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古诗词的美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32-0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文学之母。古诗词在文学大家族中最富高雅气质,它集各种美的形态于一体,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使人荡气回肠的情感美,催人奋发向上的人格美,给人启迪遐思的哲理美。。。。。。用审美的眼光来欣赏,古诗词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古诗词就是一个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无尽宝藏。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大观园,去欣赏古诗词的美。
  欣赏自然美和情感美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美在古诗词中都有所体现,这里有山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有波涛的澎湃,“怒潮掀海立,大浪挟江来”,有水流的潺缓,“泉眼无声惜细流”,有树的青碧,“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有花的红艳,“日出江花红胜火”……
  自然美包括优美和崇高美。优美也称阴柔之美或秀美,它在古诗词中主要体现为优美之景和凄婉之情;崇高美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它是指自然界或文艺作品中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的一种美的形态,它在古诗词中主要体现为壮丽之景和豪迈之情。
  1优美之景和壮美之景
  怎样欣赏古诗词的美呢?书法家沈尹默说过:“无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的总是静的形象,但它却是动的结果,是把动的诗留在静的形象中了。”怎样使静的形象达到动的结果?只有通过我们的想象来完成。巴尔扎克也说过:“懂诗的人会把作者在诗中透露的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心中去发展。”这个“发展”就是联想和想象。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美时,首先要驱遣想象,再造画面,把诗的形象像电影镜头一样亮在我们的心头,然后再去欣赏玩味。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便没有审美。下面我们欣赏两首诗,体会景的优美和壮美——
   王维《山居秋暝》 李白《蜀道难》(节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连峰去天不盈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松倒挂倚绝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飞湍瀑流争喧豗,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砯崖转石万壑雷。
  王维的詩展现的是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间,如一条白练,在月下闪闪发光。空气清爽,画面清幽洁净,宁静而和谐,无怪乎“王孙自可留”了,我们也被这优美的境界陶醉了。读李白的诗,感受到的是山势的高险,水石的激荡 ,山谷的轰鸣,场面惊险瑰伟,奇丽峭拔,创设出一种雄放、奇险、博大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崇高美。
  2 凄婉之情和豪壮之情
  凄婉之情多写相思、离愁、闺怨等儿女私情及羁旅行役之苦情,抒发的感情细腻、柔美、缠绵、委婉、幽怨、凄苦。例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发了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柔肠百结、凄婉缠绵的情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丈夫去世的打击使她悲痛欲绝,再加上山河破碎,故国难返,孤身飘零、前路渺茫,使她“大病,仅存喘息”,这首词写出了她深重的悲戚与愁苦。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沉重真实的亡国之恨,感慨悲凉的人生苦难,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以上抒写的凄婉之情令人动容,下面我们欣赏豪壮之情。 豪壮之情指的是热爱祖国的激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情等,豪迈奔放,刚健壮烈,慷慨激昂。我们再欣赏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气象开阔,格调雄浑,觉“天风海雨逼人”,令人激情澎湃。
  欣赏人格美
  欣赏古诗词,从古诗词中探寻诗人的人格美,以之为我们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激励我们的斗志,昂扬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味,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谈到人格美,首先应推屈原。其光明皎洁的人格可与日月争光。我们先看《离骚》中的一些诗句,体会其展现的屈原的人格美——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露餐英,只爱高洁)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善,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不懈奋斗)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民疾苦,叹息流涕)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安危)
  从上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追求一种完美的人格,他正道直行,爱高洁,谨修能,不向恶势力低头,更不与之同流合污,他简直成了人格的典范。他的崇高俊杰的人格,一直是一个高度,后人对此也一直是“高山仰之,景行行止”。
  我们再来看一些诗句,进一步欣赏古诗词中展现的人格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郑板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梅尧臣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这些诗句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热情、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忧民疾苦、洁身自好、刚直不阿、傲岸高标,引领着我们追求真善美,指引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理性,情感丰富、人格高尚的大写的“人”。
  欣赏哲理美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还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富有哲理美。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思:海日生残夜,驱走黑夜,光亮呈现;江上春的信息融入旧年,赶走寒冬,润泽万物。启示我们:困难是暂时的,黑夜总会过去,光明就会到来。类诗的诗句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类似哲理的诗句还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识庐不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启示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客观全面地去看待。
   富有哲理美的诗句集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学习研究这件事,非亲身实践不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喻人之心灵澄明,须时时充实新知或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清新,需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要慎辨事物的真伪,勿为假相所惑。)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比喻事物的真伪、人才的优劣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比喻由于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也用来批评靠关系办事的不良作风。)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喻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也可理解为阅历丰富,一般问题都不在话下。)
  哲理蕴含着无数人生的智慧。 欣赏哲理美,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心聪眼明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教会我们全面地认识事物,用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此外, 古诗词还富有语言美、节奏美、绘画美、意境美等,观之可以娱目,吟之可以娱耳,味之可以娱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仍难以落实,语文阅读课堂缺乏实效。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过程之中,营造诗意的、有实效的语文课堂可以从读、品、问、写几个方面入手,重要的是,要把握阅读教学的精神内核——与学生同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探究性学习;诗意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26-01    1朗读的意义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胸中能装有百十篇反问、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30-01    语文教学中,教师批改作文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老师常常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詳改”,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收效却并不显著。  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去获得更好的效果,结合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要在初中阶段“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在语文
期刊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就是口语表达、日常交际的能力。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探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与途径。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应对是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给学生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  【关键词】口语交际; 内容; 途径;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03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上一堂成功的作文课?其实作文课也是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不能变,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的目标不能变。以学生为主体去落实作文知识,培养其作文能力,使其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就是我在这篇中所强调的。  【关键词】真实感人;有积极意义;创新;时代性;标点、文字规范;字迹清晰;语句通顺;内容丰富;符合要求;结构合理;语言优美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34-0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可见,兴趣之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乐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写,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真情实感。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小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3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学习具有年龄特征,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为重要,本文就语文课堂进行语言训练谈一些思考。  朗读是课堂语言训练的根。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34-02    综观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多数重视培养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关注考纲要求的语法、词汇、句型,白白浪费了一篇篇优美文章的缤纷呈现。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感受西方文明之美,其中包括对英语语言的欣赏。本人认为,从欣赏的角度去讲授阅读课文,学生的语篇意识会更强,层次更清晰,内
期刊
【摘要】英语是一种活的语言,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掌握英语并能灵活运用是许多人都想做到的事,掌握英语,首先必须学好语音、语法,然后就要开展大量的阅读。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匯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大面积提高初中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38-01    在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中,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仍是以写人记事、状物抒情的记叙文为主。但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文章写不长,写不精彩,写不生动,难以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形象。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和学生都十分苦恼,纷纷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有人认为作文的写作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