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蚂蚁》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构造,而且要训练他们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我在同一年级不同的三个班级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来谈谈我三次教《蚂蚁》的感悟。
一、纸上谈兵 授之以鱼
三(1)班在上《蚂蚁》这一课时,由于天气下雨,我和学生都无法捉到蚂蚁。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蚂蚁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看着书本和收集到的资料汇报:
生: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生:蚂蚁有三对足。
生:蚂蚁经常单独寻找食物,找到食物后用大颚搬回家,如果食物较大,会有许多蚂蚁合力把食物搬回家。
生:蚂蚁的卵乳白色,透明。
生:蚂蚁头上有两个复眼,触角长而弯曲。
生:蚂蚁是昆虫,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
……
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孩子们积极性不错,他们说了许多有关蚂蚁的知识,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学生学到了许多有关蚂蚁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但我总觉得这是一堂不伦不类的科学课,学生虽然把蚂蚁的身体形态、生活习性等情况讲得头头是道,但仔细一想,这种课堂教学,学生收获的什么?大概只是书面上有关蚂蚁的知识和习性。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是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是典型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在“授鱼”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没有让孩子们经历真正探究的过程,丧失了直接跟蚂蚁接触的机会,不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指导探究 授之以渔
在教平行班三(2)班的时候,我把《蚂蚁》这一课教学时间往后移了几天。
我和孩子们终于捉到很多蚂蚁,上课时,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为了能让蚂蚁停下来,以便看清楚蚂蚁的样子,孩子们想出各种各样观察方法:
生:用毛笔的毛、纸团的缝隙等夹住蚂蚁。
生:放在塑料袋里或放在瓶子里观察。
生:用蜂蜜、米饭等把蚂蚁粘住。
生:用放大镜、小玻璃片等把蚂蚁压在那里。
生:等蚂蚁吃食物的时候,再来观察。
生:在盘子里放一点水,在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让蚂蚁爬在瓶盖上。
……
我让孩子们选择了几种比较合理的方法,接着,他们拿起放大镜,兴趣盎然地观察起蚂蚁,汇报着自己了不起的发现:
生:蚂蚁的腹部很大。
生: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生:蚂蚁的胸部有三对足。
生:蚂蚁头部有一对触角。
生:蚂蚁身体的胸部和腹部之间很细。
……
看着孩子们的脸上荡漾着成功的喜悦,觉得此时孩子们个个都成为科学家。他们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师作用于学生的不再仅是知识,而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这是 “授之以渔”模式。在“授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我为孩子们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发言、积极开动脑筋感到骄傲的同时感觉有点惋惜,孩子们只能“傻傻”地看着几只六神无主的蚂蚁跑来跑去,他们失去亲近蚂蚁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观察蚂蚁时最大的兴奋点不是蚂蚁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也不是蚂蚁有几对足,而是蚂蚁怎样找食物、怎样建房子、怎样分工、为什么不会迷路、为什么要搬家等。对于小学生而言,脱离了动物、生物情境的观察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也会扼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懂得知识的获取不局限于书本,自然界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场所。要让学生接触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出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三、自主探究 学之以渔
在教平行班三(3)班的时候,我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拿着放大镜、面包和糖到学校花坛中去自己观察、发现蚂蚁。
在学校的花坛边,我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的情境:
情境1:有五六个同学早已趴在地上,拿着放大镜在观察着蚂蚁。
情境2:有十多个同学拿来了面包和点心,分发给这些可爱的蚂蚁,让蚂蚁忙碌搬运粮食。
情境3:王刚和其他几个同学正在争论着,因为在观察的时候,不小心让蚂蚁迷路了,争论着怎样才能让蚂蚁找到家。
情境4:淘气的几个男同学,看到几只蚂蚁正在拖着一只死苍蝇的时候,在苍蝇的上面放了一小块石头,引来了一大群蚂蚁。
情境5:科学课代表小夏正在用耳朵贴着地面听蚂蚁讲话,突然大声地叫起来,我听到蚂蚁“说话”了。
情境6:晓钢故意在蚂蚁经过的路上放了一块石头,看蚂蚁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
