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是一个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家长的全力协作;各类文化、体育场所,在节假日应该免费为学生开放,要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等。
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跨世纪的中心课题,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化学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化学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加快素质教育的实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本文拟对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做一些探讨。
一、树立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三个观念:1.树立面向全体的观念。教学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学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之一。“应试教育”仅面向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只有这部分人参与,而不是建立在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化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2.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完成化学特有的知识教学目标,也应该完成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各门学科共有的教学目标。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始终是主体,而主体观念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具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点。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训练为主线主要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变教师的“灌”为“引”,变“演”为“导”。
二、激发兴趣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起点,是一种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增设一些如“喷雾成字”“清水变色”“烧不坏的手帕”等有趣的实验,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就有可能去追求,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反之,学生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标志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出现了红色信号,将会导致教学低效或无效。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演示和实验认识和体验,用生动的语言和愉快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强烈的欲望下,和谐欢乐的气氛中,掌握全面的知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优化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素质教育不是否定“应试教育”,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寻求一种更科学、更完整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教材要求适度,编排循序渐进等特点,采用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全方位目标化的教学,从实际出发,讲求效果,实行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最优化。
2.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以往的课堂教学,向知识传授倾斜,向尖子生倾斜,向分数倾斜,在题海中奋战,成为“应试教育”的痼疾顽症。能否克服这种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便成为教师的中心任务。要突破注入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就应该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标化课堂教学所替代。教师备课时注意制定出思想教育目标、知识传授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均得到提高。教学过程应该由引导、探索、发现、归纳、应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发现新知识、归纳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对知识掌握得牢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和实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应用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导课堂主体,则课堂效果将会更活跃,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将会通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如学习“盐酸性质、用途”时,可采用教师“导”学生“演”;而教学后面的“硫酸性质、用途”时,则可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自导自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许多事实证明,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标准,是人才的宝贵素质,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是摆在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改变教育观念,启动创新教育。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是解放思想,破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知识转化为知能提升为智慧,变“知识性教育目标”为“发展性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结合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化学发展史,是创造发明的演化史,它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
3.深化教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创造性教学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知识为体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设计为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创新应用的学习过程。
4.用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验证已知,探究未知,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实验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规律,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手脑并用,亲自完成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素质教育内涵深刻而博大,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以师德服人,以“能力”育人,还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大胆摒弃旧的模式,更新观念,勇于探讨,发掘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跨世纪的中心课题,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化学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化学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加快素质教育的实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本文拟对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做一些探讨。
一、树立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三个观念:1.树立面向全体的观念。教学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学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之一。“应试教育”仅面向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只有这部分人参与,而不是建立在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化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2.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完成化学特有的知识教学目标,也应该完成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各门学科共有的教学目标。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始终是主体,而主体观念集中反映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具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点。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训练为主线主要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变教师的“灌”为“引”,变“演”为“导”。
二、激发兴趣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起点,是一种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增设一些如“喷雾成字”“清水变色”“烧不坏的手帕”等有趣的实验,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就有可能去追求,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反之,学生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标志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出现了红色信号,将会导致教学低效或无效。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演示和实验认识和体验,用生动的语言和愉快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强烈的欲望下,和谐欢乐的气氛中,掌握全面的知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优化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素质教育不是否定“应试教育”,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寻求一种更科学、更完整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化学教材要求适度,编排循序渐进等特点,采用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全方位目标化的教学,从实际出发,讲求效果,实行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最优化。
2.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以往的课堂教学,向知识传授倾斜,向尖子生倾斜,向分数倾斜,在题海中奋战,成为“应试教育”的痼疾顽症。能否克服这种倾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便成为教师的中心任务。要突破注入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就应该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标化课堂教学所替代。教师备课时注意制定出思想教育目标、知识传授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均得到提高。教学过程应该由引导、探索、发现、归纳、应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发现新知识、归纳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对知识掌握得牢固,所学的知识能够和实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应用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导课堂主体,则课堂效果将会更活跃,学生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将会通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如学习“盐酸性质、用途”时,可采用教师“导”学生“演”;而教学后面的“硫酸性质、用途”时,则可采用教师引导下的“自导自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许多事实证明,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标准,是人才的宝贵素质,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是摆在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改变教育观念,启动创新教育。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是解放思想,破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知识转化为知能提升为智慧,变“知识性教育目标”为“发展性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结合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化学发展史,是创造发明的演化史,它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
3.深化教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创造性教学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知识为体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设计为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创新应用的学习过程。
4.用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验证已知,探究未知,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实验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规律,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手脑并用,亲自完成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素质教育内涵深刻而博大,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以师德服人,以“能力”育人,还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大胆摒弃旧的模式,更新观念,勇于探讨,发掘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