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学生个性 凸显作文价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倡作文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化,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而在现实中却较多的存在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或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或缺乏主见,语言贫乏;或故作粉饰,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过分呵护,禁锢学生走向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学生的生活现状,学生中一大部分每天往返家校的方式是家长用车接送,只有个别学生每天是自己步行或者坐公交车。因此他们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如果他们每天都有一段自己步行的时间,他们将会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发现和感动呀,被家长接送使孩子在接受关爱的同时失去了很多。
  
  二、过重学业,剥夺学生自主意识
  
  现在的学生虽然有双休日,但是他们就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于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读读自己喜爱的书,做做自己喜爱的事,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满负荷的生活导致学生自主意识淡薄,个性兴趣磨灭。
  
  三、单一休闲,弱化学生探求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在难得的闲暇里,很少找自己的伙伴玩耍,基本上是关在自家的屋子里看电视,或者上网玩游戏。这种单一的休闲方式,使孩子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这样积累生活经验,获得切身体会的途径就更窄了,生活的源泉不丰盈,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四、泛读浅思,束缚学生独到见解
  
  作为学生应该广泛地阅读,深入地思考,用心地体验,这样才能见解独到,“下笔如有神”。但是,许多学生不愿意广泛地阅读,不善于深入地思考,更不能用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习作无从下笔的并不在少数,然而,一旦指导,习作中呈现的大多是教师的见解,教师的情感,学生只是简单接受而已,个性的鲜花总是难以展开她美丽的笑颜。
  
  五、滥重技巧,关闭学生心灵之窗
  
  大多数的孩子。写作文时,不是考虑我想说什么,而是思量我该说什么,我该怎么说,什么样的作文技巧可以得高分,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关在心的最深处,还在出口落下了重重心锁,唯恐他们一不小心溜出来,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指责。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化自然无从寻觅。
  以上五点是阻碍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不争事实。那么,如何追寻小学生作文个性化之路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适度放手,培养自立,让学生在丰富生活中尽情体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就是指丰富的生活。学生要想有话可说,必须从生活中找“米”。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二、控制作业,减轻负担,让学生在浩瀚书海中自由翱翔
  学生应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老师,不要用作业填满学生的课余生活,应该还时间于学生,还自由于学生,还灵性于学生,还个性于学生。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暇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
  三、丰富活动,勇敢参与,让学生在闲情逸致中活泼成长
  学校教育要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人际交往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学生丰盈生命,发展个性,健康成长的必需天地。
  四、广泛阅读,活动体验,为学生搭建个性成长的宽阔平台
  教师可组织班级读书会,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活动,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在群体阅读中,交流阅读的感受,获得读书的乐趣,持久地保持阅读的兴趣。提供阅读指导,把握阅读内容的质量。每学期开学初,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相关的阅读要求,并指定每学期的必读书目,然后定期进行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小学生作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阅读上,教师应从解放阅读入手,让每个学生拥有个人的语文资源。
  五、弱化技巧,言为心声,让学生思想自由地慢慢绽放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往往存在一种错误意识——“为得高分而作文”。因此,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写作模式,如何布局谋篇。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题材’、‘主题’、‘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地引进了作文教学的课堂。”这样就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认为作文是一种技巧而并非真实情感的表达。在这种错误动机的误导下,学生无法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注入作文之中,这样的作文又如何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呢?其实,孩子的作文只是孩子生活的反映,是简简单单的“用笔说话”。尤其是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孩子只要写了就是好的,哪怕写的是流水账,也是值得表扬和保护的。至于写作的技巧之类,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能,才有可能提及的,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孩子。教者不妨唱一唱这样的作文教学三部曲:启蒙——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让孩子敢写;提高——引导孩子观照自身,关注生活,使孩子有得写;深入——启迪孩子对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感受……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习作的个性化,让学生能够自主作文,说真话、抒真情,让作文呈现出千人千面、百花齐放的景象,让作文展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个性。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书名:漫话英美文学:英美文学史核心知识精编  作者:常耀信  出版单位: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310057580  定價:45元  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高效实施文学教学的前提是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而阅读、学习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条必要且有效的途径。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常耀信教授著的《漫话英美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而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应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广泛地接触世界和积极地吸收知识的时期,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纯真和美好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真情的回报》一文,讲述了“我”9岁那年的一段难忘的送报经历,表现了付出就会得到回报的人间真情,是一篇蕴含浓郁人文气息的好教材。教学中,我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教学方式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长期以来,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学效益低下。因此,我们呼唤有效教学,呼唤灵动的教学方式。   一、尝试自学,有效感悟  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学习也是实践,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
本文从语文课程学科发展的实际,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对语言知识内容做出分析和探讨,指出教师应在单元模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厚实语文课堂,充分利用语文特有的语言环境优势,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基础知识到能力发展,从课文延伸、多读少讲,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单元模块教学以“三读·二思·一回归”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意义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
文言文阅读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较之于前几年,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保持了平稳,没有大的起落。  一、题型基本稳定,略有调整  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与去年高度一致。许多试卷除了换了选文,换了具体内容,形式几乎和以前一模一样。  17套文言文阅读试题,除了上海卷,基本是三至四道客观题加上两至三句主观翻译题。客观题中有一道涉及选文核心内容,主观翻译题为重头戏。虽然考查点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失去坚实的基础支撑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
[作文内容]    毛泽东主席是同学们敬仰的伟人之一,大家都看过很多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对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根据你最近读的一本有关毛主席的书或看过的一场有关毛主席的电影,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要有真情实感,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毛泽东的画像和他的一些诗词,阅读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文章,观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
2008年初夏时节,我参加了市小学语文优课比赛,执教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如何让课堂“亮”起来?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教法,制作课件。终于,一份凝聚着众人心血和智慧的教学预案出炉了。带着自信,我走进课堂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遭遇意外    预设和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一对永恒的矛盾。我的自信,就是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我从所期望的课堂的“亮  点”跌至了“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