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目光倾听》构建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情感模式,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朴实而真诚的语言,施以切实灵活的教学手法,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母爱之所在,学会“与人交往要真诚”的道理。
关键词:教学 设计
一、特点分析
1.教材分析
《用目光倾听》是一篇儿童诗歌,课文用妈妈一句最平常的话开头,显得很亲近。一个“最”字点明了妈妈对我教育的一贯性。文章开篇点题,朴实的话语中阐明了什么是用目光倾听及其对我的作用,让我明白了听别人说话,只有用目光倾听,望着对方,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后文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真诚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它给人带来的是真诚、是春天般的温暖。通过妈妈的语言,展示了妈妈对孩子深沉的爱,表现了母亲的伟大。朴实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文章属于十四行诗体,一节一韵,句式多变,形式自由。再施以切实灵活的教学手法,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
2.学情分析
本课适宜五年级的学生学习,阅读中容易培养10~12岁的学生理解、感悟和想象能力。因为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会能力,但对母亲的爱还只是一些表象的感知。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母爱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感受到妈妈平时的质朴语言中蕴藏着深沉的大爱。可以培养学生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真挚感情,使之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的礼仪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法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现实生活,采用以情悟道,设境触情的教学方法,以动情的朗读,打动学生心灵,与学生构成思想上的共鸣,使之产生积极兴趣,一起走进课文情景中,让学生高昂的激情和真挚的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情景设置中体会与人交往的真诚含义。
二、理念与目标
1.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发展,不能以对教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用目光倾听》构建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情感模式,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参与,结合教材和学生朗读体会,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在阅读中去感悟母爱之所在。
2.目标
能正确读写和理解“倾听”“照耀”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明确写作目的,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习惯。
三、过程创新设计
设计一: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妈妈最爱说的一句平常的话是什么。
1.自由发言:看谁能记住妈妈的话语?
2.谁的妈妈说的最好?
(创设意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教材)
设计二: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语言,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妈妈说的一句最平常的话是什么?
生: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
师:为什么说“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呢?(引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思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生:(思考、创新、发表观点)
师:妈妈的话对我有什么作用?
生:让我学会了与别人交往。
师:与别人交往时,你怎样用目光倾听?(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综合和表达能力)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如:不时点头应允别人的话,重复别人的语言等)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第一,“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同学们说的三点:1.表达自己的诚意,2.对别人的尊重,3.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很好。第二,与别人交往,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地回应对方或重复对方的语言,表示尊重对方,对对方观点的认可,体现彼此的诚意,你们分析很到位。
(创设意图:以情悟道,让学生在设疑中去阅读课文理解、感悟妈妈的教导,体会“用目光倾听”的含义和作用,学会与别人交往要真诚)
设计三:设境触情,深化认识,体会“用目光倾听”的重要性,在阅读中体会。
师: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和夸张。
师:请举例说明?
生:比喻:“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明亮灿烂”。夸张:“真诚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春天般的温暖”。
师:怎样理解“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明亮灿烂”“真诚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提示学生:请反复阅读课文,可以联系“眼睛”、“窗子”、“明亮灿烂”、“胜过千言万语”“传送温暖的春天”等词语进行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反复阅读,小组讨论,发表观点)
师:听后小结:第一,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因为眼睛明亮有神,用眼睛看着对方,就是用“心”在去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第二,说真诚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传送春天的温暖。说明在交往中,真诚的目光代表的是真诚的心,人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就比说很多好听的话都好,它给人带来的是温暖的感觉,是春天般的享受。这两点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也是在用目光听课。
(创新意图:这一设计,是学生感情、知识、技能的升华,让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和深层的思维去深入理解真诚交往的重要性,深化主题,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设计四:内化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在阅读中领会。
师:妈妈的话语教会了我什么?
生:教会了我学会生活。
师:你怎样理解妈妈的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解释“照耀”在文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说明观点)
师:(听后小结)同学们理解为:是妈妈的真诚目光和真挚的感情一直影响着我。这个观点我赞成,就是妈妈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用“用目光倾听”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用意?(请综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看法。
师:听后小结:我完全同意你们的观点:1.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2.点明了诗歌的内容;3.主要是告诉我们:与人交往,听别人说话要真诚。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有多少行,押那些韵?
