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的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着很多有关感恩的内容。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感恩因素,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要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教材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就饱含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女的浓浓深情,以及儿女对母亲强烈的报恩心理。教师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就要适时地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师可以在班内组织讨论会,让学生彼此交流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讨论中进一步加强。又如教材中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但要引领学生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情怀,更要让学生体会和了解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恩心理,以及将其付诸行动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学生爱国诚信的思想。对于教材中的这些包含感恩意识的教材内容,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不但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思想观念。
  二、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更应如此。初中学生受年龄和知识面所限,情感体验相对较少,而缺少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体验教学内容的思想感情,从而对感恩教育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阅读和写作就是初中语文教师常采用的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教学手段。
  教师在阅读中可以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的美文,并对其中抒发作者感恩情怀的章节或片段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切地感受文章中的浓浓情感。如教师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对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片段进行反复的朗读,让学生通过父亲蹒跚的脚步、艰难的举止,体会父亲在生活中的艰辛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儿子通过父亲的举动和背影,对父亲深刻的感恩之心。对教学美文的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渲染下,对感恩的认识再次升华。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记录下来,加深学生对自身情感的认识和把握。如教师在讲解李白的《行路难》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思想历程,写一篇有关自己情感体验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茫然但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积极思想,以及遇到困难却对生活仍存感恩之心的情怀。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记录下来,不仅可以在思维中领悟和洞悉感恩的真谛,而且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使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磨砺,也时刻以感恩的心珍惜生活。
  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深化感恩教育
  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更要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感恩教育在学生心中生根和发芽。教师可以利用父亲节和母亲节让学生对父母进行感恩的回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告诉父母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或者可以在赠送的卡片上写满对父母的真切情感,以及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父母体会到自己对他们的感恩之心。教师还可以利用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敬老爱老的活动,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表演节目,在给老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感恩回馈带给自身的愉悦享受。教师要充分利用节日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和感恩,学会用善意的行动和亲切的关怀去回馈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春游,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造物之美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自然和生命充满敬畏之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受到艺术和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学生感恩思想的认识,让学生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重任,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对美术家来说,世上最简单、最直接的两个问题是:是否美术?是否道德?这也是大众所关心、好奇和闲惑的问题。“美术”在词义上来说,即美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乐观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一、何为学习策略  很多人会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混为一谈。其实学习策略不等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具体的学习问题时而采取
中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写作要求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就中学英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的“合作”理念,着重阐述了合作学习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试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改善中学生英语写作的现状。  一、对现状的调查研究  根据新课标,中学阶段的写作目标是“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七级) ,要求学生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等”。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疑问对于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考越来越多的知识不再是书本“死”知识的再现,更多的则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只有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才能优化课前预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
在高校常规绘画教学中,学生们习惯于服从已有的视觉经验,无法跳出“写实”模式,很少深入思考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观看对象而不是别的方式."现实主义在于原样模写一只杯子在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让人感兴趣的对象,往往使人从认识倾向上、情感上,以及意志行动上倾向于这一对象,从而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保持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从而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语文。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靠正确的引导和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
视觉符号在当代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大多数都通俗易懂,但并非每个人对各种视觉符号的反应完全一致。当代油画艺术中出现的各种图式符号,不论是人们所熟悉的还是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更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来支持。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自主探究新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笔者认为,把握学生的心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关键,其次是创设情境,开展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