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裁员有何效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后几回,荣国府已经四面漏风,乱哄哄的像个行将破产的公司,虽然架子还没倒,盛宴还在继续,但人人都知道已经入不敷出,再这样下去,肯定撑不住了。于是,探春提议将大观园承包给老婆子们,盈余有限,起码让大观园能够自收自支,从荣国府财政上分离出去。宝钗看似温和,实则更为果决,在先行撤离大观园之后,她向王夫人提出“园里的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
  这是什么意思?大观园物管不是不用花什么钱了吗?但还有很多服务人员啊,宝玉、黛玉、探春等搬进大观园之后,每人另添了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还添了专管收拾打扫的。以往荣国府家大业大,养得起闲人,但到了需要将老太太的宝贝当掉过日子的程度,再养这么一堆人就有点奢侈了。
  听上去很悲凉,有一种秋风萧瑟树倒猢狲散的感觉。可裁员对于荣国府上下,真是纯粹的坏事吗?也不尽然。管家林之孝跟贾琏分析形势时明确地说,裁员对上对下都好。他的原话是:“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那些老家人并不是离了贾府就不能活,这也像大公司里,职工们各有各的能耐,各有各的路数,出去之后,是能够各凭本事吃饭的。不同的,只是这些老家人没有人身自由,必须等上面的一句话。
  老家人是这样,小丫鬟也是如此。是有像袭人、晴雯这样不肯出去的,但是,柳家的之所以一心想把闺女弄到怡红院当丫鬟,除了见这里人多活少,更因为听说宝玉将来都要放她们的。春燕娘不晓事被麝月骂得灰头土脸之后,春燕对她说:“宝玉常说,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你只说这一件好不好呢?”春燕娘当即受到莫大安慰,念佛不绝。
  无论是荣国府的经济状况,还是上下民意,裁员都是一件可行且必需的事,还是林之孝说:“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便使两个……”这个怎么看都非常有道理的主意,却被贾琏拒绝了。他说:“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才来家,每日欢天喜地的说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这事,恐老爷又伤心,所以且不叫提这事。”
  看似贾琏妄度王夫人的心思,但他的这个猜度是对的。王夫人真的是听不得裁人二字,贾政伤不伤心不知道,反正她自己先就伤心了。
  74回里,王夫人决定查抄大观园,对于这件事,王熙凤的态度有点暖昧。一方面她跟大观园里各位关系都不错,另外一方面,她觉得这是一个裁员的好机会,跟王夫人建议:“如今他们的丫头也太多了,保不住人大心大……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二则也可省些用度。”
  担心这些丫鬟“生事作耗”,只怕是顺着王夫人的话说,王夫人不拿着绣春囊来找她,她都不见得想得到这一点,省些用度估计才是她心里盘算已久的。
  但王夫人没她那么没底线,温和地驳了回去:“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虽然艰难,难不至此。”
  王夫人也真不容易,承上启下是一种很糟糕的处境。她的人生,一大半在盛世里,已经习惯繁华,将富贵视为常态。在她的意识里,一个千金小姐就该那样生活。所以,这七八个小丫头,在王夫人看来已经够寒碜的了,她说:“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她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
  看上去很是高风亮节,但相对于贾府里的巨額开销,王夫人省的那点有什么用?最关键的是,她真的没听王熙凤的吗?接下来不是照样将晴雯、芳官等拿了个错儿,撵了出去。
  至于关掉大观园,王夫人其实比宝钗更考虑在前面,她撵走晴雯、芳官等人时,叮嘱袭人、麝月:“你们小心!往后再有一点分外之事,我一概不饶。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这当然也是为了风化考虑,但是,两年前袭人就曾从风化角度出发,建议王夫人变个法子将宝玉弄出园子去,王夫人当时也如雷轰电掣一般,拉着袭人的手,直喊“我的儿”,但转脸就丢到了一边,并没想把宝玉弄出去。到了这个时候,很难说不和荣国府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有关。
  按照林之孝的说法,贾府大大方方地裁人,下人未必不能接受。或是听从宝钗的建议,干脆把宝玉等人从大观园撤出,也很简单。但王夫人没有这个勇气,她既害怕贾母责怪,又害怕贾政伤感,归根结底,是她本人不敢面对这局面,她恐惧而不自知,转向苛责下层,仿佛追究了他们的罪过,自己就能解脱。
  有人说,一个公司如果突然抓起纪律,严格打卡制度的时候,差不多就走向尾声了。焉知不是老板想用这种办法逃避遣散费,也逃避面对真相呢?
