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该如何备课,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备课先备人。教材是为人服务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基础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创造情景、组织活动。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在备课时不妨从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方面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从而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切入点;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二、掌握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在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的思想方法也要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这既是学生对已经有的知识本质的把握,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具有的数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也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那么,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就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
三、设想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几个思维水平不同的层次,对每一个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设想,以便在课堂上有目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备课前要解读教材并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课件或活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总之,如果教师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备课规范,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不断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那么,凭借教师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
一、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
备课先备人。教材是为人服务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基础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创造情景、组织活动。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在备课时不妨从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方面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从而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切入点;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二、掌握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在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的思想方法也要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这既是学生对已经有的知识本质的把握,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具有的数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也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那么,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就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
三、设想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几个思维水平不同的层次,对每一个学生可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设想,以便在课堂上有目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备课前要解读教材并超越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课件或活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总之,如果教师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备课规范,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不断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那么,凭借教师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