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感悟与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005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朗读的日的性不够;朗读的面窄等。教师在朗读训练的原则之下,可以通过激发朗读兴趣;明确朗读要求;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宽容的评价等方式充分优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及优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规范的语文材料。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白见。”的道理。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完了。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是看学生是否会朗读课文。广大教师都重视朗读训练,但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却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深入思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很多教师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终因自身素质有限,朗读教学无法得心应手。如:相当部分教师自己说普通话都很困难,尤其是我们贵州方言区,平翘舌不分、前后鼻不分、边鼻音不分,发音部位不准确,上课时自然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有甚者就上方言课;有的教师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带着学生唱读;还有的教师不深钻教材,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没有认真把握,误导学生朗读。
  
  2、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较少,大部分教师是让学生集体读。对于朗读水平基础差的农村孩子来说,集体朗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比如在齐读过程中。有的孩子不专心,不用心读;有的是应付老师“滥竽充数”地读;有的根本不会读;有的甚至不读;而且,齐读就是唱读的温床。这种单一而毫无目的的诵读,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更别说朗读的效果了。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
  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往往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4、朗读的面窄
  老师往往都只盯住几个朗读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课堂比比皆是,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呢?
  
  二、朗读训练的原则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营养和表现创造力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它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课文,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平推、摆开,朗读是融会贯通、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
  
  1、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环境,创设一种有感染力的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巧妙的导人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深爱语文。
  
  2、明确朗读要求
  第一,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备好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指导朗读,提高朗读效率。
  第二,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演绎“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
  第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掌握停顿、确定重音、把握速度、把握语调等。
  
  3、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秋天的怀念》《永生的眼睛》这类情感丰富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让学生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宽容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要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一句“他读得好吗?”来评价。教师更不能吝啬赞美和表扬,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虽然“棒极了”“你真行”“了不起”一类的模糊评价饱含激励期望,但是无法让学生明白教师表扬的具体含义,无法达到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此的主导作用就被虚化了。如果教师的评价能变成“你的心作者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你读出课文中那(小心翼翼、愉快、永不放弃……)感情,读出了韵味。”等具体的评价,对全体学生都有更大的启发。评价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表示一下安慰;面含微笑,在无声中眼神暗示等,对朗读能力差的孩子无疑是莫大的关怀。教师竖起的大拇指,几声的掌声,几声真诚的喝彩,对朗读能力强的孩子无疑是最大的鼓励。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教师只有通过平时在朗读教学中扎实指导,坚持不懈,才能让朗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春风化雨”,让学生具备终生的读书能力。
其他文献
我曾经浏览过一篇名为《煮书》的文章,文中作者的话让我豁然开朗。他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就不能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啊。”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把课文煮熟、煮透、煮香的过程。从中让学生去品尝醇香的语文味,享受学习语文的情趣,提升语文的素养!    一、现状点击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还缺什么?缺语文味!原因如下:  其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文字训练提及甚少,
【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交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主体作用;师生平等;张扬个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的责任感和难度性也随着加大。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关于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理念 教学目标 氛围 情境教学 评价 即兴创作    这些年来,我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使我深刻体验到新课程理念对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的变化,认识到《音乐课程标准》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考试焦虑问题,从考试焦虑的表现、影响、及形成原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减轻考试焦虑的对策,以培养中学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考试焦虑  对策    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一些平时学习不错,作业也能应付自如的学生,一遇上考试,就头昏脑胀,难以发挥实力。当下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形成的考试焦虑是目前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人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
数学是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这些方面往往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教好小学数学,使学生全面发展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适当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心里特点和认识事物特点,实物教学工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
【摘要】在笔者从事小学外语教学工作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笔者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 差生 转化    根据《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英语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掌握的知识难度和数量正在下降,但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每年都有大批的初中毕业学生满怀兴奋和新鲜感进入高中学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走到了一起,太多的不适应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困难。而英语学科在学生的众多不适应中尤为突出,造成了高一学生的英语大幅度下降或两极分化。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存在什么样的鸿沟?两者怎样才能更好地
【摘要】关注生活,减少束缚,让学生“乐作”,无疑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主动去经历、感悟生活才能真正奏响学生“乐作”的乐章。本文主要从生活中寻“乐”;游戏中激“乐”;运用中生“乐”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体会。  【关键词】生活;乐作;游戏;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两个重要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文教学之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在写法上也没有定式,关键是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一、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言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