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出现疑问时,就会引起他们积极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有时可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遇新问题,引发创新欲望,点燃创新欲望。
一、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则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可以产生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趣”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巧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感到枯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識联系起来,变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体。
二、 创设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情境,启迪创新思维
“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原味。一般情况下,越是低级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得越紧密;越是高级的数学知识越远离实际生活,更要从数学内部引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例如:在“平均分”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你们分过东西吗?”生:“分过。”师:“有没有听说过平均分?”说说平均分大致的意思。生1:两人分得一样多。生2:一样东西分得不多也不少。师:“现在有8个苹果,你能进行平均分吗?”拿出学具来分一分……这样“分苹果”的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当有些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不能理解,需要同伴互助或老师点拨、引导才能解决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创设出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8个苹果,学生很乐意地参与问题的解决。学生经历了通过平均分苹果来理解“平均分”含义的过程,体验到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乐趣。
三、 创设多向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逐渐向多向性发展,使教师不但能通过情境创设了解学习对象,而且能为教学新知服务,既做到复习铺垫又达到了引出新知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想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必须对自身和学生作充分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的语言和兴趣,以便达到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情境创设又要考虑到学习的内容,起到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的作用。
四、 创设简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题的热情
创设情境要简洁,不能过分渲染,不能沉迷其中。例如:在“锐角和钝角”的教学时,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角吗?屏幕上都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设这样简洁的情境,让人感觉轻松。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教师自身调控驾驭课堂教学艺术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满足需求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丰富个性的构建过程。知识是学生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之中形成的,真正有效的情境设计就是为学生发展而进行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活动,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去发现,构建知识,这比起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胜千倍。
(庄河市明阳镇老古林小学)
一、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则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可以产生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趣”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巧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感到枯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識联系起来,变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体。
二、 创设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情境,启迪创新思维
“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原味。一般情况下,越是低级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得越紧密;越是高级的数学知识越远离实际生活,更要从数学内部引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例如:在“平均分”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你们分过东西吗?”生:“分过。”师:“有没有听说过平均分?”说说平均分大致的意思。生1:两人分得一样多。生2:一样东西分得不多也不少。师:“现在有8个苹果,你能进行平均分吗?”拿出学具来分一分……这样“分苹果”的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当有些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不能理解,需要同伴互助或老师点拨、引导才能解决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创设出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8个苹果,学生很乐意地参与问题的解决。学生经历了通过平均分苹果来理解“平均分”含义的过程,体验到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乐趣。
三、 创设多向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逐渐向多向性发展,使教师不但能通过情境创设了解学习对象,而且能为教学新知服务,既做到复习铺垫又达到了引出新知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想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必须对自身和学生作充分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的语言和兴趣,以便达到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情境创设又要考虑到学习的内容,起到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的作用。
四、 创设简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题的热情
创设情境要简洁,不能过分渲染,不能沉迷其中。例如:在“锐角和钝角”的教学时,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角吗?屏幕上都是角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设这样简洁的情境,让人感觉轻松。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教师自身调控驾驭课堂教学艺术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满足需求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丰富个性的构建过程。知识是学生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之中形成的,真正有效的情境设计就是为学生发展而进行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活动,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去发现,构建知识,这比起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胜千倍。
(庄河市明阳镇老古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