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退货是图书业的典型特色,是利润流失的关键点。退货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整个图书业的发展。本文将对退书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图书退货;对策;行业展望
我国图书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行业竞争。全国各种实力参差不齐的出版社不计其数,各家出版社为了拓展市场,大都实行了图书“代销”模式,销售商为出版商销售图书,销售不完的可以按原进货价格全部退货。在这种模式之下,伴生了大量的库存和退货。近年来,图书退货率呈增长趋势。
一、我国图书业退货产生原因分析
1.出版社方面
在出版新书前缺乏市场调研,导致市场上缺少适销对路的图书,平庸书多精品书少;在价格方面习惯性按照印张定价,没有策略;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开本、封面和版式随意;新书的出书太快,导致市场饱和;在促销方面,图书上架之后没有做好后续宣传工作;在渠道方面,盲目发书,和门店之间缺乏图书信息沟通。
2.中间供应商(中盘)方面
对门店请求发货的数量没有限制,而门店经常要求过量发货,这样就造成大量的退货;对门店的退书质量也没有限制,这样往往造成退书质量严重损坏,增加了货损成本;从出版社进货时缺乏适当的市场调查,盲目进货,滞销而退货。
3.门店方面
门店进货机制不健全,对书籍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各类图书销售面积、书架陈列位置不合理,造成读者的购买欲望降低;书店销售人员素质不高,无法有效地向读者推荐书籍。
二、针对我国图书业退货问题的对策
1.出版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出版新书之前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多出受读者欢迎的精品书籍;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有节制地出版新书;大力加强宣传促销工作;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门店反馈的图书需求信息;健全出版社管理机制,建立“代销”模式以外的销售渠道。
2.中间供应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充分调研下游门店图书销售量的基础之上,限制门店请求发货数量,从根源上减少退货量;在退书流程环节上加强图书质量监督管理,有利于退书的二次上架销售;在原有库存仍旧充足的情况下,减少或者避免盲目接收出版社的主动发货等。
3.下游门店要积极配合上游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健全门店进货管理制度,针对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货;合理规划书架布局,改善门店销售环境,为读者营造良好的购书环境;在营销方面引进销售人才或对现有销售人员加强培训,对于优质书籍加强宣传推荐工作,经常举办促销活动等。
三、行业展望
在以上的发展思路下,图书行业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的市场需求带来新的挑战和商机
就目前的图书市场而言,正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围绕着消费者转。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图书等商品的市场需求也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出版社要尽快适应这种转变。出版社要与时俱进,以市场为根本出发点,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图书出版发行,并运用各种市场营销策略,尽可能得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
2.科技发展带动出版业的技术进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实现了单一种类、数量稀少的即时出版印刷,这使得人们对于图书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新媒体技术,要适应这一变化,图书企业应该重审自身所处环境,对相应企业资源做出重新配置调整。
3.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合作、引进外资、加强国内与国外图书出版企业的交流合作是行业趋势,中国的出版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我国汲取了WTO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经验,有关图书行业的法律也日趋完备,这将严厉打击非法盗版等侵权行为,使图书出版行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益.谈谈退货[J].中国图书商报,2000
[2]张大勇.解决图书行业逆向物流之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4)
[3]张文飞.出版集团态势之我见[J].中国出版,2005(8)
作者简介:
徐少堃(1981-),男,安徽蚌埠人,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流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系統规划,逆向物流。
基金项目:
1、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冷链物流企业配送管理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K2014A251,主持人:徐少堃)成果之一;2、本文系2011年度安徽审计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企业冷链物流配送规划研究》(项目编号YJKT201109,主持人:徐少堃)结题成果;3、本文系2010年度安徽审计职业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仓储管理》(主持人:徐少堃)结题成果。
【关键词】图书退货;对策;行业展望
我国图书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行业竞争。全国各种实力参差不齐的出版社不计其数,各家出版社为了拓展市场,大都实行了图书“代销”模式,销售商为出版商销售图书,销售不完的可以按原进货价格全部退货。在这种模式之下,伴生了大量的库存和退货。近年来,图书退货率呈增长趋势。
一、我国图书业退货产生原因分析
1.出版社方面
在出版新书前缺乏市场调研,导致市场上缺少适销对路的图书,平庸书多精品书少;在价格方面习惯性按照印张定价,没有策略;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开本、封面和版式随意;新书的出书太快,导致市场饱和;在促销方面,图书上架之后没有做好后续宣传工作;在渠道方面,盲目发书,和门店之间缺乏图书信息沟通。
2.中间供应商(中盘)方面
对门店请求发货的数量没有限制,而门店经常要求过量发货,这样就造成大量的退货;对门店的退书质量也没有限制,这样往往造成退书质量严重损坏,增加了货损成本;从出版社进货时缺乏适当的市场调查,盲目进货,滞销而退货。
3.门店方面
门店进货机制不健全,对书籍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各类图书销售面积、书架陈列位置不合理,造成读者的购买欲望降低;书店销售人员素质不高,无法有效地向读者推荐书籍。
二、针对我国图书业退货问题的对策
1.出版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出版新书之前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多出受读者欢迎的精品书籍;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有节制地出版新书;大力加强宣传促销工作;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门店反馈的图书需求信息;健全出版社管理机制,建立“代销”模式以外的销售渠道。
2.中间供应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充分调研下游门店图书销售量的基础之上,限制门店请求发货数量,从根源上减少退货量;在退书流程环节上加强图书质量监督管理,有利于退书的二次上架销售;在原有库存仍旧充足的情况下,减少或者避免盲目接收出版社的主动发货等。
3.下游门店要积极配合上游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健全门店进货管理制度,针对市场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货;合理规划书架布局,改善门店销售环境,为读者营造良好的购书环境;在营销方面引进销售人才或对现有销售人员加强培训,对于优质书籍加强宣传推荐工作,经常举办促销活动等。
三、行业展望
在以上的发展思路下,图书行业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的市场需求带来新的挑战和商机
就目前的图书市场而言,正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围绕着消费者转。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图书等商品的市场需求也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出版社要尽快适应这种转变。出版社要与时俱进,以市场为根本出发点,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图书出版发行,并运用各种市场营销策略,尽可能得占领市场的一席之地。
2.科技发展带动出版业的技术进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实现了单一种类、数量稀少的即时出版印刷,这使得人们对于图书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新媒体技术,要适应这一变化,图书企业应该重审自身所处环境,对相应企业资源做出重新配置调整。
3.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合作、引进外资、加强国内与国外图书出版企业的交流合作是行业趋势,中国的出版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我国汲取了WTO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经验,有关图书行业的法律也日趋完备,这将严厉打击非法盗版等侵权行为,使图书出版行业的生存发展环境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益.谈谈退货[J].中国图书商报,2000
[2]张大勇.解决图书行业逆向物流之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4)
[3]张文飞.出版集团态势之我见[J].中国出版,2005(8)
作者简介:
徐少堃(1981-),男,安徽蚌埠人,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流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系統规划,逆向物流。
基金项目:
1、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冷链物流企业配送管理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K2014A251,主持人:徐少堃)成果之一;2、本文系2011年度安徽审计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企业冷链物流配送规划研究》(项目编号YJKT201109,主持人:徐少堃)结题成果;3、本文系2010年度安徽审计职业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仓储管理》(主持人:徐少堃)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