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新课改的实施背景下催生了多种新式教学理念,单元整合教学理念便是其中的一种。从单元整合的角度来看,其是指将课程内与课程间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整合。在小学阶段采取单元整合教学法既可以增强单元课程之间的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减轻学习负担,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化、个性化的发展,更符合现阶段教学改革的要求。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单元整合式教学法的应用则可以将分散、杂乱的数学知识集中成体系,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文章中基于单元整合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關键词:单元整合;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一、 引言
从单元整合教学的角度分析来看,其是指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站在全局的角度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将教材中分散且具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整合重组设计。通过单元整合式教学既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知识本质及思想方法的探索上,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数学作为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对于培育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更需要将单元整合式教学法运用到其中,通过单元知识的有效契合来增强数学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满足现阶段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推动小学生的综合化发展。
二、 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各种思维的碰撞交流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来看,这些知识既有自身的独立性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都有着类似的结构,通过一定的连接之后便可以形成一个整体。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还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促使学生思维碰撞,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有助于凸显教材的编排优势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而数学教材则是教育专家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进行编排的,在培育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而在教学中从单元的角度出发对数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教材中的单元结构线索进行整理重组,既符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单元整合教学法的层次性、梯度性,对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培育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非常的重要。
三、 单元整合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预习环节的应用
从小学阶段对单元整合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需要教师对数学教材深入地解读,才能够为各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所以,在课堂预习环节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需要教师依据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才能够确保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数学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进行整合,结合课标、年段、目标等方面来将独立的数学知识揉碎,寻找单元知识的共性,实现对数学知识的重现组合。对于数学主题单元的设计,第一,要认识新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内容,第二,带着问题联系、对陌生习题进行记录,第三,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拓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便可以引导学生清晰地掌握本单元的数学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二)在复习环节的应用
从每个单元的知识来看,在复习的过程中都有着类似的结构,这些知识虽然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但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复习应用单元整合,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等知识进行梳理,还需要以学生的思维碰撞作为契合点对单元整合进行优化,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见,在小学数学复习阶段运用单元整合,既可以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观察物体(二)”这一课的知识时,对单元整合的应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图纸上对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进行描述。比如足球,教师要求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足球,学生可以发现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绘制出来。这样在课堂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水平来对所绘制的几何组合体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讨论和交流,以此来帮助学生高效地复习。
(三)在评价环节的应用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看,评价环节作为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则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对单元知识进行设计,尤其是整个设计需要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使得整个教学方案更具有系统性,既可以从时间、思维的角度来对课内外时间有效衔接,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深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评价环节运用单元整合时需要以学习目标作为评价环节设计导向,采用分课时设计的方法将教学、学习、评价荣威一体,真正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若是在课堂教学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内评价,则可以将其作为课后作业。首先,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可以适当创设相应的情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检测。其次,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课程内容来进行“学后反思”设计,通过指导性语言来作为支架和路径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
四、 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一)深度研读数学教材,探究单元内容关联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来看,其属于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要深度研读数学教材,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发掘,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络,引领学生在整体感悟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见,在运用单元整合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度研读教材,对教材单元间、单元内的数学知识联系进行发掘,并将这些数学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从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由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有着较高的学习起点,所以教师就可以对一些跨册的数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从“观察物体”的教材编排来看,二年级的“观察物体(一)”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实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立体图片;四年级的“观察物体(二)”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几何组合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学生从三个位置观察三个不同结合体的内容,学生便可以发现某一个位置看到的三个几何体的形状是一样的,这对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五年级的“观察物体(三)”则是要求学生观察所给定的一个面的形状,然后使用积木摆出立体的拼搭形状。学生通过从一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还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而在拼搭的过程中学生拼搭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单元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三个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样会使得数学学习内容更具有挑战性。 另外,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看,都是由多个有内在联系的数学知识构成的。但是,往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对教材的探析而忽视了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这就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所以,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单元整合的方式深度解析单元教材,对数学知识模块进行重组。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立足整个单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构建的知识内在体系两个维度来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思考。从小学的数学教材看,基本上是按照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来开展教学的,所以本单元的内容是可以和学生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改变课时数量的基础上将本单元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内容,模块一为拼剪,即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模块二则是引导学生研究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模块三则是引导学生研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模块四回顾本单元研究的内容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消化。这样便可以将不同册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数学课堂的挑战性,激活学生的兴趣。
