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尝试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e18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一要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愉快学习。三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教育教改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成为过去。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呢?下面略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首先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学习与研究的参与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一份良好的期待,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之建立成就感,发挥他们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我空间,让其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由思考,自由讨论,表露情感,敢于质疑,求同存异,敢于创新。再次要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注重双边活动,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很受学生欢迎,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效果倍增。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愉快学习
  英语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和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去参与语言实践,用所学英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三部曲”的方法,收效颇佳。
  1.初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在Book(Ⅲ)Lesson 10保护环境这一课中,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极优雅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的画面,吸引学生,让学生讨论这些环境的特征,激起了他们想说的欲望,课堂气氛迅速升温。
  2.再创情景,操练技能。教师再放一些正在被污染的环境和已经被污染的环境的画面,让学生们感到可惜。教师乘机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的区域和途径以及造成的恶果,紧接着再让学生说出他们身边的不良做法。这样将语言项目在逼真的生活场景中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语言意义,训练语言技能。
  3.创设情境,提高能力。针对污染,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去调查取证,以最好的方法治理污染。最后学生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以及处理结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思维活跃,各显其能,教师只提供适当的帮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现实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充满挑战的社会,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现在决不能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本领,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任务型教学的途径来实现,它分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前任务是教师给学生呈现新语言材料的过程,即语言的输入。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处于积极、自觉学习的心理态势,充分感知新的内容。任务环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展开,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别交流、组组交流、男女交流等。为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后任务是指用所学的语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宜的帮助,主要依靠学生自我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通过这一年的课改实践,本人深深地体会到课改的优势,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教学技能的提高,但是教学改革是一条永无尽头之路,我们还将继续在课改这条路上探索。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需要。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注意的问题例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及提出的依据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又被称为评论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它是指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是知识、情感和心理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一堂好课除了要有好的设计思路、好的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有好的课堂语言,音乐课堂亦是如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和谐的课堂语言,不仅能够营造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用语还存
一节有效的课堂,必须有好的导入。这是一个通过教师的“行动”激发学生“心动”的环节,它既是对文本的积极导向,也决定着整堂课的基调和最终走向。  一、披情入文,创设氛围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作品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教学是师生双边情感的交流。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教者倾注感情,披情以入文,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衷,热情澎湃,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鲁迅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初中生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可行的、有效的方法来逐渐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潜能,教师在把握学生、把握自己时就能够得心应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