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这首《池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孩子们读过两遍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诗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讲什么。又应该怎样引导呢?以下是我教学《池上》的部分记录及体会。
一、以字带句,初步理解诗意
这首诗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还有一个多音字“解”。既然小诗学生一读就懂,能不能把字词教学和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起来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学生试读古诗后,出示生字)这里有几个生字,老师来考考大家。“浮萍”是什么,谁见过?
生:我见过。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是椭圆形的。漂浮在水面上,它还是一味中药呢!
师:如果你没见过浮萍,能知道它是水生植物吗?
生:能。从“三点水”可以看出它和水有关系,而且从它的名字也可以猜出,它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绿萍。
师:(出示浮萍图片)真聪明!同学们看,这就是浮萍,一大片一大片地漂满了湖面。想一想,在长满浮萍的湖面上,当船啊、天鹅啊、野鸭啊经过的时候,浮萍会怎么样?
生:浮萍会被冲开,露出一条水面。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学生齐说)“浮萍一道开”
二、入乎其内,感受儿童形象
为了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鲜明的形象,体会古代儿童纯真的童心,我尝试着把学生引入“小娃”的内心世界。
师:仅仅理解诗意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细细地品味。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默读古诗)
生: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
生:小娃为什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这是深入思考的结果。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
生:我想,可能是莲蓬还没有完全长成,但小娃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所以就偷偷地去采了。
师:小娃和爸爸的对话一定很有趣,我们来演一演。
(老师演小娃,一个学生演爸爸,进行情境对话)
通过“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小娃为什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情境对话”的展开,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小娃”的内心,甚至自己就成了“小娃”,他们和“小娃”一起紧张着、一起兴奋着、一起快乐着。此时,教学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诗意的感悟。
三、出乎其外。客观评价“小娃”
仅仅是“入乎其内”,则可能会因为距离过近,而造成学生对审美对象——“小娃”的模糊不清,这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还必须“出乎其外”,拉开学生与“小娃”的距离,为客观地审视“小娃”提供条件,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如果你是大人,你会责怪小娃吗?
生:不会的。因为他太天真,太可爱了!
师:诗人有责怪小娃的意思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诗人不仅不会责怪,心里可能还在说——
生:诗人心里可能会说:这小娃真可爱啊,他让我又回到了童年。
师:诗人不仅不会责怪,脸上可能还会露出——
生:诗人脸上可能还会露出微笑。
师:是啊。就让我们带着微笑读好第三、四句诗。
(学生练读后两句诗)
师:读完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啊?
至此,学生完成了“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于是,“小娃天真、活泼、可爱”这个认识不再是一个干瘪的标签,而是变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摸。
四、回味童年,描写“偷”的经历
天真的“小娃”勾起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回忆,我“顺水推舟”,进行了一次写作练习。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回忆,我们童年时有没有像“小娃”一样瞒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事?
师:真有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令人回味的童年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懂的,我一带而过;孩子感受模糊的,我们一起着力探讨一这也许就是从学情出发的课堂吧!
一、以字带句,初步理解诗意
这首诗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还有一个多音字“解”。既然小诗学生一读就懂,能不能把字词教学和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起来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学生试读古诗后,出示生字)这里有几个生字,老师来考考大家。“浮萍”是什么,谁见过?
生:我见过。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是椭圆形的。漂浮在水面上,它还是一味中药呢!
师:如果你没见过浮萍,能知道它是水生植物吗?
生:能。从“三点水”可以看出它和水有关系,而且从它的名字也可以猜出,它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绿萍。
师:(出示浮萍图片)真聪明!同学们看,这就是浮萍,一大片一大片地漂满了湖面。想一想,在长满浮萍的湖面上,当船啊、天鹅啊、野鸭啊经过的时候,浮萍会怎么样?
生:浮萍会被冲开,露出一条水面。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学生齐说)“浮萍一道开”
二、入乎其内,感受儿童形象
为了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鲜明的形象,体会古代儿童纯真的童心,我尝试着把学生引入“小娃”的内心世界。
师:仅仅理解诗意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细细地品味。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默读古诗)
生: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
生:小娃为什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这是深入思考的结果。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
生:我想,可能是莲蓬还没有完全长成,但小娃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所以就偷偷地去采了。
师:小娃和爸爸的对话一定很有趣,我们来演一演。
(老师演小娃,一个学生演爸爸,进行情境对话)
通过“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小娃为什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情境对话”的展开,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小娃”的内心,甚至自己就成了“小娃”,他们和“小娃”一起紧张着、一起兴奋着、一起快乐着。此时,教学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诗意的感悟。
三、出乎其外。客观评价“小娃”
仅仅是“入乎其内”,则可能会因为距离过近,而造成学生对审美对象——“小娃”的模糊不清,这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还必须“出乎其外”,拉开学生与“小娃”的距离,为客观地审视“小娃”提供条件,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如果你是大人,你会责怪小娃吗?
生:不会的。因为他太天真,太可爱了!
师:诗人有责怪小娃的意思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诗人不仅不会责怪,心里可能还在说——
生:诗人心里可能会说:这小娃真可爱啊,他让我又回到了童年。
师:诗人不仅不会责怪,脸上可能还会露出——
生:诗人脸上可能还会露出微笑。
师:是啊。就让我们带着微笑读好第三、四句诗。
(学生练读后两句诗)
师:读完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啊?
至此,学生完成了“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于是,“小娃天真、活泼、可爱”这个认识不再是一个干瘪的标签,而是变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摸。
四、回味童年,描写“偷”的经历
天真的“小娃”勾起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回忆,我“顺水推舟”,进行了一次写作练习。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回忆,我们童年时有没有像“小娃”一样瞒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事?
师:真有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令人回味的童年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懂的,我一带而过;孩子感受模糊的,我们一起着力探讨一这也许就是从学情出发的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