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经典有着独特的影视美,能幻化成影视镜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重温文化经典,感悟其中的影视美,体验人文情感,领会人文精神,凸现人文创新。
[关键词]文化经典 影视美 人文情感 人文精神 人文创新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读《大学》擅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这句话充分说明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文化经典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更有着特殊的影视美感和人文情怀,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今天,我们重温文化经典,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更要提高人文素质。将文化经典的文字幻化成多姿多彩的影视镜头。体验文字掩藏下、影视镜头展现外的人文情感美、人文精神美,凸现人文创新,“守经答变,返本开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重温经典,体验影视人文情感
“无情未必真豪杰”,人有独特的情感世界。作为一种载体,文化经典总能借助无声的文字形成风格迥异、变幻摇曳的动态镜头,以独到的情感来影响人、感化人、教育人,让人的心灵产生共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透过文化经典,我们能看到神奇文字组成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发现其中闪耀的人文光辉,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与人文关怀。
李密的《陈情表》陈情恳切,缘情挥洒,流畅自然。《古文观止》评说该文“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文章感人镜头迭出:李密“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悲怆酸楚;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日薄西山:李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人丁单薄:李密“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孤独寂寥……无言的文字变得有形有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少年孤苦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一系列令人心酸镜头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难以割舍的亲情。懂得了李密“区区不能废远”之心。难怪晋武帝消除了“疑其以名节自矜”之惑。李密的孝亲之情,反哺之心,结草之怀,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让人感悟,令人不自觉地愿意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情感,影视的主题,人文的核心!
二、重温经典,领会影视人文精神
“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十六大报告》)文化经典中包含着许多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也是影视作品大力弘扬的一个永远主题: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气度: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用来述说自己“隐忍苟活”苦衷的,我们却能看到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不与世俗苟同的生死观。为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忍受的屈辱与耻笑,绝非常人能想象。但他心中有一坚定信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心中的“泰山”就是《史记》。就是这种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迥”的痛苦挣扎中顽强活下来,终达夙愿,完成大业。《报任安书》“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代方苞语)”:又似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气势壮阔,令人惊叹。我们也跟随着司马迁这个光辉的影视形象经历了一次人生洗礼:或慷慨高歌,奔放激荡:或如泣如诉,回肠荡气:或旁征博引。曲折反复;或欲言又止,悲伤愤慨……今日重读此鸿篇巨制,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其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人的一生不可能波澜不兴,也不可能永远是晴天丽日,更多的是狼虫虎豹。雨雪风霜,我们能否象司马迁一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愈挫愈恿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史记》,更用自身经历对于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精神,影视的主导,人文的方向!
三、重温经典,凸现影视人文创新
“学是为了不学”。朱熹曾言:“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我们学习文化经典。不仅要心领神会,看到其中蕴含的影视美,更要身体力行,联系自己的实际,将学到的理论变换成直观的影视镜头,形成自身的一种参照,并逐步转化为行动,从而发展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电影《屈原》创作的蓝本,它给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人、爱国者屈原的影视形象:被越王放逐,流浪沅、湘,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最终抱石沉江。处于“我爱咱们的中国,可谁来爱我呢?(老舍《茶馆》)”时期的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将一份刻骨的悲和永远的痛留给后人。时至今日,重温经典,我们头脑中有了两个屈原:孤芳自赏的特立独行的社会弃儿?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巨匠?有人说,屈原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不讲究斗争的方式方法,选择了一个最愚蠢的结果,他的死太不值,他是被社会淘汰的弃儿。我们要注意,屈原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效忠祖国的意识:纵横家朝秦暮楚,追求“自我”:民择“乐土”而居。屈原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不求社会理解承认,不管楚国蛮夷之地是否美丽富饶,无条件地爱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从这一点上说屈原无疑是有着巨大的人格,是巨人。只有对文化经典重温,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大胆创新,才能在读中感,看中思,探中悟,辨中明,说中得。
创新,影视的追求,人文的发展!
