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的判词与阿Q的案卷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伏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多处运用了这一写作手法,体现了其作为小说巨匠的精心与高妙。
  【关键词】《阿Q正传》;伏笔艺术;写作手法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每次重读它,我们都会有因阅读的心境与目的的不同而带来如初读时的惊奇与发现。
  “我的文章……是挤出来的”
  据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孙伏园在晨报馆编副刊工作时,邀请鲁迅给晨报副刊“开心话”写专栏。鲁迅写得很慢,孙伏园善于催稿,笑嘻嘻地说:“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稿了。”这样持续了两个月左右。读者会疑虑:“开心话”这样的低俗类连载性质的娱乐文字,值得去研究小说的伏笔艺术吗?或许是作品里思想的光芒太吸引人,迄今为止,学术界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一小说的艺术手法。
  其实,鲁迅并没有随便写文字,而是依照习惯为文。他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听的人往往误解为谦逊,其实是真情。”小说的序发表在开心话一栏,但经典的作品,不管发在什么地方,都挡不住它的锋芒。孙伏园看了序,预感小说的不平凡,自然就把第二篇移到“新文艺”一栏里。当时鲁迅并不忙,一周一篇的“新文艺”连载小说,可以推测他是花了较大精力来创作《阿Q正传》的。它实在是呕心沥血之作。既然如此,《阿Q正传》就经得起细读琢磨,研究它的伏笔艺术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阿Q死了谁人怜
  
  伏笔是常见的写作手法,简言之,就是上文为下文的暗示,如《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第一首:“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此词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笔,她的死因是毁谤,为什么有人毁谤?是因为风流灵巧招人怨。
  最好的伏笔,是读者无法轻易觉察到的,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经典小说的开头,历来为人注重品味,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弄得人迷离恍惚,重读时觉得它妙不可言。鲁迅《阿Q正传》的开头,也别有一番深意: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为什么要给他专门作传?又为何要等上不止一两年?等了几年?读完小说,你也许会有很多想法。表面上看,是因为阿Q身份特殊,难以下笔,光查名字都等了八个月,可见了解他时间之久。实质是因为阿Q他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他是国民的代表,时代的见证人,于是早就想给他作正传了;第一段最后一句“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照应此句。
  序中有明显的伏笔的一句是: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读音相近的人。“阿Q犯事的案卷”一语预示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结局是阿Q稀里糊涂地被人当作强盗小偷草草结案,把总无非是想把他作示众的材料,杀一儆百的罪犯而已。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读音相近的人,在当时乱烘烘的环境里,是合乎情理的。再说阿Q画押时只是一个像瓜子状的半圆图形,根本就没有署名,哪来名字。细读文本,原来小说貌似写开心故事,但其实一开篇就荒诞,字里行间蕴藏悲剧意味。
  
  草蛇灰线话“造反”
  
  小说是情节跌宕起伏、流动发展的艺术,无论哪个环节的设置出现哪怕极细微的不和谐,文学整体感也要受到影响。经典小说,它应该禁得起吹毛求疵的文艺批评。
  关于《阿Q正传》的情节,特别是阿Q革命和“大团圆”这两个情节,自小说连载始,就有人觉得“太过”。对此,鲁迅自己也曾申辩说,“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他的”。从文本上分析,“革命”与“大团圆”的发生,其实作者对主人公作了性格的铺垫,也写了很多伏笔。
  对未庄人来讲,“革命”有个同义词——造反,“造反”一词小说多次提及。《恋爱的悲剧》一章,阿Q求爱不成,逃回土谷祠,地保连夜赶来,劈头盖脸一句话:“阿Q,你的妈妈的!你连赵家的用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一语道破天机,造反,这个词第一次与阿Q扯上联系,于乡下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理智的人不到忍无可忍是一般没有人愿意这样做。调戏赵家的用人,或者说向吴妈求爱困觉,甚至是调戏小尼姑,阿Q都表现出他有一点神经质。阿Q的行为和心理从来都是心血来潮型,这为他在第七章的突变埋下伏笔。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和他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殊不料这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因为他生计又出现问题,再是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醉得飘飘然,于是他神经质的毛病又起,得意之余大声嚷道:“造反了!造反了!”从字面到实质,阿Q革命顺利成章,小说的伏笔艺术可谓巧妙之至。
  
  “女人是害人的东西”
  