(二)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培育学生学习能力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用单元整合来看,首先教师要做好的就是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对各个课时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创建,同时还需要做好各个单元数学知识的总结工作。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研究课本,并依据四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旧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立足整个单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构建的知识内在体系两个维度来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思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改变课时数量的基础上,将本单元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内容,模块一作为整合之后的起始课,即“图形的拼组”。从起始课来看,其是基于平面图形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组织学生对图形进行拼接,并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来感受图形的“转化”,这为后面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经过整合之后的起始课既新颖又富有挑战性,对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来看,其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多且抽象,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一些知识出现混淆的情况,这就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构建单元知识网络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使得学生既能够清晰地理解整单元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教学小数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将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五年级的“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等知识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网络框架,将其分为四部分知识内容:第一,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小数的加法和加法;第四,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小数”这个主题框架来思考思想内容的知识点,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然后挑选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再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小数内容进行动态化梳理,完成知识框架构建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计算题来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图的方式将四个大标题展示出来。然后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对大标题下的知识点进行完善。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而通过练习题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课上所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在帮助学生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四)注重学习方法引导,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需要教师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首先,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对本课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整体并绘制成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则可以站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所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既能够打通学生脑海中知识的联系性,还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来实现思维之间的碰撞,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效地掌握本单元的数学知识。其次,整合数学习题,培育关联性思维。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来看,其不仅关注学生对概念等理论性知识的掌握,还关注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侧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完概念性知识则需要采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概念性知识。从单元整合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搜集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数学习题,这样既不会将学生局限于课本之内,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单元间知识的异同点,可以使得学生对单元内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知识时,由于多边形包括正多边形、非正多边形、凹多边形、凸多边形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育学生的思维关联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的小学课程教学实践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单元整合式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现阶段的数学教师需要将单元整合式教学法的运用重视起来,立足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实现新型教学方法与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以此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现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单元整合式教学法的运用进行深入的探究,增强数学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整合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育,最终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山.基于单元整合 优化数学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1(8):41-42.
[2]杨文杰.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体系架构与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2021(9):142.
[3]吴燕.渗透整体意识 完善小学数学思维结构[J].小学生,2021(2):53.
[4]郑安徽.基于單元整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J].学苑教育,2021(3):49-50.
[5]顾梦瑜.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单元整合”[J].知识文库,2020(22):63-64.
[6]魏玉瑜.浅谈对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认识[J].求学,2020(35):61-62.
作者简介:
郭立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欢潭小学。
關键词:单元整合;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一、 引言
从单元整合教学的角度分析来看,其是指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之后,站在全局的角度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将教材中分散且具有联系的知识进行整合重组设计。通过单元整合式教学既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知识本质及思想方法的探索上,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数学作为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对于培育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更需要将单元整合式教学法运用到其中,通过单元知识的有效契合来增强数学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满足现阶段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推动小学生的综合化发展。
二、 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各种思维的碰撞交流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来看,这些知识既有自身的独立性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都有着类似的结构,通过一定的连接之后便可以形成一个整体。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还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促使学生思维碰撞,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有助于凸显教材的编排优势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看,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而数学教材则是教育专家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进行编排的,在培育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而在教学中从单元的角度出发对数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教材中的单元结构线索进行整理重组,既符合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单元整合教学法的层次性、梯度性,对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培育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非常的重要。
三、 单元整合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预习环节的应用
从小学阶段对单元整合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需要教师对数学教材深入地解读,才能够为各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所以,在课堂预习环节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需要教师依据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才能够确保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数学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进行整合,结合课标、年段、目标等方面来将独立的数学知识揉碎,寻找单元知识的共性,实现对数学知识的重现组合。对于数学主题单元的设计,第一,要认识新知识、了解新知识的内容,第二,带着问题联系、对陌生习题进行记录,第三,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拓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便可以引导学生清晰地掌握本单元的数学知识,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二)在复习环节的应用
从每个单元的知识来看,在复习的过程中都有着类似的结构,这些知识虽然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但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复习应用单元整合,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等知识进行梳理,还需要以学生的思维碰撞作为契合点对单元整合进行优化,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见,在小学数学复习阶段运用单元整合,既可以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观察物体(二)”这一课的知识时,对单元整合的应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图纸上对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进行描述。比如足球,教师要求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足球,学生可以发现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绘制出来。这样在课堂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水平来对所绘制的几何组合体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讨论和交流,以此来帮助学生高效地复习。
(三)在评价环节的应用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看,评价环节作为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则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对单元知识进行设计,尤其是整个设计需要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使得整个教学方案更具有系统性,既可以从时间、思维的角度来对课内外时间有效衔接,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的深度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评价环节运用单元整合时需要以学习目标作为评价环节设计导向,采用分课时设计的方法将教学、学习、评价荣威一体,真正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若是在课堂教学时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内评价,则可以将其作为课后作业。首先,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可以适当创设相应的情境,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检测。其次,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课程内容来进行“学后反思”设计,通过指导性语言来作为支架和路径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消化。