  那么效果如何?经济问题虽然被掩盖掉了,但是太伤感情了。宝玉心里必然会永远留下这道伤痕。更关键的是,如若裁员是光明磊落的决策,就可以更系统地去考虑,放开手脚去做,比如说,和员工议定遣散费,也许当时一团糟,有所损失,但打开盖子,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方式。同时还可以着手其他相关事宜,比如即刻考虑将宝玉等人撤出大观园,而不是遥指明年。
  不敢面对死地,就没有早死早托生的机会,在荣国府由豪门向中等人家转型的关键时刻,命运却被交付到一个缺乏勇气和担当的人手中。
  当然, 比起贾赦、贾政,王夫人好歹还多了一点责任心。贾政虽然每每隐忧儿女的命运,却几乎没有为他们做过任何事,以“不惯俗务”的派头,掩盖他的无能与无措。
  越是高贵者心理负担越重。边缘群体如探春就没有这个心理包袱,薛宝钗也没有,这也许跟她的皇商背景有关。常见有人笑话宝钗出身不够清贵,殊不知,也许正是这出身,使得薛宝钗在行动上呈现出一种资本主义的理性,大厦将倾之时,贾家需要的正是这种理性与务实,而不是困囿于情绪的汪洋大海里,做一个自欺欺人的鸵鸟。
其他文献
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他弃袁绍而投曹操后,为曹操陈述“十胜十败”;劝曹操东征吕布、刘备;准确预见孙策之死;献计曹操伪征刘表,使袁绍二子发生内讧,平定冀州;建议曹操以轻兵击乌桓,果然,乌桓仓促应战,蹋顿阵亡,袁尚败走辽东。因此,曹操极力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还在赤壁之战战败后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然而郭嘉真的有这么牛?  郭嘉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汉高祖坚定的崇拜者。他隔三岔五就跟群臣说:“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朕最服的就是汉高祖高超的用人本事!  汉高祖用人确实有本事:他老婆吕雉差点儿遭到仇家雍齿的毒手,自己更是被项羽的大将季布追得入地无门;待到汉高祖君临天下,他却先给雍齿封了侯,又给季布封了官——整我整得越惨,越说明这是好员工,当然得重用!  唐太宗不仅佩服,更把对汉高祖的学习成果运
八达岭长城:虽然杂草丛生,但是游客可以随意攀登,关键是不要门票!  清末北京天安门:当时的人们估计怎么也想不到,如此冷清的天安门前有一天会车水马龙。泰山顶的南天门:此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喊着“泰山欢迎你”!  济南大明湖:旁边那座房子莫非就是大明湖畔夏雨荷的家?  西安大雁塔:唐高宗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据说杜甫与岑参、高适等人均在此留诗。  四川的乐山大佛:大佛脸上的油彩掉了不少,大佛
1242年,蒙古军入侵四川,宋理宗紧急任命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全权主持四川防务工作。  大敌当前,宋理宗如此信任余玠,是有理由的。余玠是穷苦人家出身,从小就没法子拼爹,只能走读书这条路子。16岁那年的一天,余玠上街买茶,与卖茶老人发生口角,进而发生肢体冲突。血气方刚的余玠将老人推倒,不料老人倒地身亡。一下子,青年学生余玠成了通缉犯。书没得念了,余玠一口气逃到湖北,隐居在偏僻的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诸侯联军进入咸阳,将秦宫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燃烧了三个月。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阿房宫也是在此时被项羽烧毁的,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人们之所以认为项羽曾经火烧阿房宫是因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也有人认为,《阿房宫赋》不过是杜牧借古讽今的文学之作,并不能证明项羽曾经火烧阿房宫。  针对阿房宫到底有没有被烧毁的疑
当年,奥地利有个小学生在拍毕业照时被排在了最后一排。于是他两臂交叉,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傲慢样子。这个孩子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原來,根据当时的惯例,拍照的位置要按學习成绩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坐在前排老师身边,成绩差的往后排。11岁的希特勒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所以站在最后一排最中间的位置。  一个11岁的孩子在上小学时就因为成绩最差而受尽羞辱,真的不敢想象希特勒是怀着怎样的心态读完小学的。但可以肯
在《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夫妇没加入梁山集团前合伙开黑店。孙二娘的胆量是不用说的了,她亲自操刀做人肉包子,而张青却是个胆小怕事的“妻管严”。  张青向武松自我介绍时说道:“(准岳父)因见小人手脚活,便带小人归去到城里,教了许多本事,又把这个女儿招赘小人做个女婿。”可见,张青的岳父对他有知遇之恩,不但教了他很多本事,还将女儿许配给他。但是,这桩婚姻又有点儿特殊,因为张青是做“倒插门”女
按套路来说,诗人少年时多写“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则写“客舟中,断雁叫西风”;老年又变成“僧庐下,听雨到天明”。但李白是个例外,他的诗只有少年气。  唐朝诗人各有绝招也各有短板,只有李白属于全能型天才,无论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都写过超一流的作品。他的封神之路大概从长安开始,这时他三十来岁,把《蜀道难》亮出来后,贺知章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他为“谪仙人”,算是正式加V。  
1917年,北洋政府再三邀请留法多年的蔡元培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朋友们都力劝他千万不要就职,以免影响一世名誉。  原来,1917年之前的北大,学生多是官二代、富二代,以混学历当公务员为目的;教师有的不学无术一心当官,有的本身就是政府官僚。学校上下风纪败坏,尤其是“课余生活”令人瞠目:晚饭后,有钱的教师带头,大批师生坐洋车直奔北京最大红灯区——八大胡同。妓院皆称“两院一堂”是照顾生意的最佳主顾,其
1937年11月,丰子恺一家10口与族弟平玉、丰家染坊的学徒章桂一起逃难。丰子恺在文章里说:“章桂自愿相随,我亦喜其干练,决令同行。”  但据章桂回忆,他加入逃难队伍并非自愿,而是出于丰子恺的邀请,“我这一大家子,老的老、小的小,希望你能跟我一起走,协助照顾。”章桂表示愿意,但要征求父亲的意见。章父只搓手,不答话,丰子恺说:“我会待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你放心吧。”章父还是不答话,丰子恺接着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