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技术思想中,“技”与“道”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之间形成了“体用不二”的圆融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内在超越”特征在传统技术思想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以技悟道”的技艺智慧和“以道统技”的炼养功夫。其中“悟”和“统”,体现了中国思想“向内觅理”的特征。同时,中国传统技术思想也强调“道不远人”、“道在器中”的生存哲学,此种哲学体现了“道通为一”的整体思维及“够用就行”的“实用”观念,使“体用不二”也最终落实在“用”上。
关键词技术道体悟存在
〔中图分类号〕B016;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6-0020-06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技”与“道”之间的凭鉴与通畅,在中国古代技术思想中,“技”与“道”之间是“须臾不可离”(《中庸》)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有形与无形、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转换与互融。在“存在论”意义上,“技”与“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存在”得以显现的生存方式。学界普遍认为,“技”、“艺”在中国古代是不可分的,“技艺”思想丰富而博大精深,并形成了“技进乎道”和“道通为一”的独特技术思想传统,展现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智慧。在如何“进”、如何“通”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技术思想又非常重视“体悟”和“炼养”的方式,以达到“游刃有余”、“心与道合”的至高境界。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技术思想有其独有的特质,一方面,中国古代技术思想体现为“知常曰明”的实用智慧;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技术思想超越了西方“体用”二分的思维路径,追求体用不二的圆融境界。
当代学术视域中的“技术”,在中国古代包括技、术、艺、器等诸多方面,而且其侧重点各有所不同。概略而言,中国古代“技术”不仅是一种实用方法和操作程序,更是一种艺术的审美,一种彰显道、合于道的生存智慧。本文将着重梳理、讨论中国古代“技”与“道”,抑或“艺”与“道”的形而上关系,以了知中国传统技术思想的特点。
一、“技”“道”关系内蕴着中国人的
“存在”问题及其方式“存在”问题是哲学的主要问题,对“存在”问题的不同把握方式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从哲学的语境来看,‘存在’作为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西方哲学以‘在’与‘在者’把握‘存在’问题,而中国传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2YJCZH14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72124542)
① “技进乎道”出自《魏源全集》(默觚篇):“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集释》(齐物论篇):“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原指刚柔、美丑、是非等,从“道”的视角看来都是相通的,这里引申为“技”、“艺”、“器”等统一于“道”。
统哲学中的道、阴阳、五行、生生、易、心等诸多范畴,内含的中道、中庸、不二等则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张蓬:《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义解》,《人文杂志》2013年第8期。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存在”不是指具体某物在时空中的实存与否,而是指生命的绵延续存问题,亦或古人所说的“生生不已”。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存在”及其意义问题内化为“活着”及“如何活着”的人生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演进中,对人生之理的研判逐渐成为中国思想之大道观,此所谓“道”亦即中国人之人生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对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等终极问题的关怀和思考。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是中国哲学的本原性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现实性法则,在中国哲学的视域里,“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因此,在中国哲学和文化系统中,本原的“道”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世界,“道不远人”。恰是不远于人的“道”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成为古人如何“活着”与“存在”的根据,继而也体现了以“如何活”为特质的中国古代技术思想的精神实质。由于对共同之“道”的持有,技术成为古人“活着”与“存在”的展示方式,正如学者李泽厚所说:“人活着不是靠说话而是靠‘干活’,即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这就是‘技术’的起源。”李泽厚、刘绪源:《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4页。而中国古代“技”的最高追求就是达至“道技合一”之境界。因而,技术构成了古人“生生不已”的生活世界,也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技术思想,它立足于人的生活场域,关注存在的原初经验,不离于道。技术成为“我们原始的经验人与世界的根本视域。这意味着将以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具体技术给予的原初经验为视域来理解人的行为、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构造。”邓波:《形而上学的“原初”制作——西方哲学诞生的技术现象学考察》,《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技术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在此生活世界中,不仅使他们“活着”,而且还能“活得精彩”,终致“游于艺”而“心与道合”(余英时语)的境界。可见,中国古代的“技”既是古人对“存在”的把握方式,也是“存在”得以显现的方式。
因而,在中国古代,“技”与“道”之间不是紧张的分裂与对立关系,而是紧密的统合与融通关系。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如果将“技”与“道”割裂,必将出现“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分崩离析局面,因而中国古人一直追求“技兼于道”、“技进乎道”的境界。
2014年第6期
“技进乎道”与“道通为一”
为何中国古人坚持“技合于道”的理念呢?这与中国古人对“技”、“道”的内涵理解相关联。古人认为,技即艺,艺即技,技艺不分。这一思想在《考工记》中有着清晰的表达。作为中国古代“技艺”思想的汇编性文献,《考工记》中记载了当时技术的发展状况,对百工及其技艺给予了极高评价,“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林尹注译:《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