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合唱教学实践与反思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uwu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唱是一种群体歌唱的多声部艺术表现形式,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但目前中学生的合唱观念普遍淡薄,多数学生认为齐唱就是合唱,缺乏对于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成功合唱的经验。加上平时多忙于文化课学习,不能进行系统的训练,往往是临近比赛才匆忙组队,合唱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如何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合唱训练,一直是笔者思考和探索的重点。现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重视基础训练
  1.重视合唱教学中识谱能力的基础训练
  乐谱是记录音乐的载体,是学习和传承音乐的基本工具。鉴赏音乐、歌唱等都需要运用乐谱加以记录和表达。因此,识谱教学是合唱教学的重要内容。每次练唱要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练唱时不要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多个声部的曲调都唱会,然后分头进行声部独立练习,最后再进行合唱练习。在合唱训练中,识谱练唱方式要尽可能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
  2.重视听觉辨别力和调整声音的能力
  在合唱训练时,很多教师都会碰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多声部音准;分声部唱得准,合起来不准;主旋律声部唱好了,其他声部又出问题。因此,在日常排练中要坚持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觉训练。首先从完全协和音程开始模唱、构唱,逐渐加入到不完全协和音程,最后到不协和音程,学会去听辨和声音程的性质,锻炼学生灵敏的听觉。然后是和弦训练,在唱歌谱时,找出稳定、饱满的主和弦,从而在合唱中听辨出自己所唱声部旋律音高,不跟着其他声部跑,由此逐渐建立合唱队员的和弦概念,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3.重视乐感的培养
  乐感包括音准、节奏、旋律和律动,有乐感的歌唱能更好体现作品的音乐性。节奏感是节奏的稳定感,随节奏变化表现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合唱排练中,我经常提醒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多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同时运用“轻声高位”的歌唱方式,要求学生做到音准、节奏的准确以及各声部音量的均衡,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二、重视合唱技巧的训练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
  在训练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做到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部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引导学生运用“轻声”唱法,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轻声”的合唱训练,能够有效地克服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养成正确的发声方法。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
  歌唱状态在合唱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会贯穿整个排练过程中,尤其在反复训练吸气、保持、呼气的过程中,易出现机械、呆滞的状态,需要注意克服。在合唱训练中,一方面对于“打开”“竖起来”等抽象的专用术语,要引导启发学生用“闻花香”“微笑提面颊”等外在方法去感受。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克服喊叫、喉音等坏习惯。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变声期,声带发育不成熟,较为柔嫩,当唱高音时,如果不用假声,就会使声带受伤,嗓音损坏。因此还要注意真假声结合训练。
  三、重视二声部及多声部的训练
  我认为,对一般水平的合唱队来说,应先练唱低声部。因为就一般合唱来说,高声部是旋律声部,比较流畅动听,好记、好学,音量也容易发挥,唱起来比较舒展。而低声部旋律,流畅性差一些,难学难记。实践证明,学一首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学得快、记得牢。所以,我们采取先难后易、先入为主的方法,就是趁学生还未接受高声部旋律之前,先让他们接受低声部的训练。只有两个声部都互相了解对方声部的旋律,才能做到调节自身的音量、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很紧,这要求教师在排练的过程中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每次排练都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每次都有新成绩,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排练的热情。
  四、重视歌曲的艺术处理
  要提高合唱水平,教师必须注重对合唱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一是要深入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特点及风格。在各声部分别试唱的过程中,就应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感情,这一过程还要注意歌曲的强弱、渐强、渐弱……做到生动准确地表达全曲的思想感情。二是应准确分析歌曲的高潮布局,使演唱达到最佳效果。平铺直叙式的演唱不是感人的艺术,我们应该在熟悉分析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处理,力求在速度、节拍、感情上,使声音和谐动听,从而取得最佳的合唱效果。
  我们要在合唱教学实践中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有限时间内尽快提高合唱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读”的训练,让“读”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多读少讲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多年,但在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多,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教师支配,多是带领学生就
最近,在网络学习中偶得《导入技能评价单》,读后很受启发。《导入技能评价单》指出,导入好不好,要看导入能否引起学生兴趣;能否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能否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能否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导入时间掌握是否得当、紧凑。对照它,我整理了几点看法,以请教于同行。    一、导入的好坏关乎课堂的效率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多少页,今天我们学习某课”开题。接着开始板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再靠死打硬拼,大搞题海战术,而应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除要对必讲的知识点做好准备之外,更要深研教材,领悟每道习题的内涵,深挖每道习题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典型导向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则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当然,学生答题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回答出标准答案来衡量.而是要看学生的思维
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学生更多的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或仅仅是发挥他们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才算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首先主体性的发挥应是学生“内发的”,是潜藏在体内的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的主体性的苏醒。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是主动的,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然后尽其所能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17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文章角色中来,把握时机,亲身体验文中的每一个角色,才能切实搞好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或拟人化的形象,每一人物或拟人化的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特定的角色。因此,我认为进行阅读教学中的角色体验,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的角色体验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据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耐久力、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甚至过早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某些成年人疾病。为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4月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有人认为,国内的城市和农村,不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不足、设施欠缺、师资薄弱,因此,无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怎样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当下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许多调查和研究表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活动方式是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  课例研究就是以一节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所以必须抓好体育教学,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一、要重视养成教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但可塑性很强,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这一特征,抓住时机教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