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新型教育观,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合作,并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这是被认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新思路和新形式。眼下这种形式的教学已经在许多地方生根发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进展。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根据自己的上课经历,同时也观摩了一些体现新课标的讨论课,看了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的困惑不断增加了。结合笔者最近听的一堂关于“价格变动”的课,有如下想法。
一、课堂气氛虚热
笔者总是感到这堂课“不实”。这堂课表面上气氛活跃,但讨论时,只让前后桌组成一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讨论时,不善于互相配合,基础好的学生讨论时说两句,基础差的学生托着下巴静听观看。每个小组看似都有代表积极发言,但讨论的结果只是少数人的意见,并没有达到群策群力,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参与的是少数,弄明白道理的也是少数。而且久而久之,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經常受教师表扬,同学们对其期望值很高的学生往往处于“权威”的地位,承担着小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则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对小组活动负什么责任。这使多数学生服从“权威”,滋生懒惰,丧失自己的责任感,使小组讨论成为新的“一言堂”,也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最终可能会使学生两极分化,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形成新的“学习困难生”。
二、教师表扬过滥
该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表扬学生,那是不是所有的回答都值得表扬呢?在笔者看来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小组长说:“军用汽车的市场大,而且竞争小。所以我们确定它为我们企业的主打产品。”可教师却说:“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请继续努力。”难道这是教师应该说的吗?首先该学生的回答忽略了一个最不应忽略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国有企业才能生产军用汽车,还有军用汽车的生产还没有市场化。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指出,并能进行适当的教育那效果会更好。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热情高不高涨,连学生回答的内容是什么,都没有时间判断,更别说是见机传授知识,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了。于是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注意到了,但却忽略了核心的价值观的渗透。
三、教师点评缺失
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提升,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底层面的无效状态。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而课堂讨论更是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提升。教师准备好讨论的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来思考和学习讨论问题,往往会打破教师的预设过程。但却因教师的一时疏忽,仍按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是:探究不能引向深入,甚至会陷入学生无休止的低层次的争论之中。这堂课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就像热闹的游戏场上的看客,无法正视学生的回答,只是把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教学过程上拉,教师的引导、评价作用根本就没发挥出来。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更忽视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要“把生产军用的高档豪华车作为企业的主打产品”时,教师就没能及时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行业内,我们是不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来生产和经营的。
四、以问代讲普遍
这堂课教师在黑板上列了八大问题,还不包括不断增加的问题。教师甚至拿一些思维含量极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教师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比如教师问:“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会怎么样?”“价格和需求的关系怎么样?”“油价上调了买车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些多是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像“我们将以生产军用汽车作为我们的主打产品”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甚至是忽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所以,尽管讨论课在新课改中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备受宠爱,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讨论。笔者认为,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其前提和条件的,即讨论应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展开。同时还要注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是学生合作讨论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钟启泉等.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课堂气氛虚热
笔者总是感到这堂课“不实”。这堂课表面上气氛活跃,但讨论时,只让前后桌组成一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讨论时,不善于互相配合,基础好的学生讨论时说两句,基础差的学生托着下巴静听观看。每个小组看似都有代表积极发言,但讨论的结果只是少数人的意见,并没有达到群策群力,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参与的是少数,弄明白道理的也是少数。而且久而久之,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經常受教师表扬,同学们对其期望值很高的学生往往处于“权威”的地位,承担着小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则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对小组活动负什么责任。这使多数学生服从“权威”,滋生懒惰,丧失自己的责任感,使小组讨论成为新的“一言堂”,也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最终可能会使学生两极分化,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形成新的“学习困难生”。
二、教师表扬过滥
该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表扬学生,那是不是所有的回答都值得表扬呢?在笔者看来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小组长说:“军用汽车的市场大,而且竞争小。所以我们确定它为我们企业的主打产品。”可教师却说:“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请继续努力。”难道这是教师应该说的吗?首先该学生的回答忽略了一个最不应忽略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国有企业才能生产军用汽车,还有军用汽车的生产还没有市场化。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指出,并能进行适当的教育那效果会更好。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热情高不高涨,连学生回答的内容是什么,都没有时间判断,更别说是见机传授知识,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了。于是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注意到了,但却忽略了核心的价值观的渗透。
三、教师点评缺失
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提升,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底层面的无效状态。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而课堂讨论更是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提升。教师准备好讨论的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来思考和学习讨论问题,往往会打破教师的预设过程。但却因教师的一时疏忽,仍按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是:探究不能引向深入,甚至会陷入学生无休止的低层次的争论之中。这堂课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就像热闹的游戏场上的看客,无法正视学生的回答,只是把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教学过程上拉,教师的引导、评价作用根本就没发挥出来。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更忽视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要“把生产军用的高档豪华车作为企业的主打产品”时,教师就没能及时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行业内,我们是不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来生产和经营的。
四、以问代讲普遍
这堂课教师在黑板上列了八大问题,还不包括不断增加的问题。教师甚至拿一些思维含量极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教师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比如教师问:“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会怎么样?”“价格和需求的关系怎么样?”“油价上调了买车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些多是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像“我们将以生产军用汽车作为我们的主打产品”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甚至是忽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所以,尽管讨论课在新课改中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备受宠爱,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讨论。笔者认为,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其前提和条件的,即讨论应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展开。同时还要注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是学生合作讨论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钟启泉等.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