文化经典有着独特的影视效果,能体现山川美、民俗美、历史美、教化美、传统美。重温文化经典,接受经典熏陶,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培养积极健康的高尚情感,享受艺术美,用其中的人文思想充实自己,促进人格提升,提高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受教育,长知识,炼才干,作贡献。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化经典都有着丰富的养分,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文化经典,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文化经典 影视美 人文情感 人文精神 人文创新
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读《大学》擅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这句话充分说明文化经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文化经典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更有着特殊的影视美感和人文情怀,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今天,我们重温文化经典,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更要提高人文素质。将文化经典的文字幻化成多姿多彩的影视镜头。体验文字掩藏下、影视镜头展现外的人文情感美、人文精神美,凸现人文创新,“守经答变,返本开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重温经典,体验影视人文情感
“无情未必真豪杰”,人有独特的情感世界。作为一种载体,文化经典总能借助无声的文字形成风格迥异、变幻摇曳的动态镜头,以独到的情感来影响人、感化人、教育人,让人的心灵产生共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透过文化经典,我们能看到神奇文字组成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发现其中闪耀的人文光辉,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与人文关怀。
李密的《陈情表》陈情恳切,缘情挥洒,流畅自然。《古文观止》评说该文“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文章感人镜头迭出:李密“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悲怆酸楚;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日薄西山:李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人丁单薄:李密“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孤独寂寥……无言的文字变得有形有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少年孤苦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一系列令人心酸镜头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难以割舍的亲情。懂得了李密“区区不能废远”之心。难怪晋武帝消除了“疑其以名节自矜”之惑。李密的孝亲之情,反哺之心,结草之怀,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让人感悟,令人不自觉地愿意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情感,影视的主题,人文的核心!
二、重温经典,领会影视人文精神
“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十六大报告》)文化经典中包含着许多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也是影视作品大力弘扬的一个永远主题: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气度: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用来述说自己“隐忍苟活”苦衷的,我们却能看到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不与世俗苟同的生死观。为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忍受的屈辱与耻笑,绝非常人能想象。但他心中有一坚定信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心中的“泰山”就是《史记》。就是这种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迥”的痛苦挣扎中顽强活下来,终达夙愿,完成大业。《报任安书》“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代方苞语)”:又似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气势壮阔,令人惊叹。我们也跟随着司马迁这个光辉的影视形象经历了一次人生洗礼:或慷慨高歌,奔放激荡:或如泣如诉,回肠荡气:或旁征博引。曲折反复;或欲言又止,悲伤愤慨……今日重读此鸿篇巨制,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其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人的一生不可能波澜不兴,也不可能永远是晴天丽日,更多的是狼虫虎豹。雨雪风霜,我们能否象司马迁一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愈挫愈恿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史记》,更用自身经历对于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精神,影视的主导,人文的方向!
三、重温经典,凸现影视人文创新
“学是为了不学”。朱熹曾言:“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我们学习文化经典。不仅要心领神会,看到其中蕴含的影视美,更要身体力行,联系自己的实际,将学到的理论变换成直观的影视镜头,形成自身的一种参照,并逐步转化为行动,从而发展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电影《屈原》创作的蓝本,它给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人、爱国者屈原的影视形象:被越王放逐,流浪沅、湘,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最终抱石沉江。处于“我爱咱们的中国,可谁来爱我呢?(老舍《茶馆》)”时期的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将一份刻骨的悲和永远的痛留给后人。时至今日,重温经典,我们头脑中有了两个屈原:孤芳自赏的特立独行的社会弃儿?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巨匠?有人说,屈原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不讲究斗争的方式方法,选择了一个最愚蠢的结果,他的死太不值,他是被社会淘汰的弃儿。我们要注意,屈原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效忠祖国的意识:纵横家朝秦暮楚,追求“自我”:民择“乐土”而居。屈原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不求社会理解承认,不管楚国蛮夷之地是否美丽富饶,无条件地爱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从这一点上说屈原无疑是有着巨大的人格,是巨人。只有对文化经典重温,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大胆创新,才能在读中感,看中思,探中悟,辨中明,说中得。
创新,影视的追求,人文的发展!
文化经典有着独特的影视效果,能体现山川美、民俗美、历史美、教化美、传统美。重温文化经典,接受经典熏陶,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培养积极健康的高尚情感,享受艺术美,用其中的人文思想充实自己,促进人格提升,提高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受教育,长知识,炼才干,作贡献。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化经典都有着丰富的养分,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文化经典,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