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须再接再厉 攻克职教改革难题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wangmo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先后三次被提及,“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回顾2004年迄今的10次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作为关键词一共出现了28次。这足可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具体包括加大投入、纳入地方教育发展的目标考核等。而要让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切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是行政主导、直接参与办学的结果,这和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极为类似。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不但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还亲自实施规划,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必须完成发展目标。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可是,如果政府部门发“命令”要求各地调整普高和中职的招生比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各地会简单地把完成中职招生规模作为政绩,忽视中职的质量和深层次问题。
  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提前两年实现了规模目标,在2008年就达到年招生规模810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410多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表面上看,职业教育的形势一片大好,可是,教育质量不高(一些地方的中职甚至“空心化”)、办学缺乏特色、社会(包括中职教师、学生)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有的中职办学回归普高,等等,暴露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前不久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2007~2011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高就业率掩盖不了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尴尬现实。
  这就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政府规划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所致。对于教育发展,政府应该有顶层设计和规划,并出台政策鼓励某种教育发展,可是,具体的办学却应该交给学校,包括自主确定招生规模、自主实施教学。如果直接参与办学,就会使办学对上负责,而不是对教育、对学生负责,同时导致学校办学缺乏个性。大家所见到的是,有的地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师资和实训设备设施,但为完成招生指标,盲目扩大招生;有的地方不顾老百姓的意见,硬性压缩普高招生,增加中职规模,让中职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对于一些学校违规招生,侵犯学生权益(克扣国家助学金),一心追求中职规模,地方政府视而不见。
  可以说,靠增加投入、行政命令,短期内扩大职教规模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办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现代技术、较高技能的新一代技术工人,仅依靠这种方式是不行的。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推出职教免费措施,希望减轻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以此提高职教吸引力。在笔者看来,单靠这一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政府部门在大力增加投入的同时,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打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导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给职业教育平等的发展空间。目前各地的中职招生基本上都放在普高之后,上不了普高才选择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招生基本上放在普通高校一本、二本、三本之后,这样就很难改变百姓心目中“职业教育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应是和普通教育平行的类型教育,彼此之间应该可以学分、课程互认和流通,逐步转变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其二,根除用人单位对职校生“低学历”歧视政策。目前,我国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学历歧视,这让“低学历”的职校生感到前途迷茫,虽然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给中职学生进一步提高学历的空间,可上高职,可再读技术本科、专业硕士以及职业教育博士,可这还是学历思维,引导中职办学追求有多少学生可上高职,高职办学追求有多少学生可以专升本,而忽视了本身的特色教育。
  其三,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与普通学校一样,我国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空间也很小,这是不利于职业学校办出个性、特色和提高质量的,只有给予学校自主办学空间,职业学校才能自主设置课程、自主进行教学。
  概而言之,过去10年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职业教育的数量问题,接下来更关键的是质量问题。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推进改革。这是新一届政府需着力攻克的难题。
  (作者系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责编 张红延)
其他文献
201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2013年以来,河南省分3批相继成立了2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即行指委,以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为什么要行业来指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首先,行业主管部门具有专业权威和管理职能。专业权威表现在其具有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同时,大部分行业主管部门是本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者,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在
1月7日,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举办2016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大赛的通知》,全省中职教育同人都为之兴奋,为之鼓舞。 职教同人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省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问题、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以粗放型、经验型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难以推动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中长
改革开放伊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际,由于我国还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所以职业学校也分为了城市职业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城市职业学校是为城市服务的,包括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等,尤其是技工学校是把农村户口人员排除在外的,而农村职业学校是为农村服务的。198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
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校企深度融合,倍增双方利益,实现双赢,才能走得更远。  在我国校企合作已经有多年历史,特别是新世纪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来,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还是局限于浅层次合作。如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提供一些兼职教师、设立奖学金,学校实施“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员工;而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参与学校对学生专业学习考核标准的制订,没有
2017年职业教育迎来新任“掌门人”。4月1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决定,任命王继平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6月1日,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邓声明宣布,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调任中共中国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倡导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宏伟目标,成人教育由此也出现了一些适应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做出了战略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正处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2013年,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八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深
自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教育政策开始实行,并不断深化、细化。1999 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 指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而后,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