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进乎道”与“道通为一”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技术思想中,“技”与“道”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之间形成了“体用不二”的圆融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内在超越”特征在传统技术思想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以技悟道”的技艺智慧和“以道统技”的炼养功夫。其中“悟”和“统”,体现了中国思想“向内觅理”的特征。同时,中国传统技术思想也强调“道不远人”、“道在器中”的生存哲学,此种哲学体现了“道通为一”的整体思维及“够用就行”的“实用”观念,使“体用不二”也最终落实在“用”上。
  关键词技术道体悟存在
  〔中图分类号〕B016;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6-0020-06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技”与“道”之间的凭鉴与通畅,在中国古代技术思想中,“技”与“道”之间是“须臾不可离”(《中庸》)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有形与无形、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转换与互融。在“存在论”意义上,“技”与“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存在”得以显现的生存方式。学界普遍认为,“技”、“艺”在中国古代是不可分的,“技艺”思想丰富而博大精深,并形成了“技进乎道”和“道通为一”的独特技术思想传统,展现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智慧。在如何“进”、如何“通”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技术思想又非常重视“体悟”和“炼养”的方式,以达到“游刃有余”、“心与道合”的至高境界。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技术思想有其独有的特质,一方面,中国古代技术思想体现为“知常曰明”的实用智慧;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技术思想超越了西方“体用”二分的思维路径,追求体用不二的圆融境界。
  当代学术视域中的“技术”,在中国古代包括技、术、艺、器等诸多方面,而且其侧重点各有所不同。概略而言,中国古代“技术”不仅是一种实用方法和操作程序,更是一种艺术的审美,一种彰显道、合于道的生存智慧。本文将着重梳理、讨论中国古代“技”与“道”,抑或“艺”与“道”的形而上关系,以了知中国传统技术思想的特点。
  一、“技”“道”关系内蕴着中国人的
  “存在”问题及其方式“存在”问题是哲学的主要问题,对“存在”问题的不同把握方式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从哲学的语境来看,‘存在’作为问题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西方哲学以‘在’与‘在者’把握‘存在’问题,而中国传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2YJCZH14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72124542)
  ① “技进乎道”出自《魏源全集》(默觚篇):“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道通为一”出自《庄子集释》(齐物论篇):“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原指刚柔、美丑、是非等,从“道”的视角看来都是相通的,这里引申为“技”、“艺”、“器”等统一于“道”。
  统哲学中的道、阴阳、五行、生生、易、心等诸多范畴,内含的中道、中庸、不二等则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作为哲学把握‘存在’问题的思考方式。”张蓬:《中道、中庸、不二、双运、圆融义解》,《人文杂志》2013年第8期。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存在”不是指具体某物在时空中的实存与否,而是指生命的绵延续存问题,亦或古人所说的“生生不已”。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存在”及其意义问题内化为“活着”及“如何活着”的人生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演进中,对人生之理的研判逐渐成为中国思想之大道观,此所谓“道”亦即中国人之人生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对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等终极问题的关怀和思考。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是中国哲学的本原性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现实性法则,在中国哲学的视域里,“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因此,在中国哲学和文化系统中,本原的“道”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世界,“道不远人”。恰是不远于人的“道”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成为古人如何“活着”与“存在”的根据,继而也体现了以“如何活”为特质的中国古代技术思想的精神实质。由于对共同之“道”的持有,技术成为古人“活着”与“存在”的展示方式,正如学者李泽厚所说:“人活着不是靠说话而是靠‘干活’,即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这就是‘技术’的起源。”李泽厚、刘绪源:《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4页。而中国古代“技”的最高追求就是达至“道技合一”之境界。因而,技术构成了古人“生生不已”的生活世界,也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技术思想,它立足于人的生活场域,关注存在的原初经验,不离于道。技术成为“我们原始的经验人与世界的根本视域。这意味着将以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具体技术给予的原初经验为视域来理解人的行为、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构造。”邓波:《形而上学的“原初”制作——西方哲学诞生的技术现象学考察》,《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技术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在此生活世界中,不仅使他们“活着”,而且还能“活得精彩”,终致“游于艺”而“心与道合”(余英时语)的境界。可见,中国古代的“技”既是古人对“存在”的把握方式,也是“存在”得以显现的方式。
