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脚本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kai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真正的朗读不是简单的“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而是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写朗读脚本是改变现状的有益尝试,可以对教师自身素质发起挑战,可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 朗读脚本;中学诗词教学;运用
  一、当前中学诗词的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对诗词教学有一种极端的处理流程:课堂上先让学生大声朗读一两遍后简单分析,之后让学生背诵,学生最终会默写会考试他们就觉得达到教学目的了。这种教学流程普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到了高中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至于琅琅读书声几乎闻不到。
  什么是朗读?余映潮老师认为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也不只是“大声”地“读起来”,他认为“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讲求语音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静心品读余老师的阐释,静心思考我们的诗词教学,上述的课堂里,朗读成为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体现教师走过场的马虎应付的态度,加上教师的课堂分析取代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分析,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本身已经违背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朗读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的肤浅认识上。
  到底古诗词教学中应怎样进行朗读,让更多的学生能汲取到诗歌的精髓呢?
  二、改变教学现状的尝试之——写朗读脚本
  在十几年的中学教学生涯中,我有意将朗读脚本放置于诗词教学,竟收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较好效果。
  首先,什么是朗读脚本。“百度”中的定义是: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断进行朗读设计。
  也就是说,朗读脚本融朗读、欣赏文本、个性理解于一体,是在通常意义“赏析”或者“品读”上多了对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的理解,对于撰写者来说,比“赏析”“品读”更具有挑战性,成稿后的朗读脚本对别人的朗读起到引领、示范、指导的作用。
  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脚本撰写的几次课堂指导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撰写,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交流,去了解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课堂交流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写的朗读脚本进行示范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教师插评,这样的课堂是建立在读中品,品中读的课型上的,学生写朗读脚本是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朗读经验进行的,这样的课堂通过朗读脚本彼此分享了阅读的快乐,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践行了师生共舞的课堂理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
  三、撰寫朗读脚本的重大意义
  1.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教学一定是文本主义的,一定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诵读品析,在这里决然看不到淡化文本、脱离文本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朗读脚本之前,教师自身必须认真研读诗词,只有在理解诗词的意境、主旨、写作背景等前提下,才能对诗词的读音、节奏、感情、重音等的处理了然于胸,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脚本做出判断做出指导。
  比如《望江南》的作者温庭筠中“筠”的读音,该字有两种读音,一是yún,做地名用,二是jūn,是竹子的青皮,词人作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父母给他取名字,定取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之意,寄托着父母的厚望。
  又如在指导舒婷写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一现代诗,教师要对这首诗的背景做一些介绍,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只有深深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才能写好、读好。当时我对第一节做了引导,示范如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写祖国承受的苦难和忧患,饱含的情感是深沉、悲哀的。“破旧的老水车”读出沉重感,“破旧”语气稍重些,“数百年来”读缓慢些,有一种沧桑感蕴含其中,“疲惫”更要读出疲劳之感,适宜用拖音,“熏黑的矿灯”读出无奈,“蜗行摸索”读出连绵起伏之感,眼前仿佛出现苦苦摸索前进之状,从“干瘪的稻穗”到“失修的路基”语速要加快。总体上,该节语调显深沉。
  教师边解释边示范朗读,学生可以很好地接过火炬,继续往下写剩下的诗歌章节,这样的课堂实际就是诗歌交流品析会。
  2.可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教学也一定是生本主义的,需要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阅读欣赏等语文实践活动”,确实,学生要写成一份较有样子的朗读脚本,首先要预习诗词,查找资料,能对诗词在物象的选择、意境的渲染、情感的表达、词风的迥异等方面进行欣赏,并且结合个人的朗读经验,从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进行考虑,写完之后,通过大声朗读,不断琢磨修改,就成为一篇集欣赏、朗读指导等一体的小品文。如以下一则学生撰写的《望江南》朗读脚本:这是一首闺怨词。“梳洗罢”三个字可以读得焦急愉快些,毕竟女子是去等待心中“他”的归来。“独倚望江楼”中“独”语气加重,把女子的千般苦万般愁凝聚于胸。“过尽千帆皆不是”语调下降, “皆不是”读得重一些,语速可以读快些,把女子的失望之情表达出来。“斜晖脉脉水悠悠”中“水悠悠”三字可以读出水的柔情,读得悱恻缠绵,读出女子的愁肠满怀,最后,“肠断白蘋洲”要读出琴弦骤停的感觉,女子的凝噎之状似乎就在眼前。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朗读脚本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是如果脱离诗词的主旨去谈什么个性,无异于空中楼阁。
  中学六年若能对诗词进行朗读脚本的训练,落实《课标》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何愁我们的学生在鉴赏方面提高不上去,何愁我们的学生在朗读方面提高不上去呢?
  参考文献:
  [1]《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83页
其他文献
高中英语教学纯粹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以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促进学生心智、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综合性人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新课程视角下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那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人文素养可以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主核心内容。而其高中教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机。长
摘 要: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三者不仅是概念表述的不同,分析区别与联系时更是表现为内涵的不同。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从人性出发,强调“以人性为本位”,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和发展人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似乎并没有完全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变化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从课堂联系到个人发展,如何改变自己、突破自我,是
摘 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如果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既定效果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本来就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对英语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对英语学习,他们单纯地认为,只是单词识记和句子理解,只是为考试服务。在课堂中,师生间缺乏互动。即使有互动,也很少是用英語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以交际带动教学。只有营造了一定的文化环境,学生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而有
阅读与写作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形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写作是阅读的一种延伸,学生只有好读书,读好书,才能写出有质量的作文。  《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入一种有效的、入情入境的阅读状态,能够提高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和谐性发展;坚持以读为本,着重于学生自主性训练;坚持以创为本,著力于学生创新性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的个性培养摆在突出位置,淡化预设,强化生成,关注阅读体验过程,张扬学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初中学生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堂应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冲击,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他们的子女因父母长年在外,只依靠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看管,因农活繁忙,而有些爷爷、奶奶并不识字,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能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孩子们缺少亲情和心理上的关怀,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容易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又有些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教育方法不当,因此他们多数思想顽劣,纪律松懈,厌学、经常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虽然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作文难!”这是许多师生共同的感叹。作文难在哪里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是有话不知如何表达。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设法改变“作文难”的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义
摘 要: “寄宿制学生”学业不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令人担忧。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特殊的原因形成的。针对这一独特群体,改善其不良心态、维护心理健康,开展合作学习, 指导家庭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学业不良状况, 这也有助于提高寄宿制学生的教育质量, 使得成绩有所提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寄宿制;学业不良; 教育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家长工作越来越忙,将孩子送入寄宿制学校成为其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