一辆好点的车给我撑撑门面,不行吗?
在时下热播网剧《古董局中局》的同名小说里,提到了五件青花人物罐,分别是“鬼谷子下山”“刘备三顾茅庐”“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西厢记焚香拜月”“尉迟恭单骑救主”。主角许愿和反派老朝奉,以及国内外各方势力围绕这五件古董周旋,斗得那叫一个欢。但五罐最终只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拨开重重迷雾,沉睡在秘密里的是有着“熊猫瓷”之称的柴窑。  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相传,柴窑的“柴”字源自后周世宗柴荣。以皇帝的
托比·斯普利比尔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的一个偏僻山区,他很喜欢离家不远的森林,爱那里的一草一木,最让他着迷的是丛林中随处可见的地衣。那些地衣有的生长在原木上,有的附着在树皮上,还有的包裹在石头上。在一般人看来,它们杂乱无序,毫无生机,但在托比眼里,它们要么像珊瑚一样美不胜收,要么像蠕虫一样生机勃勃。托比决定,自己一定要去正规学校,学习有关地衣的知识。  托比长大后,被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破格招收。通过学习
风雨欲来,黑云压城,满天无际的乌云,天空一片压抑,地也是光怪陆离,只有灯塔若隐若现的光,给人以光明的希望;  枫叶正灿烂,树木或近或远,绿色的草地,蓝色的树枝、红色的树叶,强烈的视觉冲击中,一对恋人,那一定是热爱中的恋人,相偎相依,只是背影,却爱得那么热烈……  这是油画作品,画面色彩对比很强烈,红是火热的红,绿是清新的绿,蓝是蔚蓝的蓝,无一不是震撼的搭配,每一张画作,给人以无边的幻想与力量,毋庸
谣言:桶装水开封三天后,细菌将增加227倍,不能再喝了。  真相:开封后的桶装水,三天后细菌的确会增加,但要说不能饮用,就有些耸人听闻了。上海市地质学会矿泉水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上海市天然矿泉水技术鉴定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牛晓英提出,每立方米的空气中约有三千个细菌。桶装水开封后,与空气接触久了,自然会产生一些细菌,但这并不意味着桶装水就不能喝了。  为验证结果,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桶装水在开封当天,
《牛津英语词典》一直以来都被奉为英语世界的金科玉律。这本词典的编撰者几乎都是治学严谨的饱学之士。但在1928年问世的《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中,有大量的词条是由一个精神病患者编写的。他就是威廉·切斯特·迈纳。  1834年,迈纳出生在美国纽黑文市,因为幼年时期跟随父亲到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地传教,他掌握了多门语言。后来,迈纳考入耶鲁大学,主修医学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名前途光明的外科医生。  可是,美国南北
凯利·斯雷特虽然多次获得世界冲浪冠军,但是他的最终理想是把这一运动发扬光大,让普通爱好者能不分季节,而且不用去海边就能尽情享受冲浪带来的乐趣。  为此,凯利创建了人造波浪公司,聘请了加州大学的流体科学家亚当·芬彻姆一起研究。亚当觉得凯利的想法很具创意性与挑战性,虽然来自各方的阻力很大,但是他铁了心要去尝试。  人们对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一般仅限于现代水力学、流体力学,以及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