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其对外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篮子成为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举实际意义重大,而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市场。 短期来看,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或许会率先从债券市场打开。国外业内专家分析,中国的债券市场是中国最佳的对外开放市场,尤其是在信用债方面有很大对外开放空间,中国的债券市场将发展得同欧洲债券市场非常相似。
【关键词】:债券;对外开放;RQFII
一、中国债券市场概述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立和发展,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的市场格局日渐清晰,债券的规模、品种、投资者结构、基础性建设和对外开放等均取得长足发展。
截至至2016年5月,中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38万亿元,对GDP占比超过55%。到2020年,我国债市余额有望增长至90万亿元左右,与GDP的比重达到约100%。规模庞大和日趋成熟的债券市场将成为我国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健全货币政策新框架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等的重要对象,意义重大。
1.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1981年国债恢复后,债券市场以国债发行和国库券柜台交易为主,发展较为缓慢。1997年以来,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债市规模呈现高速增长。2014年全年,人民币债券共发行11万亿元,同比增加22.3%。银行间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累计成交302.4万亿元。2014年末,我国债券托管余额达35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占比92.6%),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3位,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提升至55%。2014年全年,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7.4%,其中债券融资占比约达15%,较2002年提高了7倍,是股票融资规模的近6倍。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占比的提高,对丰富市场主体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有助于缓解经济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问题。
2.对外开放加速发展。
近十余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在投资端和发行端均取得重要进展。事实上,中国监管层一直在不断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大门对外打开。
从投资端看,2003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QFII)开始正式实施;2010年,人民银行先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组织、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RQFII和QFII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3年以来,开始允许QFII和RQFII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并不断扩大投资者范围和投资额度等。2015年7月,人民银行对于境外央行类机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进入银行间市场投资推出了更为便利的政策。截至2015年10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292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其持有债券规模约占市场余额的2%左右。2016年2月,央行公告,境外所有投资机构都可以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并且彻底取消额度限制,简化程序。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进一步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决定,无疑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国际投资者的参与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濟注入发展动力,也将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帮助。
从发行端看,2005年起我国先后允许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非金融机构和国际性商业银行在境内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但目前熊猫债券的余额不足100亿元。
3.2016年央行债市新规
2016年5月27日,央行发布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答记者问》,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3号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细节,将对外开放的原则和精神落实到操作层面。此前,央行在2016年2月24日发布了〔2016〕3号公告,为进一步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有条件取消额度限制,简化管理流程,较2015 年7 月14 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适用范围进一步推广。3号公告以及本次的《实施细则》以及《答记者问》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进一步加速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状况
1.境外机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
此前,境外投资者有三种渠道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是:三类机构、QFII与RQFII。其中三类机构在2010年8月17日作为最早正式获批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群体,又可以分为境外央行、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业务参加银行这三种类型。
QFII投资者比较早进入到中国证券市场,但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2013年)。RQFII投资者由于出现较晚,在2013年出台正式的管理办法时即同时获得了进入证券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资格。RQFII尽管起步时间晚,但发展速度超过QFII。从统计的QFII和RQFII额度来看,目前累计的审批额度分别是810亿美元和5018亿人民币,两者大体相当。可见RQFII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在审批额度和投资者开户数量上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QFII。
中债托管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境外投资者数量已经增加至326家,自2010年开始,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从统计信息来看,在这326家境外机构中,有60%-70%是三类机构,其余的30%-40%是QFII和RQFII,而RQFII数量又相对高于QFII。托管数据还显示,目前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持有的债券规模近6500亿,2010年以来也是持续增加。在这近6500亿的持债规模中,绝大部分是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地方政府债等利率债,占比超过88%,而且最近两三个月,境外机构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上的买入量在上升。
2.境外机构投资产品结构
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潜力巨大,全球的低利率环境也在不断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即使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依然很低,就算是海外投资者比较偏好的国债,其持有量占国债总额的比例也只有3%左右,政策性银行债还不到2%,而信用债更低,甚至不到1%。
