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情出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228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这首《池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孩子们读过两遍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诗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讲什么。又应该怎样引导呢?以下是我教学《池上》的部分记录及体会。
  
  一、以字带句,初步理解诗意
  
  这首诗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还有一个多音字“解”。既然小诗学生一读就懂,能不能把字词教学和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起来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学生试读古诗后,出示生字)这里有几个生字,老师来考考大家。“浮萍”是什么,谁见过?
  生:我见过。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是椭圆形的。漂浮在水面上,它还是一味中药呢!
  师:如果你没见过浮萍,能知道它是水生植物吗?
  生:能。从“三点水”可以看出它和水有关系,而且从它的名字也可以猜出,它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绿萍。
  师:(出示浮萍图片)真聪明!同学们看,这就是浮萍,一大片一大片地漂满了湖面。想一想,在长满浮萍的湖面上,当船啊、天鹅啊、野鸭啊经过的时候,浮萍会怎么样?
  生:浮萍会被冲开,露出一条水面。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学生齐说)“浮萍一道开”
  
  二、入乎其内,感受儿童形象
  
  为了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鲜明的形象,体会古代儿童纯真的童心,我尝试着把学生引入“小娃”的内心世界。
  师:仅仅理解诗意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细细地品味。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默读古诗)
  生: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
  生:小娃为什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这是深入思考的结果。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
  生:我想,可能是莲蓬还没有完全长成,但小娃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所以就偷偷地去采了。
  师:小娃和爸爸的对话一定很有趣,我们来演一演。
  (老师演小娃,一个学生演爸爸,进行情境对话)
  通过“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小娃为什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和“情境对话”的展开,学生一下子就走进了“小娃”的内心,甚至自己就成了“小娃”,他们和“小娃”一起紧张着、一起兴奋着、一起快乐着。此时,教学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情感的体验、一种诗意的感悟。
  
  三、出乎其外。客观评价“小娃”
  
  仅仅是“入乎其内”,则可能会因为距离过近,而造成学生对审美对象——“小娃”的模糊不清,这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还必须“出乎其外”,拉开学生与“小娃”的距离,为客观地审视“小娃”提供条件,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如果你是大人,你会责怪小娃吗?
  生:不会的。因为他太天真,太可爱了!
  师:诗人有责怪小娃的意思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诗人不仅不会责怪,心里可能还在说——
  生:诗人心里可能会说:这小娃真可爱啊,他让我又回到了童年。
  师:诗人不仅不会责怪,脸上可能还会露出——
  生:诗人脸上可能还会露出微笑。
  师:是啊。就让我们带着微笑读好第三、四句诗。
  (学生练读后两句诗)
  师:读完全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啊?
  至此,学生完成了“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结合。于是,“小娃天真、活泼、可爱”这个认识不再是一个干瘪的标签,而是变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摸。
  
  四、回味童年,描写“偷”的经历
  
  天真的“小娃”勾起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回忆,我“顺水推舟”,进行了一次写作练习。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回忆,我们童年时有没有像“小娃”一样瞒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事?
  师:真有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令人回味的童年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懂的,我一带而过;孩子感受模糊的,我们一起着力探讨一这也许就是从学情出发的课堂吧!
其他文献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教学方式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因此,我们呼唤有效教学,呼唤灵动的教学方式。   一、尝试自学,有效感悟  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学习也是实践,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
本文从语文课程学科发展的实际,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对语言知识内容做出分析和探讨,指出教师应在单元模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厚实语文课堂,充分利用语文特有的语言环境优势,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基础知识到能力发展,从课文延伸、多读少讲,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单元模块教学以“三读·二思·一回归”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意义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
文言文阅读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较之于前几年,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保持了平稳,没有大的起落。  一、题型基本稳定,略有调整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与去年高度一致。许多试卷除了换了选文,换了具体内容,形式几乎和以前一模一样。  17套文言文阅读试题,除了上海卷,基本是三至四道客观题加上两至三句主观翻译题。客观题中有一道涉及选文核心内容,主观翻译题为重头戏。虽然考查点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失去坚实的基础支撑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
[作文内容]    毛泽东主席是同学们敬仰的伟人之一,大家都看过很多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对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根据你最近读的一本有关毛主席的书或看过的一场有关毛主席的电影,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要有真情实感,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毛泽东的画像和他的一些诗词,阅读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文章,观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
2008年初夏时节,我参加了市小学语文优课比赛,执教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如何让课堂“亮”起来?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教法,制作课件。终于,一份凝聚着众人心血和智慧的教学预案出炉了。带着自信,我走进课堂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遭遇意外    预设和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一对永恒的矛盾。我的自信,就是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我从所期望的课堂的“亮  点”跌至了“冰点”。 
提倡作文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化,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而在现实中却较多的存在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或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或缺乏主见,语言贫乏;或故作粉饰,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片断一  《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不但决定了教学的走向,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更具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诸如“不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