四、 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一)深度研读数学教材,探究单元内容关联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来看,其属于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要深度研读数学教材,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发掘,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络,引领学生在整体感悟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见,在运用单元整合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度研读教材,对教材单元间、单元内的数学知识联系进行发掘,并将这些数学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从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由于四五年级的学生有着较高的学习起点,所以教师就可以对一些跨册的数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从“观察物体”的教材编排来看,二年级的“观察物体(一)”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实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立体图片;四年级的“观察物体(二)”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几何组合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学生从三个位置观察三个不同结合体的内容,学生便可以发现某一个位置看到的三个几何体的形状是一样的,这对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五年级的“观察物体(三)”则是要求学生观察所给定的一个面的形状,然后使用积木摆出立体的拼搭形状。学生通过从一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还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而在拼搭的过程中学生拼搭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在单元整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三个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样会使得数学学习内容更具有挑战性。 另外,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看,都是由多个有内在联系的数学知识构成的。但是,往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对教材的探析而忽视了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这就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所以,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单元整合的方式深度解析单元教材,对数学知识模块进行重组。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立足整个单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构建的知识内在体系两个维度来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思考。从小学的数学教材看,基本上是按照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来开展教学的,所以本单元的内容是可以和学生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改变课时数量的基础上将本单元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内容,模块一为拼剪,即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模块二则是引导学生研究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模块三则是引导学生研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模块四回顾本单元研究的内容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消化。这样便可以将不同册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数学课堂的挑战性,激活学生的兴趣。
(二)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培育学生学习能力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用单元整合来看,首先教师要做好的就是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对各个课时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创建,同时还需要做好各个单元数学知识的总结工作。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研究课本,并依据四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旧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立足整个单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构建的知识内在体系两个维度来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思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改变课时数量的基础上,将本单元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内容,模块一作为整合之后的起始课,即“图形的拼组”。从起始课来看,其是基于平面图形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组织学生对图形进行拼接,并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来感受图形的“转化”,这为后面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经过整合之后的起始课既新颖又富有挑战性,对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来看,其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多且抽象,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对一些知识出现混淆的情况,这就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构建单元知识网络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使得学生既能够清晰地理解整单元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教学小数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将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五年级的“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等知识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网络框架,将其分为四部分知识内容:第一,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小数的加法和加法;第四,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小数”这个主题框架来思考思想内容的知识点,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然后挑选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再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小数内容进行动态化梳理,完成知识框架构建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计算题来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图的方式将四个大标题展示出来。然后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对大标题下的知识点进行完善。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而通过练习题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课上所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在帮助学生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四)注重学习方法引导,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法,需要教师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首先,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对本课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整体并绘制成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则可以站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所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既能够打通学生脑海中知识的联系性,还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来实现思维之间的碰撞,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效地掌握本单元的数学知识。其次,整合数学习题,培育关联性思维。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来看,其不仅关注学生对概念等理论性知识的掌握,还关注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侧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完概念性知识则需要采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概念性知识。从单元整合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搜集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数学习题,这样既不会将学生局限于课本之内,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单元间知识的异同点,可以使得学生对单元内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知识时,由于多边形包括正多边形、非正多边形、凹多边形、凸多边形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育学生的思维关联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的小学课程教学实践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单元整合式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现阶段的数学教师需要将单元整合式教学法的运用重视起来,立足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实现新型教学方法与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以此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现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单元整合式教学法的运用进行深入的探究,增强数学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整合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育,最终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山.基于单元整合 优化数学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1(8):41-42.
[2]杨文杰.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体系架构与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2021(9):142.
[3]吴燕.渗透整体意识 完善小学数学思维结构[J].小学生,2021(2):53.
[4]郑安徽.基于單元整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J].学苑教育,2021(3):49-50.
[5]顾梦瑜.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单元整合”[J].知识文库,2020(22):63-64.
[6]魏玉瑜.浅谈对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认识[J].求学,2020(35):61-62.
作者简介:
郭立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欢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