  因而,在中国古代,“技”与“道”之间不是紧张的分裂与对立关系,而是紧密的统合与融通关系。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如果将“技”与“道”割裂,必将出现“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分崩离析局面,因而中国古人一直追求“技兼于道”、“技进乎道”的境界。
  2014年第6期
  “技进乎道”与“道通为一”
  为何中国古人坚持“技合于道”的理念呢?这与中国古人对“技”、“道”的内涵理解相关联。古人认为,技即艺,艺即技,技艺不分。这一思想在《考工记》中有着清晰的表达。作为中国古代“技艺”思想的汇编性文献,《考工记》中记载了当时技术的发展状况,对百工及其技艺给予了极高评价,“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林尹注译:《周礼
其他文献
阿里斯通的儿子格劳孔一心想在城邦政府中做一名领袖,想要在群众中树立威信,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但他本人却没有为此付出过任何努力。  他的亲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劝住他,于是便有人找来了苏格拉底,希望能制止他。  苏格拉底一开始便对格劳孔说: “你想成为领袖吗?”以此为切入口,苏格拉底成功地吸引到了格劳孔的注意。  “当然,我的确这样想的。”格劳孔回答道。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是不是应该让税收更多一些?
关键词行吟之歌 文学旅行志 三野 自然生态  全球化凸显出“生态”命题,当今的“生态”是特定语境下的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是自然的“别称”,生态有着独立的自然谱系,人类对其认知也有独特的知识谱系;而人作为自然一社会的特殊物种,早已将自己的属性、秉赋和情感深深地羼人其中,“三野之歌”即为典范。“三野”(荒野、原野、田野)无论在语义上有多少重叠,皆在强调自然野性与人性问的默契。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形
“Tick,” the clock says, “tick, tick, tick!”  What you have to do, do quick;  Time is gliding fast away,  Let us act, and act today,  時钟“滴答”响不停,  办事件件要抓紧;  光阴逝去如飞箭,  立即行动莫拖延。
内容提要 本文以《新青年》对孔教的批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新青年》从彻底反孔教 ,到部分肯定孔教,到宗教替代说的历程,揭示出隐藏在这种历程下的思想基础,指出五四 运动中存在着忽视天人关系、忽视道德情感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五四运动没有达到自己的 目标。五四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谈天道人伦的道德难以成立。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新青年 陈独秀 孔教 宗教 宗教替代说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
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活。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内容提要 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国家在将大部分行业向市场放开的同时,仍保留了对铁路、电力、电信等行业的行政垄断,使我国劳动力市场在行业上呈竞争-垄断“二元”分割扭曲,进而引发了“扭曲产生扭曲”之行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以行业进入壁垒强度为标准将所有行业划分为竞争和垄断两大部门,在利用2000-2013年全国及22个省份的行业数据估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行业扭曲指数的
关键词创新区 智能经济创新区 平台 创新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基于网络空间发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 2.0)快速兴起。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塑造智能经济新形态。数据和计算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CB Insights发布的《2018年人工智能趋势报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r
热点直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2020年全国两会大幕拉开,这次在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备受关注。  两会看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今年下一阶段如何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将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此外,中国将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疫,相关决策与趋势也备受世界关注。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在严峻复杂的形
内容提要 当我们用“世界是”“世界应当是”这样的判断来言说,并就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穷根究底不断发问,最终必然进入哲学的形而上学语境,它必须要以“世界如何是”、“世界何以应当是”的方式予以思考、解释和建构。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其典型的方式就世界“如何是”“应当是”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察,即对于“纯粹理性”予以批判——它深入到我们先验的和经验的知识的根源、条件、范围与限度予以探幽发微,深入到人心机能的分析考
内容提要:从“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海德格尔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切问归之为追问存在(无)的问题。作为虚无的存在通过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一种先验的境域。这种先验性特征要求我们放弃传统形而上学“是什么”的发问,重新寻找到一条崭露“存在本身”的本己的现象学之“如何是”的发问方式,从而在存在本身的澄明中去呈现形而上学的本质。  关键词:海德格尔 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