这才是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探究,孩子们用心在观察,用心在交流,这次经历肯定会终生难忘。教师不直接传授知识,甚至连方法也尽量避免直接传授。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是对学习活动的提示、指点、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学习主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是“学生自己学渔”的模式。在“学渔 ”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由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学习主人”的地位。孩子们这种观察更大地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三次执教《蚂蚁》,只有第三次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理想效果,学生在大自然环境中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参与发现的过程,才会产生这样多姿多彩的效果。 在他们的眼中,大自然是新奇的、丰富多彩的、富有魅力的。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因接受的事物更直观,出于好奇,他们会用心地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切。而且学生在户外观察,处于一种轻松的积极思维状态,能够集中精力敏锐地观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小生命的思想感情。
在“授鱼”式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获得规定数量的“鱼”,其实质是以本为本。而“授渔”和“学渔”的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到了捕鱼方法或自己想出了捕鱼的方法,而不是只盯着学生获得多少鱼。如果教师把眼光放远点,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能力,还愁不能掌握教学内容吗?今天,学生可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的鱼不多,但由于学会了捕鱼,明天就会捉到大量的鱼,最终会超过教师授鱼的数量。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出捕鱼的方法,那就不仅会抓到大量的鱼,还会想出办法抓到兔子、猴子等其他动物。
可以把这三种教学模式打一个比方:如果把茶壶看做知识的源泉,把学生的大脑看做知识的贮存器(或茶杯),传统的“授鱼”模式是教师拿来茶壶往学生的茶杯里倒水;“授渔”模式则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学生打开杯盖,然后教师拿来茶壶很方便地往茶杯中“灌注”;而“学渔”模式则主张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取茶壶倒水。通过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我们不难可以看出从“授鱼”模式到“授渔”模式,再发展到“学渔”模式,学生主动、自主的成分越来越多,被动和他主的成分越来越少。在“学渔”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最佳的发挥,因而相对于“授鱼”和“授渔”这两种模式来说“学渔”模式无疑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浙江省富阳市实验小学 311400)
一、纸上谈兵 授之以鱼
三(1)班在上《蚂蚁》这一课时,由于天气下雨,我和学生都无法捉到蚂蚁。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蚂蚁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看着书本和收集到的资料汇报:
生: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生:蚂蚁有三对足。
生:蚂蚁经常单独寻找食物,找到食物后用大颚搬回家,如果食物较大,会有许多蚂蚁合力把食物搬回家。
生:蚂蚁的卵乳白色,透明。
生:蚂蚁头上有两个复眼,触角长而弯曲。
生:蚂蚁是昆虫,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
……
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孩子们积极性不错,他们说了许多有关蚂蚁的知识,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学生学到了许多有关蚂蚁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但我总觉得这是一堂不伦不类的科学课,学生虽然把蚂蚁的身体形态、生活习性等情况讲得头头是道,但仔细一想,这种课堂教学,学生收获的什么?大概只是书面上有关蚂蚁的知识和习性。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是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是典型的“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在“授鱼”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没有让孩子们经历真正探究的过程,丧失了直接跟蚂蚁接触的机会,不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指导探究 授之以渔
在教平行班三(2)班的时候,我把《蚂蚁》这一课教学时间往后移了几天。
我和孩子们终于捉到很多蚂蚁,上课时,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为了能让蚂蚁停下来,以便看清楚蚂蚁的样子,孩子们想出各种各样观察方法:
生:用毛笔的毛、纸团的缝隙等夹住蚂蚁。
生:放在塑料袋里或放在瓶子里观察。
生:用蜂蜜、米饭等把蚂蚁粘住。
生:用放大镜、小玻璃片等把蚂蚁压在那里。
生:等蚂蚁吃食物的时候,再来观察。
生:在盘子里放一点水,在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让蚂蚁爬在瓶盖上。
……
我让孩子们选择了几种比较合理的方法,接着,他们拿起放大镜,兴趣盎然地观察起蚂蚁,汇报着自己了不起的发现:
生:蚂蚁的腹部很大。
生: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生:蚂蚁的胸部有三对足。
生:蚂蚁头部有一对触角。
生:蚂蚁身体的胸部和腹部之间很细。
……