生:总共十四行,第一节押ang韵,第二节押ng韵,第三节押an韵,第四节押o韵。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看哪个组说得较好。
生:(根据上述理解,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是一首儿童诗歌,是一首十四行诗,其特点:一节一韵,灵活多变,形式自由,文中通过妈妈平常的话,展示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妈妈朴实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
四、回顾课文,梳理要点,提炼主题(板书设计)
1.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
2.交流需要真诚 用目光倾听
3.真诚胜过千言万语,与人交往要真诚 传送温暖春天
4.教我会生活,照耀我
五、教学反思:
当我饱含深情地上完这一课时,我内心深处增添了几分思考:
首先,把握新课标,提高教学认识。新课程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思,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不能将“教学”变成“帮学”或“替学”,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培养学生情感,挖掘文本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当好向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本文时,以境怡情,以情促读,让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挖掘文本思想,实现了学生与文本、老师的三方对话,对培养学生情感有明显效果。
最后,激发学生情感参与,内化学生认识。课文中,我一再激发学生情感,使之保持激情。在释疑中加深理解,内化认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在师生相互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诚”中第一篇课文《用目光倾听》
作者单位: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水乡中心小学
关键词:教学 设计
一、特点分析
1.教材分析
《用目光倾听》是一篇儿童诗歌,课文用妈妈一句最平常的话开头,显得很亲近。一个“最”字点明了妈妈对我教育的一贯性。文章开篇点题,朴实的话语中阐明了什么是用目光倾听及其对我的作用,让我明白了听别人说话,只有用目光倾听,望着对方,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后文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真诚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它给人带来的是真诚、是春天般的温暖。通过妈妈的语言,展示了妈妈对孩子深沉的爱,表现了母亲的伟大。朴实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文章属于十四行诗体,一节一韵,句式多变,形式自由。再施以切实灵活的教学手法,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
2.学情分析
本课适宜五年级的学生学习,阅读中容易培养10~12岁的学生理解、感悟和想象能力。因为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会能力,但对母亲的爱还只是一些表象的感知。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母爱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感受到妈妈平时的质朴语言中蕴藏着深沉的大爱。可以培养学生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真挚感情,使之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的礼仪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法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现实生活,采用以情悟道,设境触情的教学方法,以动情的朗读,打动学生心灵,与学生构成思想上的共鸣,使之产生积极兴趣,一起走进课文情景中,让学生高昂的激情和真挚的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情景设置中体会与人交往的真诚含义。
二、理念与目标
1.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发展,不能以对教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用目光倾听》构建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情感模式,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参与,结合教材和学生朗读体会,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在阅读中去感悟母爱之所在。
2.目标
能正确读写和理解“倾听”“照耀”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明确写作目的,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习惯。
三、过程创新设计
设计一: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妈妈最爱说的一句平常的话是什么。
1.自由发言:看谁能记住妈妈的话语?
2.谁的妈妈说的最好?
(创设意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教材)
设计二: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语言,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妈妈说的一句最平常的话是什么?
生: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
师:为什么说“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呢?(引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思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生:(思考、创新、发表观点)
师:妈妈的话对我有什么作用?
生:让我学会了与别人交往。
师:与别人交往时,你怎样用目光倾听?(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综合和表达能力)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如:不时点头应允别人的话,重复别人的语言等)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第一,“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同学们说的三点:1.表达自己的诚意,2.对别人的尊重,3.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很好。第二,与别人交往,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地回应对方或重复对方的语言,表示尊重对方,对对方观点的认可,体现彼此的诚意,你们分析很到位。
(创设意图:以情悟道,让学生在设疑中去阅读课文理解、感悟妈妈的教导,体会“用目光倾听”的含义和作用,学会与别人交往要真诚)
设计三:设境触情,深化认识,体会“用目光倾听”的重要性,在阅读中体会。
师: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生:比喻和夸张。
师:请举例说明?
生:比喻:“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明亮灿烂”。夸张:“真诚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春天般的温暖”。
师:怎样理解“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明亮灿烂”“真诚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提示学生:请反复阅读课文,可以联系“眼睛”、“窗子”、“明亮灿烂”、“胜过千言万语”“传送温暖的春天”等词语进行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反复阅读,小组讨论,发表观点)
师:听后小结:第一,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因为眼睛明亮有神,用眼睛看着对方,就是用“心”在去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第二,说真诚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传送春天的温暖。说明在交往中,真诚的目光代表的是真诚的心,人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就比说很多好听的话都好,它给人带来的是温暖的感觉,是春天般的享受。这两点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也是在用目光听课。
(创新意图:这一设计,是学生感情、知识、技能的升华,让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和深层的思维去深入理解真诚交往的重要性,深化主题,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设计四:内化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在阅读中领会。
师:妈妈的话语教会了我什么?
生:教会了我学会生活。
师:你怎样理解妈妈的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解释“照耀”在文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说明观点)
师:(听后小结)同学们理解为:是妈妈的真诚目光和真挚的感情一直影响着我。这个观点我赞成,就是妈妈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用“用目光倾听”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用意?(请综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看法。
师:听后小结:我完全同意你们的观点:1.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2.点明了诗歌的内容;3.主要是告诉我们:与人交往,听别人说话要真诚。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有多少行,押那些韵?
生:总共十四行,第一节押ang韵,第二节押ng韵,第三节押an韵,第四节押o韵。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看哪个组说得较好。
生:(根据上述理解,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是一首儿童诗歌,是一首十四行诗,其特点:一节一韵,灵活多变,形式自由,文中通过妈妈平常的话,展示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妈妈朴实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
四、回顾课文,梳理要点,提炼主题(板书设计)
1.听别人说话要望着对方
2.交流需要真诚 用目光倾听
3.真诚胜过千言万语,与人交往要真诚 传送温暖春天
4.教我会生活,照耀我
五、教学反思:
当我饱含深情地上完这一课时,我内心深处增添了几分思考:
首先,把握新课标,提高教学认识。新课程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思,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不能将“教学”变成“帮学”或“替学”,剥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培养学生情感,挖掘文本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当好向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本文时,以境怡情,以情促读,让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挖掘文本思想,实现了学生与文本、老师的三方对话,对培养学生情感有明显效果。
最后,激发学生情感参与,内化学生认识。课文中,我一再激发学生情感,使之保持激情。在释疑中加深理解,内化认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在师生相互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诚”中第一篇课文《用目光倾听》
作者单位: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水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