  阿Q的人生路程突变,主要与两个女人有关。没有她们,他也许能快乐地过完屈辱一生,就因为那天他被假洋鬼子打了后,小尼姑不知从哪里冒出,凭空而来。她被阿Q欺侮后,报复性地骂了一句:“这断子绝孙的阿Q!”本来阿Q对他的未来很有自信,“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小尼姑的一句话,暗示了他的人生结局。阿Q因手指腻想女人,求爱不成,败坏名声,导致他无法在未庄立足,只能到了城里成流民变小偷,最后被人栽赃,冤枉成小偷被公开枪决。到临死时,阿Q好不容易喊了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可是话又没喊成功,只有省略号,可见他二十年后可能什么也不是,真的断子绝孙,永无翻身之日,一语成谶,晦气之至。
  如果说小尼姑的出场是神来之笔,那么吴妈这一人物的设置则是用心良苦。第七章《革命》里,阿Q革命理想里关于女人一节,有“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一句伏笔,谁知在《大团圆》,阿Q被游街去法场,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在城里做工的吴妈,照应前文,小说人物的安排做到了滴水不漏。阿Q正因为看到她,感觉才“很久违”,忽然觉得自己没有志气,思想的旋风再一次刮起,他想唱戏,唱一曲堂皇的戏……喊口号,引得人丛中发出狼嚎一般的声音。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但吴妈没有看阿Q,却在出神地看兵们背上的洋炮。阿Q的初恋是多么凄凉心酸。小尼姑的一句话,小孤孀的冷漠无情,阴差阳错地使平凡的阿Q成枪下的冤魂。应验了第四章所说的一句话:“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我们不得不赞叹鲁迅小说《阿Q正传》伏笔艺术的高妙。
  卡尔维诺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重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你或许会深有同感。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幸福,只有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的教学才能有诗意的鲜活、流动的溢彩和纯净的呼吸。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涧春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平等互融,接纳包容,幸福共享,只有流动的幸福感成为课堂中涌动的波澜,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与潜能的觉醒。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 幸福 幸福感    幸福的课堂,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师生如水般交融。起点是心灵诗意
【摘要】“对写法”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写法 虚实 衬托 情景交融    对写法是诗人运用逆向思维,通过转换角度,从对面着笔,用客体凸现主体,曲折有致地抒发深挚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弥补直抒胸臆的不足,沟通主客双方情感,形成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还使虚实相生、主客衬托、
【摘 要】通过借助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小材料、办各种活动等来创设写作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化 写作兴趣 写作水平    人是坏境之子,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就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学生之间(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完成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在作文教学中,若能经常
【摘要】语言是阅读的基础,语境是理解的前提。探讨语境分析和语言理解之间的联系,对摸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新途径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理解语义;语境分析    在中学语文各类考试中,现代文阅读语言理解考查形式多样,现就语境分析在其中的具体运用分类予以阐释。    一、通过语境理解文章中的词语    构成语境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文章的解读,使文章中某些词语的涵义发生变化
【摘要】审题立意是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本文试图从新材料作文的提示语这一角度,去审视材料,选择写作的切入点,以期达到吃准材料,打开思路,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写出见解独到,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关键词】提示语 切入点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基本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先决条件。一旦审偏写脱,即使所写的文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采飞扬,也会被打入“冷宫”。有的同学虽然没有写脱题,但空洞无物,泛泛而
【摘要】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梦游天姥吟留别》理当寄予了诗人李白的情志,我们运用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的基本法则来解读此诗,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际遇,推知诗人的志趣理想、个性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生行为。  【关键词】梦游;赴诏;蔑视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古诗的体式,借留别以发感慨,以梦游尽抒胸臆,写得瑰丽奇幻而又豪放飘逸,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笔者认为此诗
【摘 要】08年12月16日,笔者参加了由进修学院主办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作文学习策略与教学评价体系创建研究”总课题组组长田玉博士的一堂作文教学课及其课题研究报告。会后,笔者有了很多思考和愿望。  【关键词】温度教学 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    今天,听了田玉博士这堂课,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度”一词。当过学生
【摘 要】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摘 要】本文以六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例,指出青墩文化就是海安考生写作的上佳题材,从而鼓励学生善于搜集、思考身边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 青墩文化 作文题    常听到考生慨叹高考作文无材料可写,殊不知身边的地域文化就是永不枯竭的高考写作泉源。  “地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①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②地方(指本乡本土)”。本文中“地域文化”指的是本乡本土的文化。依据地域文化的特
【摘 要】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针对《〈宽容〉序言》寓言的特点,设计了编排话剧、分析人物、寻找凶手、草拟碑文、畅叙宽容等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教学设计 编排 分析    《〈宽容〉序言》是一篇文笔活泼明快的序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寓言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主旨——呼吁宽容。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构建一个和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