而在海外发达经济中,比如美国和欧元区,境外投资者的占比要高的多。即使是在新兴市场,周边东南亚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其海外投资者持有债券规模的占比也远远高于中国,一般占到10%-40%。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潜力还非常大,也任重道。
【关键词】:债券;对外开放;RQFII
一、中国债券市场概述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立和发展,以场外市场为主、场内市场为辅的市场格局日渐清晰,债券的规模、品种、投资者结构、基础性建设和对外开放等均取得长足发展。
截至至2016年5月,中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达38万亿元,对GDP占比超过55%。到2020年,我国债市余额有望增长至90万亿元左右,与GDP的比重达到约100%。规模庞大和日趋成熟的债券市场将成为我国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健全货币政策新框架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等的重要对象,意义重大。
1.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1981年国债恢复后,债券市场以国债发行和国库券柜台交易为主,发展较为缓慢。1997年以来,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债市规模呈现高速增长。2014年全年,人民币债券共发行11万亿元,同比增加22.3%。银行间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累计成交302.4万亿元。2014年末,我国债券托管余额达35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占比92.6%),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3位,债券余额占GDP的比重提升至55%。2014年全年,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7.4%,其中债券融资占比约达15%,较2002年提高了7倍,是股票融资规模的近6倍。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占比的提高,对丰富市场主体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有助于缓解经济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问题。
2.对外开放加速发展。
近十余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在投资端和发行端均取得重要进展。事实上,中国监管层一直在不断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大门对外打开。
从投资端看,2003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QFII)开始正式实施;2010年,人民银行先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主权财富基金、国际金融组织、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RQFII和QFII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3年以来,开始允许QFII和RQFII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并不断扩大投资者范围和投资额度等。2015年7月,人民银行对于境外央行类机构(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进入银行间市场投资推出了更为便利的政策。截至2015年10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292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其持有债券规模约占市场余额的2%左右。2016年2月,央行公告,境外所有投资机构都可以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并且彻底取消额度限制,简化程序。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进一步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决定,无疑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国际投资者的参与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濟注入发展动力,也将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帮助。
从发行端看,2005年起我国先后允许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非金融机构和国际性商业银行在境内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但目前熊猫债券的余额不足100亿元。
3.2016年央行债市新规
2016年5月27日,央行发布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答记者问》,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3号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细节,将对外开放的原则和精神落实到操作层面。此前,央行在2016年2月24日发布了〔2016〕3号公告,为进一步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有条件取消额度限制,简化管理流程,较2015 年7 月14 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市场有关事宜的通知》适用范围进一步推广。3号公告以及本次的《实施细则》以及《答记者问》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进一步加速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二、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状况
1.境外机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
此前,境外投资者有三种渠道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是:三类机构、QFII与RQFII。其中三类机构在2010年8月17日作为最早正式获批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群体,又可以分为境外央行、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业务参加银行这三种类型。
QFII投资者比较早进入到中国证券市场,但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2013年)。RQFII投资者由于出现较晚,在2013年出台正式的管理办法时即同时获得了进入证券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资格。RQFII尽管起步时间晚,但发展速度超过QFII。从统计的QFII和RQFII额度来看,目前累计的审批额度分别是810亿美元和5018亿人民币,两者大体相当。可见RQFII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在审批额度和投资者开户数量上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QFII。
中债托管数据显示银行间市场境外投资者数量已经增加至326家,自2010年开始,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从统计信息来看,在这326家境外机构中,有60%-70%是三类机构,其余的30%-40%是QFII和RQFII,而RQFII数量又相对高于QFII。托管数据还显示,目前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持有的债券规模近6500亿,2010年以来也是持续增加。在这近6500亿的持债规模中,绝大部分是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地方政府债等利率债,占比超过88%,而且最近两三个月,境外机构在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上的买入量在上升。
2.境外机构投资产品结构
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潜力巨大,全球的低利率环境也在不断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即使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海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依然很低,就算是海外投资者比较偏好的国债,其持有量占国债总额的比例也只有3%左右,政策性银行债还不到2%,而信用债更低,甚至不到1%。
而在海外发达经济中,比如美国和欧元区,境外投资者的占比要高的多。即使是在新兴市场,周边东南亚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其海外投资者持有债券规模的占比也远远高于中国,一般占到10%-40%。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潜力还非常大,也任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