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对祖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逐渐培养孩子对母语的爱,对汉字的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出在学生学习母语的初始阶段,就要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然而,现实的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识字教学单调乏味,机械识字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现象比比皆是,汉字在孩子们眼里成了一堆枯燥的符号。根据汉字特点,遵循孩子的学习规律实施识字教学,让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学汉字,这样的学习才会达到课标提出的“喜欢”和“主动” 。
一、借助传统文化,让孩子感受汉字的文化味
在汉学家的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还应浸润着民族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或浓或淡,因字而异。
一位老师在教第四册《识字7》中 “福”字时,先展示一图:一位慈眉善目的神仙手拿“福”字正为人类祈福。学生认识了“福”字后,引出韵文中“祝福”一词,指导学生理解 “祝福”原指祈求上天赐福,后来指祝愿别人平安和幸福,接着练习说话: 时候,我最想对 说:“ ”(最后一条横线填上祝福语)
整体看来,教者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规律。但对于“福”字的教学总觉得缺少了些文化味。中国的福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最为常见的是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在门前的大红“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北京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也是由中国福文化“五福临门”产生的灵感。“福娃”和大红“福”字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教者在备课时有所考虑,在教学中有所涉及,就能让我们孩子初步感受到我们的汉字背后具有民族文化这一坚实后盾,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福文化只是中华文化这一沧海中的一粟。
二、赋予汉字生命,教出汉字的趣味
1.从汉字丰厚的内涵开始,让孩子感受汉字的妙趣。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瑰宝,她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人展开无尽的遐想:“笑”字,活泼轻盈;“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雄伟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容颜潜入心底。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识字教学奠定厚实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有她耐人寻味的地方,细细琢磨她,品味她,再根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会让汉字教学妙趣横生,可以达到“一言道破,终身不忘”的效果。
2.通过有效的识字活动,让孩子体验识字乐趣。对儿童来说,单纯的识字活动是枯燥的,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面对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被动的,如果孩子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图片、动作、语言展开识字游戏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孩子的识字热情,启迪他们的形象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四册《识字5》中的几组词串都是关于军事方面知识的,一位老师在学生初步读了生字读音后,为了巩固读音,她根据文本特点别出心裁精心设计的打枪游戏,就是一个有趣而有效的活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一挺机关枪,教师鼠标轻轻一点,“砰!”一声枪响,随即从枪眼里迸出一个生字,学生脱口读出这个字娃娃的读音,每一个生字迸出时,孩子们都把脖子伸得长长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真是趣味横生,既巩固了生字读音,又满足了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
三、贴近孩子实际,还原汉字的生活味
语文是母语的学习,母语的学习环境是广阔的,母语的学习资源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因此,我们应尽力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识字,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这是极其重要的识字教学途径。在识字课堂教学中,也应把识字教学的触手伸向课外生活,而许多老师会把课堂识字与生活割裂开来,使识字教学孤立而枯燥无味。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演变可以说都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只有根植于身后广阔的生活土壤,才更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位老师在教识字中的“爷爷”、“奶奶”两个词时,强调学生要注意读好轻声,结果一位学生越强调越读得别扭,只见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微笑着说:“孩子,你在平时是怎么喊你爷爷奶奶的?”寥寥一语,使孩子顿时醒悟过来,一次便读好了,读得正确、自然。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请”字时,说:“‘请’是个神奇的字!说说你什么时候用过‘请’这个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了很多,老师时刻不忘夸奖学生“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四、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孩子读出汉字十足的韵味
汉字的读音独具魅力,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经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形式。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虽同,但语调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
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的小韵文。识字韵文中有这么一组词串:“夜晚 繁星 亮晶晶”,三个词语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静态的美妙画面:宁静的夜晚,星宝宝眨巴着亮晶晶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大地。一位孩子在朗读时声音很响,且没有韵味,老师忙食指掩嘴,轻轻地对这位孩子说:“嘘,小声点,夜晚是静静的,别惊动了星宝宝呀。”在她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心领神会,读得很美很轻,仿佛眼前真出现了一幅静谧的星空夜景图。这样孩子们一边美美地读韵文,一边在头脑中画画,充分领略到汉字神奇的力量。
