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个“难”字。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抄袭、拼凑、胡编乱造等形式成了学生完成作文的途径,以致作文内容空洞或千人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语言贫乏,荒于积累,另一方面,教师往往只重视于技巧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及自在表达的本性。因而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广收信息,留心生活,扩大视野,放飞想象,本真创作,逐步锤炼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指导策略 写作素养
一、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这方面的积累。”然而,许多学生因平时没有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学生的生活大多数较为单调,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光靠直接材料来源是不够的,还须有间接材料来源,如通过阅读获得。
阅读是积累词汇和作文素材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全力培养学生广读博览的习惯,多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语,而且可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的写作实践。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课文的阅读;二是课外的阅读。对于课文的阅读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写作和技巧。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外阅读就成了必要的有效渠道。“读书破成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课外阅读应养成认读学记、学写的目的。通过课外大量优秀文章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也从中领略到文章表达的魅力。
二、关注生活,体验感悟
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语言,拓展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的重要途径。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根据小学生好奇、爱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开展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等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直至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天地”安排了这样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注意它有什么特点,先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等。然后根据说的内容写一两段话……
这次习作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先学习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完成以下作业:
(1)用“”画出文中描写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的词语;
(2)从短文中找出表达优秀教师对杨梅果喜爱的句子;
(3)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杨梅果的。
2. 在学生完成以上作业的基础上,每桌拿出一个由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龙眼,要求学生仿照《我爱故乡杨梅》一文观察方法,从龙眼的颜色、形状、皮、肉、汁、核等方面观察手上的龙眼的特点,并亲自尝一尝龙眼的味道,学生在有法可仿,有物可观、议、比、尝等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活动中,丰富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也就能畅所欲言,言而有序了。
三、培养想象,点燃创作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思维,写出的文章不但富有生动表现力,对培养其创造精神也大有益处。说空话是学生习作常见的一种通病,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描写景物时总是喜欢用“太美了”“太漂亮了”这样的词语高度概括;写人的心情也总是捉襟见肘地套用上“太高兴了”“太激动了”等几个常见词语,追究其根源,一是词汇贫乏,二是没有写作技巧。要让学生改掉说空话的毛病,除了注重语言的积累外,还得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打比方,进行联想、想象,让他们在观察事物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将事物写生动、写具体。如当看到大片盛开的一串红时,可启发学生从远到近抓住特点进行观察、想象,远望时学生将它说成是一团燃烧的火焰,近看一枝枝红艳艳的一串红,学生又将它想象成一串串冰糖葫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开拓了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童话体课文,进行续编故事的练习,学生通过各自的设想编出各不相同的结局。这种训练不受开头、结尾、篇章结构等限制,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不论优生、差生均可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四、呵护灵感,彰显创作本真
淡化技巧训练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写作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等。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有些学生字斟句酌,斤斤计较于文字,却耽误了时间错过了灵感。写出来的文章却仍枯燥无味。当学生的情感被老师激发以后,我告诉他们要善于“抓文灵感”。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提倡一气呵成,鼓励学生抓住“感觉”,不要为了一个词语一条句子而冥思苦想,蹉跎时间。只有“动笔如飞,抓住灵感,发挥情感”方能写出至情至性动人诱人的好文章。而做到了这一点,所谓的“布局谋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等都将是迎刃而解的问题。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及日后的工作、生活极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留心感悟,善于想象,本真创作,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创作出吸引人的好文章!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指导策略 写作素养
一、重视积累,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这方面的积累。”然而,许多学生因平时没有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学生的生活大多数较为单调,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光靠直接材料来源是不够的,还须有间接材料来源,如通过阅读获得。
阅读是积累词汇和作文素材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全力培养学生广读博览的习惯,多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语,而且可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的写作实践。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课文的阅读;二是课外的阅读。对于课文的阅读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写作和技巧。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外阅读就成了必要的有效渠道。“读书破成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课外阅读应养成认读学记、学写的目的。通过课外大量优秀文章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也从中领略到文章表达的魅力。
二、关注生活,体验感悟
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语言,拓展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的重要途径。生活和阅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根据小学生好奇、爱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开展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等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直至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天地”安排了这样一篇习作: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注意它有什么特点,先说说它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等。然后根据说的内容写一两段话……
这次习作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先学习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完成以下作业:
(1)用“”画出文中描写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的词语;
(2)从短文中找出表达优秀教师对杨梅果喜爱的句子;
(3)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杨梅果的。
2. 在学生完成以上作业的基础上,每桌拿出一个由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龙眼,要求学生仿照《我爱故乡杨梅》一文观察方法,从龙眼的颜色、形状、皮、肉、汁、核等方面观察手上的龙眼的特点,并亲自尝一尝龙眼的味道,学生在有法可仿,有物可观、议、比、尝等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活动中,丰富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也就能畅所欲言,言而有序了。
三、培养想象,点燃创作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思维,写出的文章不但富有生动表现力,对培养其创造精神也大有益处。说空话是学生习作常见的一种通病,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描写景物时总是喜欢用“太美了”“太漂亮了”这样的词语高度概括;写人的心情也总是捉襟见肘地套用上“太高兴了”“太激动了”等几个常见词语,追究其根源,一是词汇贫乏,二是没有写作技巧。要让学生改掉说空话的毛病,除了注重语言的积累外,还得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打比方,进行联想、想象,让他们在观察事物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将事物写生动、写具体。如当看到大片盛开的一串红时,可启发学生从远到近抓住特点进行观察、想象,远望时学生将它说成是一团燃烧的火焰,近看一枝枝红艳艳的一串红,学生又将它想象成一串串冰糖葫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开拓了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童话体课文,进行续编故事的练习,学生通过各自的设想编出各不相同的结局。这种训练不受开头、结尾、篇章结构等限制,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不论优生、差生均可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四、呵护灵感,彰显创作本真
淡化技巧训练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写作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等。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有些学生字斟句酌,斤斤计较于文字,却耽误了时间错过了灵感。写出来的文章却仍枯燥无味。当学生的情感被老师激发以后,我告诉他们要善于“抓文灵感”。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提倡一气呵成,鼓励学生抓住“感觉”,不要为了一个词语一条句子而冥思苦想,蹉跎时间。只有“动笔如飞,抓住灵感,发挥情感”方能写出至情至性动人诱人的好文章。而做到了这一点,所谓的“布局谋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等都将是迎刃而解的问题。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及日后的工作、生活极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留心感悟,善于想象,本真创作,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创作出吸引人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