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当今初中体育中考的弊端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目的在于完善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体育教学工作更为合理。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整体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导致的心理压力增大和体力活动减少,对人类的健康都造成的较大的威胁。人们比以前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因为国民的身体健康对个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而体育课又是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途径,所以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改革体育课程。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强调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尊重教师,通过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坚忍不拔和勇敢顽强的意志,促进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身体等方面的和谐、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
一、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1、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有些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生硬机械地照目标做,为完成固定的教案目标而上体育课,整堂课进行着一些重复而单调的体育活动,而不去考虑学生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需求。整节体育课过后,学生除了流些汗,身体较为疲劳外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德、智、体、美、劳和技能全面发展。更有甚者,为应付体育中考,初中三年的体育课都是按中考要求项目:跑、跳、投几个项目上下来,学生三年下来技巧、排球等项目都没有学过。所以现在有些初中生一提到体育课就兴趣索然,尤其是一些女同学对于上体育课,更是不感兴趣。不是跑就是跳,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2、在一些倡导快乐体育实践的体育课堂上,还会发现一种现象:大家在体育活动课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少数男生在打篮球, 而大多数女生和一些男生不是在从事其它体育活动而是在旁观或无所事事, 俨然他们被排除在体育课堂之外。这种现象可以说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 面对此种现象我们应做何种解释呢?不论一节课学生从事过多少项体育活动,从事的时间长短,锻炼效果如何等,老师不去过问,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了。这诚然是学生在活动,然而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得到锻炼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初中体育老师每天上完课后都应该反思一下:今天你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从你那学到了什么?三年的初中体育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可能记得的是每天枯燥的立定跳远练习和痛苦的800米1000米测试,以及体育中考结束后那种“解放了”的心情。
3、体育中考制度的弊端。在我国,体育中考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它主要是为了应对当下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现状。然而,在功能上来看,它只能从感性上使人们重视对体育的锻炼。换言之,由于成绩要被计入到中考升学的总分当中,因而家庭、学校不得不重视,实质上却是面对应试教育的一种被动行为。学生要计分,学校、教师都要被上级部门考核,于是,“功利性”体育教育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考试考什么便教学生什么,在体育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完全不考虑教学原则、特征、规律。其实从内心上来讲,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并不想这样,但面对自身的发展生存只能出此 “劣招”。结果就導致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滑,教学的综合能力无法提高,背离了体育中考的初衷。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
1、个别体育教师缺乏责任心。个别体育教师缺乏责任心,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只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可能在某些地区和学校不实用,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价值。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应该去细化大纲与目标要求,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学生设计更符合锻炼需求的,更具实用价值的体育课。没有必要硬性照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要求。然而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上完该上的课,谁也别想拿我怎么样。于是整堂课上得生硬,古板,缺乏创造性,学生感到很被动。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与体育课,没必要付出太多,即使付出的多也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确在很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经常会出现文化课排挤,甚至占用体育课堂的现象,有些学校没有开足每周三节体育课,实际上这种做法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盲从,应付心理。
2、强化落实体育健康标准。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是强化落实体育健康标准的核心,以学生的年龄规律、特征为依据,科学地把握好每个学生的身心发育关,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技能、形态等全面发展。在初中时期,学校应将体育课的重点放在使学生喜欢运动、接受运动上面,而如今的情况却是应试教育使学生开始抵触有些锻炼项目。只围绕实心球、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长跑、跳绳等中考科目不断地练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应当能够在体育课中学会各种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应交给学生锻炼的方法并灌输安全运动的理念。
3、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重任。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选取一些价值高、实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运用一个或几个周期,让学生学会实用的运动技术技能,并且熟练从事其运动项目,形成自主参与的体育意识,为以后更好的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并使其受益终生。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授业者;是精神文明的教育者和传播者;是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启蒙者。在教学改革日益迅速的情形下,我们应该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要求,大胆创新。只有我们全体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学校体育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整体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导致的心理压力增大和体力活动减少,对人类的健康都造成的较大的威胁。人们比以前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因为国民的身体健康对个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而体育课又是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途径,所以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改革体育课程。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强调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尊重教师,通过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坚忍不拔和勇敢顽强的意志,促进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身体等方面的和谐、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
一、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1、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有些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生硬机械地照目标做,为完成固定的教案目标而上体育课,整堂课进行着一些重复而单调的体育活动,而不去考虑学生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需求。整节体育课过后,学生除了流些汗,身体较为疲劳外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德、智、体、美、劳和技能全面发展。更有甚者,为应付体育中考,初中三年的体育课都是按中考要求项目:跑、跳、投几个项目上下来,学生三年下来技巧、排球等项目都没有学过。所以现在有些初中生一提到体育课就兴趣索然,尤其是一些女同学对于上体育课,更是不感兴趣。不是跑就是跳,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2、在一些倡导快乐体育实践的体育课堂上,还会发现一种现象:大家在体育活动课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少数男生在打篮球, 而大多数女生和一些男生不是在从事其它体育活动而是在旁观或无所事事, 俨然他们被排除在体育课堂之外。这种现象可以说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 面对此种现象我们应做何种解释呢?不论一节课学生从事过多少项体育活动,从事的时间长短,锻炼效果如何等,老师不去过问,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了。这诚然是学生在活动,然而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得到锻炼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初中体育老师每天上完课后都应该反思一下:今天你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从你那学到了什么?三年的初中体育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可能记得的是每天枯燥的立定跳远练习和痛苦的800米1000米测试,以及体育中考结束后那种“解放了”的心情。
3、体育中考制度的弊端。在我国,体育中考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它主要是为了应对当下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现状。然而,在功能上来看,它只能从感性上使人们重视对体育的锻炼。换言之,由于成绩要被计入到中考升学的总分当中,因而家庭、学校不得不重视,实质上却是面对应试教育的一种被动行为。学生要计分,学校、教师都要被上级部门考核,于是,“功利性”体育教育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考试考什么便教学生什么,在体育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完全不考虑教学原则、特征、规律。其实从内心上来讲,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并不想这样,但面对自身的发展生存只能出此 “劣招”。结果就導致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滑,教学的综合能力无法提高,背离了体育中考的初衷。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
1、个别体育教师缺乏责任心。个别体育教师缺乏责任心,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只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可能在某些地区和学校不实用,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价值。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应该去细化大纲与目标要求,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学生设计更符合锻炼需求的,更具实用价值的体育课。没有必要硬性照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要求。然而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上完该上的课,谁也别想拿我怎么样。于是整堂课上得生硬,古板,缺乏创造性,学生感到很被动。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与体育课,没必要付出太多,即使付出的多也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确在很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经常会出现文化课排挤,甚至占用体育课堂的现象,有些学校没有开足每周三节体育课,实际上这种做法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盲从,应付心理。
2、强化落实体育健康标准。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是强化落实体育健康标准的核心,以学生的年龄规律、特征为依据,科学地把握好每个学生的身心发育关,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技能、形态等全面发展。在初中时期,学校应将体育课的重点放在使学生喜欢运动、接受运动上面,而如今的情况却是应试教育使学生开始抵触有些锻炼项目。只围绕实心球、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长跑、跳绳等中考科目不断地练习,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学生应当能够在体育课中学会各种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应交给学生锻炼的方法并灌输安全运动的理念。
3、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重任。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选取一些价值高、实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运用一个或几个周期,让学生学会实用的运动技术技能,并且熟练从事其运动项目,形成自主参与的体育意识,为以后更好的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并使其受益终生。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授业者;是精神文明的教育者和传播者;是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启蒙者。在教学改革日益迅速的情形下,我们应该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要求,大胆创新。只有我们全体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学校体育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