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激情,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人,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只有通过引导、指导、督导,教会学生学会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努力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才能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引导,并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是当前组织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自学作为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呢?
一、做好自学的引导工作
比如在教学巧求周长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对于周长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导出课题“巧求周长”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谈谈对这个课题的认识。”“今天就是研究用巧妙的方法来求出一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老师又追问“那你是怎样理解‘周长’这两个字?“围成这个图形一周的长。”这时老师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的图形并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已经能从主观上对周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这时再依次展示日常图形和一些特殊图形让学生上来画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各种几何图形的周长,告诉他们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已去求它们的周长。在自学中,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在课本上标记知识要点,领会主题思想和作者创作意图,分哪些段落,记哪些笔记,记哪些知识要领,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结论“怎么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一边让同学们自学,一边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等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运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如何计算?不断启发和开拓学生自学。同时,要注意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引入法、实践引入法等方法,通过大量的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学的效果。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指导
自学既可以是一个学生单独进行自学,也可以探索以兴趣小组等方式进行合作自学,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鉴于学生放学后在家独自学习的特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创设合作的机会,推动学生开展相互性的自学。如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多个合作小组,既可以组成“四人小组”,也可建立若干个“六人或七人小组”,以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团结互助、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热烈氛围,学生在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中提高学习的效果。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积极开展自学督导
学生在自学中,往往是走马观花,拿起课本一阅而过,搞不懂弄不透,只是为了自学而自学,达不到自学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随机开展一些自学情况的督导,在提醒学生自学不到位的同时,也可以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可以采取追问法,在讲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正常的课本授课后,不是随机结束、布置作业,而是追问几个相关问题,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要突出高和底?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交流。还可以采取在疑难地方提问,在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想答而答不出题目时,通过教师的一句提示性语言,往往能使学生产生眼前猛然一亮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对本堂课的自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做好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创造学法,让学生自己拓宽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开掘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发展持续学力,并达到会学的目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 “自我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总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获得成就感。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比如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挖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评价,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的评价。实际教学中,我们由于采取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认知目标不强求划一,学生的自我评价得到一种成功的满足,这就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最优发展。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五、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难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由于一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好。
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采用“以议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思考。由于教师没有讲解而让学生议论,因而每一个学生不仅能积极地、自觉地去学习,而且都想说出自己的答案,也想听一听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时,必须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对,还是别人的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反复议论。不对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补充完整了,原来懂得的同学,通过反复思考,更加理解,原来不理解的同学,也受到启发,逐渐懂得了。这个不断议论、不断使答案完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养成爱动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一、做好自学的引导工作
比如在教学巧求周长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对于周长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导出课题“巧求周长”后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谈谈对这个课题的认识。”“今天就是研究用巧妙的方法来求出一个图形的周长。”接着老师又追问“那你是怎样理解‘周长’这两个字?“围成这个图形一周的长。”这时老师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的图形并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已经能从主观上对周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这时再依次展示日常图形和一些特殊图形让学生上来画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各种几何图形的周长,告诉他们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已去求它们的周长。在自学中,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在课本上标记知识要点,领会主题思想和作者创作意图,分哪些段落,记哪些笔记,记哪些知识要领,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结论“怎么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一边让同学们自学,一边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与长方形、正方形等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运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如何计算?不断启发和开拓学生自学。同时,要注意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引入法、实践引入法等方法,通过大量的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学的效果。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指导
自学既可以是一个学生单独进行自学,也可以探索以兴趣小组等方式进行合作自学,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鉴于学生放学后在家独自学习的特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创设合作的机会,推动学生开展相互性的自学。如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多个合作小组,既可以组成“四人小组”,也可建立若干个“六人或七人小组”,以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通过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团结互助、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热烈氛围,学生在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中提高学习的效果。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积极开展自学督导
学生在自学中,往往是走马观花,拿起课本一阅而过,搞不懂弄不透,只是为了自学而自学,达不到自学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随机开展一些自学情况的督导,在提醒学生自学不到位的同时,也可以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可以采取追问法,在讲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正常的课本授课后,不是随机结束、布置作业,而是追问几个相关问题,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要突出高和底?三角形是不是都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交流。还可以采取在疑难地方提问,在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想答而答不出题目时,通过教师的一句提示性语言,往往能使学生产生眼前猛然一亮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对本堂课的自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做好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己揭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创造学法,让学生自己拓宽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开掘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发展持续学力,并达到会学的目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 “自我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总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获得成就感。学生要学会自我评价,比如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挖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评价,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的评价。实际教学中,我们由于采取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认知目标不强求划一,学生的自我评价得到一种成功的满足,这就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最优发展。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五、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难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由于一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好。
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采用“以议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思考。由于教师没有讲解而让学生议论,因而每一个学生不仅能积极地、自觉地去学习,而且都想说出自己的答案,也想听一听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时,必须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对,还是别人的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反复议论。不对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补充完整了,原来懂得的同学,通过反复思考,更加理解,原来不理解的同学,也受到启发,逐渐懂得了。这个不断议论、不断使答案完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养成爱动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