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是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组织,对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师资素质和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如何借助“多人同课循环”这一教学型教研,激发教师参研热情,使教研活动变“虚”为“实”、变“松散”为“紧凑”,达到有效教研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同课循环——聚集体智慧
“多人同课循环”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课例研究实践模式中的一种,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引进。学科平行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以下称备课组)备课组为单位,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多人同课循环”课例研究。
1、确定研究课题。学科组研究的课题由教研组组长确定。教研组组长组织教师寻找、发现教育教学中急需决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备课组研究的子课题由备课组长组织确定。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选择教材中某一个或某一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组研究课题制定本组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2、确定主讲者。主讲者从备课组成员中推荐产生,主讲者的任务是先拿出教学设计预案,然后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最后在学科教研组面对全体教师上成果展示课。
3、课例研究。备课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根据学科课题研究目的要求,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展开,研究渗透于教学过程,贯穿在说课、上课、观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中。
(1)说课。子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后,备课组教师开始分头钻研教材,在深化对教材理解基础上主讲教师拿出教学设计预案,在规定时间内面对备课组全体教师说课,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各自解读思路,经过同组教师共同商议后主讲教师对预案进行修改。
(2)上课。除主讲教师外的平行班教师甲根据教学预案到甲班上课,其余教师参与听课,课后马上对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尔后由教师乙针对本班教学实际到乙班进行第二次上课,安排在第三、四位授课教师则对前几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再进行修改并在丙班、丁班上课。
(3)反思。每位教师上完实验课后,都要根据教研组确定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要求以及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如反思课堂成功处,反思教学失败处……主讲教师根据课例研究情况再次修改教学预案,准备在学科教研组上展示课。
“多人同课循环”活动,主题突出、话题集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从而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变“要我研”为“我要研”。
二、成果展示——受同行检验
本环节由主讲教师在学科教研组上展示课,学科组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要求听课。为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使研讨活动更加有效,可以组织这样的听课活动。
1、观课。根据教研组确定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要求,学科组全体教师面对展示课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及时记录教学亮点与需要商榷之处,并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观察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2、测试。授课完毕由学科教研组组长指定的某一备课组对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根据不同年级与教学内容,将测试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测试形式不拘,可以是笔试、口头回答,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命题、测试以及测试卷的批改都由被指定备课组成员商定完成,备课组组长组织组员根据命题与测试要求编写测试卷,组织测试,批改测试卷。
3、访谈。课末由备备课组组长指定一人根据实验研究重点以及教学实际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表露的想法等。
本环节活动为观课教师创设了积极参与的条件,教师大都处于紧张观课状态之中。被检测年级的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体现课题研究重点,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提出的要求,经得起教师的检验。其余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边听、边思、边记录,积极地为下一步的参与做准备。
三、评课议课——悟于交往中
为使参与活动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思想,使评课、议课活动更加紧凑、有效,教研组评课、议课活动可按下面程序进行。
1、汇报。一是先由展示课备课组长汇报本组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情况,而后由主讲教师介绍教学设计意图;二是由命题测试组汇报命题以及测试情况;三是由访谈组汇报课堂访谈情况。
2、度流。交流时,要求观课教师畅所欲言,把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问题,尔后由教师共同研究问题背后反映的教育教学观念,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意见分歧的观点,通过再实践、查资料、问专家等辦法解决。
俗话说:“有教无研则浅。”要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就要选择好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创设好教师参与活动的条件,落实好教研活动的每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使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一、同课循环——聚集体智慧
“多人同课循环”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课例研究实践模式中的一种,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引进。学科平行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以下称备课组)备课组为单位,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多人同课循环”课例研究。
1、确定研究课题。学科组研究的课题由教研组组长确定。教研组组长组织教师寻找、发现教育教学中急需决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备课组研究的子课题由备课组长组织确定。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选择教材中某一个或某一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组研究课题制定本组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2、确定主讲者。主讲者从备课组成员中推荐产生,主讲者的任务是先拿出教学设计预案,然后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最后在学科教研组面对全体教师上成果展示课。
3、课例研究。备课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根据学科课题研究目的要求,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展开,研究渗透于教学过程,贯穿在说课、上课、观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中。
(1)说课。子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后,备课组教师开始分头钻研教材,在深化对教材理解基础上主讲教师拿出教学设计预案,在规定时间内面对备课组全体教师说课,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各自解读思路,经过同组教师共同商议后主讲教师对预案进行修改。
(2)上课。除主讲教师外的平行班教师甲根据教学预案到甲班上课,其余教师参与听课,课后马上对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尔后由教师乙针对本班教学实际到乙班进行第二次上课,安排在第三、四位授课教师则对前几位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再进行修改并在丙班、丁班上课。
(3)反思。每位教师上完实验课后,都要根据教研组确定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要求以及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如反思课堂成功处,反思教学失败处……主讲教师根据课例研究情况再次修改教学预案,准备在学科教研组上展示课。
“多人同课循环”活动,主题突出、话题集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从而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变“要我研”为“我要研”。
二、成果展示——受同行检验
本环节由主讲教师在学科教研组上展示课,学科组教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要求听课。为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使研讨活动更加有效,可以组织这样的听课活动。
1、观课。根据教研组确定的课题实验研究方案要求,学科组全体教师面对展示课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察,及时记录教学亮点与需要商榷之处,并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观察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2、测试。授课完毕由学科教研组组长指定的某一备课组对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根据不同年级与教学内容,将测试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测试形式不拘,可以是笔试、口头回答,也可以是实践活动。命题、测试以及测试卷的批改都由被指定备课组成员商定完成,备课组组长组织组员根据命题与测试要求编写测试卷,组织测试,批改测试卷。
3、访谈。课末由备备课组组长指定一人根据实验研究重点以及教学实际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表露的想法等。
本环节活动为观课教师创设了积极参与的条件,教师大都处于紧张观课状态之中。被检测年级的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体现课题研究重点,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提出的要求,经得起教师的检验。其余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边听、边思、边记录,积极地为下一步的参与做准备。
三、评课议课——悟于交往中
为使参与活动的教师获得更多的思想,使评课、议课活动更加紧凑、有效,教研组评课、议课活动可按下面程序进行。
1、汇报。一是先由展示课备课组长汇报本组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活动情况,而后由主讲教师介绍教学设计意图;二是由命题测试组汇报命题以及测试情况;三是由访谈组汇报课堂访谈情况。
2、度流。交流时,要求观课教师畅所欲言,把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问题,尔后由教师共同研究问题背后反映的教育教学观念,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意见分歧的观点,通过再实践、查资料、问专家等辦法解决。
俗话说:“有教无研则浅。”要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就要选择好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创设好教师参与活动的条件,落实好教研活动的每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使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