汉字的音、形、义独具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引导孩子充分领略汉字的魅力,让孩子喜欢学汉字,主动学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出在学生学习母语的初始阶段,就要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然而,现实的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识字教学单调乏味,机械识字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现象比比皆是,汉字在孩子们眼里成了一堆枯燥的符号。根据汉字特点,遵循孩子的学习规律实施识字教学,让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学汉字,这样的学习才会达到课标提出的“喜欢”和“主动” 。
一、借助传统文化,让孩子感受汉字的文化味
在汉学家的眼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还应浸润着民族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或浓或淡,因字而异。
一位老师在教第四册《识字7》中 “福”字时,先展示一图:一位慈眉善目的神仙手拿“福”字正为人类祈福。学生认识了“福”字后,引出韵文中“祝福”一词,指导学生理解 “祝福”原指祈求上天赐福,后来指祝愿别人平安和幸福,接着练习说话: 时候,我最想对 说:“ ”(最后一条横线填上祝福语)
整体看来,教者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规律。但对于“福”字的教学总觉得缺少了些文化味。中国的福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最为常见的是过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在门前的大红“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北京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也是由中国福文化“五福临门”产生的灵感。“福娃”和大红“福”字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教者在备课时有所考虑,在教学中有所涉及,就能让我们孩子初步感受到我们的汉字背后具有民族文化这一坚实后盾,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福文化只是中华文化这一沧海中的一粟。
二、赋予汉字生命,教出汉字的趣味
1.从汉字丰厚的内涵开始,让孩子感受汉字的妙趣。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瑰宝,她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人展开无尽的遐想:“笑”字,活泼轻盈;“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雄伟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容颜潜入心底。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识字教学奠定厚实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有她耐人寻味的地方,细细琢磨她,品味她,再根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会让汉字教学妙趣横生,可以达到“一言道破,终身不忘”的效果。
2.通过有效的识字活动,让孩子体验识字乐趣。对儿童来说,单纯的识字活动是枯燥的,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面对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被动的,如果孩子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图片、动作、语言展开识字游戏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孩子的识字热情,启迪他们的形象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四册《识字5》中的几组词串都是关于军事方面知识的,一位老师在学生初步读了生字读音后,为了巩固读音,她根据文本特点别出心裁精心设计的打枪游戏,就是一个有趣而有效的活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一挺机关枪,教师鼠标轻轻一点,“砰!”一声枪响,随即从枪眼里迸出一个生字,学生脱口读出这个字娃娃的读音,每一个生字迸出时,孩子们都把脖子伸得长长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真是趣味横生,既巩固了生字读音,又满足了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
三、贴近孩子实际,还原汉字的生活味
语文是母语的学习,母语的学习环境是广阔的,母语的学习资源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因此,我们应尽力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识字,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这是极其重要的识字教学途径。在识字课堂教学中,也应把识字教学的触手伸向课外生活,而许多老师会把课堂识字与生活割裂开来,使识字教学孤立而枯燥无味。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演变可以说都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只有根植于身后广阔的生活土壤,才更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位老师在教识字中的“爷爷”、“奶奶”两个词时,强调学生要注意读好轻声,结果一位学生越强调越读得别扭,只见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微笑着说:“孩子,你在平时是怎么喊你爷爷奶奶的?”寥寥一语,使孩子顿时醒悟过来,一次便读好了,读得正确、自然。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请”字时,说:“‘请’是个神奇的字!说说你什么时候用过‘请’这个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了很多,老师时刻不忘夸奖学生“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四、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孩子读出汉字十足的韵味
汉字的读音独具魅力,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经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形式。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虽同,但语调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就不同。
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的小韵文。识字韵文中有这么一组词串:“夜晚 繁星 亮晶晶”,三个词语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静态的美妙画面:宁静的夜晚,星宝宝眨巴着亮晶晶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大地。一位孩子在朗读时声音很响,且没有韵味,老师忙食指掩嘴,轻轻地对这位孩子说:“嘘,小声点,夜晚是静静的,别惊动了星宝宝呀。”在她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心领神会,读得很美很轻,仿佛眼前真出现了一幅静谧的星空夜景图。这样孩子们一边美美地读韵文,一边在头脑中画画,充分领略到汉字神奇的力量。
汉字的音、形、义独具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引导孩子充分领略汉字的魅力,让孩子喜欢学汉字,主动学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