看着孩子们的脸上荡漾着成功的喜悦,觉得此时孩子们个个都成为科学家。他们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师作用于学生的不再仅是知识,而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这是 “授之以渔”模式。在“授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我为孩子们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发言、积极开动脑筋感到骄傲的同时感觉有点惋惜,孩子们只能“傻傻”地看着几只六神无主的蚂蚁跑来跑去,他们失去亲近蚂蚁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观察蚂蚁时最大的兴奋点不是蚂蚁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也不是蚂蚁有几对足,而是蚂蚁怎样找食物、怎样建房子、怎样分工、为什么不会迷路、为什么要搬家等。对于小学生而言,脱离了动物、生物情境的观察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也会扼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创设条件,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懂得知识的获取不局限于书本,自然界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场所。要让学生接触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出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三、自主探究 学之以渔
在教平行班三(3)班的时候,我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拿着放大镜、面包和糖到学校花坛中去自己观察、发现蚂蚁。
在学校的花坛边,我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的情境:
情境1:有五六个同学早已趴在地上,拿着放大镜在观察着蚂蚁。
情境2:有十多个同学拿来了面包和点心,分发给这些可爱的蚂蚁,让蚂蚁忙碌搬运粮食。
情境3:王刚和其他几个同学正在争论着,因为在观察的时候,不小心让蚂蚁迷路了,争论着怎样才能让蚂蚁找到家。
情境4:淘气的几个男同学,看到几只蚂蚁正在拖着一只死苍蝇的时候,在苍蝇的上面放了一小块石头,引来了一大群蚂蚁。
情境5:科学课代表小夏正在用耳朵贴着地面听蚂蚁讲话,突然大声地叫起来,我听到蚂蚁“说话”了。
情境6:晓钢故意在蚂蚁经过的路上放了一块石头,看蚂蚁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
……
这才是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探究,孩子们用心在观察,用心在交流,这次经历肯定会终生难忘。教师不直接传授知识,甚至连方法也尽量避免直接传授。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是对学习活动的提示、指点、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学习主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是“学生自己学渔”的模式。在“学渔 ”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由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学习主人”的地位。孩子们这种观察更大地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发展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三次执教《蚂蚁》,只有第三次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理想效果,学生在大自然环境中主动地探究,让学生参与发现的过程,才会产生这样多姿多彩的效果。 在他们的眼中,大自然是新奇的、丰富多彩的、富有魅力的。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因接受的事物更直观,出于好奇,他们会用心地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切。而且学生在户外观察,处于一种轻松的积极思维状态,能够集中精力敏锐地观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小生命的思想感情。
在“授鱼”式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获得规定数量的“鱼”,其实质是以本为本。而“授渔”和“学渔”的教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到了捕鱼方法或自己想出了捕鱼的方法,而不是只盯着学生获得多少鱼。如果教师把眼光放远点,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能力,还愁不能掌握教学内容吗?今天,学生可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的鱼不多,但由于学会了捕鱼,明天就会捉到大量的鱼,最终会超过教师授鱼的数量。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出捕鱼的方法,那就不仅会抓到大量的鱼,还会想出办法抓到兔子、猴子等其他动物。
可以把这三种教学模式打一个比方:如果把茶壶看做知识的源泉,把学生的大脑看做知识的贮存器(或茶杯),传统的“授鱼”模式是教师拿来茶壶往学生的茶杯里倒水;“授渔”模式则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学生打开杯盖,然后教师拿来茶壶很方便地往茶杯中“灌注”;而“学渔”模式则主张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取茶壶倒水。通过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我们不难可以看出从“授鱼”模式到“授渔”模式,再发展到“学渔”模式,学生主动、自主的成分越来越多,被动和他主的成分越来越少。在“学渔”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最佳的发挥,因而相对于“授鱼”和“授渔”这两种模式来说“学渔”模式无疑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浙江省富阳市实验小学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