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朗读的日的性不够;朗读的面窄等。教师在朗读训练的原则之下,可以通过激发朗读兴趣;明确朗读要求;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宽容的评价等方式充分优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及优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规范的语文材料。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白见。”的道理。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完了。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是看学生是否会朗读课文。广大教师都重视朗读训练,但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却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深入思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很多教师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终因自身素质有限,朗读教学无法得心应手。如:相当部分教师自己说普通话都很困难,尤其是我们贵州方言区,平翘舌不分、前后鼻不分、边鼻音不分,发音部位不准确,上课时自然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有甚者就上方言课;有的教师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带着学生唱读;还有的教师不深钻教材,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没有认真把握,误导学生朗读。
2、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较少,大部分教师是让学生集体读。对于朗读水平基础差的农村孩子来说,集体朗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比如在齐读过程中。有的孩子不专心,不用心读;有的是应付老师“滥竽充数”地读;有的根本不会读;有的甚至不读;而且,齐读就是唱读的温床。这种单一而毫无目的的诵读,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更别说朗读的效果了。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
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往往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4、朗读的面窄
老师往往都只盯住几个朗读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课堂比比皆是,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呢?
二、朗读训练的原则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营养和表现创造力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它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课文,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平推、摆开,朗读是融会贯通、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
1、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环境,创设一种有感染力的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巧妙的导人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深爱语文。
2、明确朗读要求
第一,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备好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指导朗读,提高朗读效率。
第二,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演绎“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
第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掌握停顿、确定重音、把握速度、把握语调等。
3、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秋天的怀念》《永生的眼睛》这类情感丰富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让学生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宽容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要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一句“他读得好吗?”来评价。教师更不能吝啬赞美和表扬,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虽然“棒极了”“你真行”“了不起”一类的模糊评价饱含激励期望,但是无法让学生明白教师表扬的具体含义,无法达到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此的主导作用就被虚化了。如果教师的评价能变成“你的心作者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你读出课文中那(小心翼翼、愉快、永不放弃……)感情,读出了韵味。”等具体的评价,对全体学生都有更大的启发。评价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表示一下安慰;面含微笑,在无声中眼神暗示等,对朗读能力差的孩子无疑是莫大的关怀。教师竖起的大拇指,几声的掌声,几声真诚的喝彩,对朗读能力强的孩子无疑是最大的鼓励。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教师只有通过平时在朗读教学中扎实指导,坚持不懈,才能让朗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春风化雨”,让学生具备终生的读书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及优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规范的语文材料。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白见。”的道理。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完了。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是看学生是否会朗读课文。广大教师都重视朗读训练,但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却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深入思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很多教师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终因自身素质有限,朗读教学无法得心应手。如:相当部分教师自己说普通话都很困难,尤其是我们贵州方言区,平翘舌不分、前后鼻不分、边鼻音不分,发音部位不准确,上课时自然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有甚者就上方言课;有的教师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带着学生唱读;还有的教师不深钻教材,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没有认真把握,误导学生朗读。
2、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较少,大部分教师是让学生集体读。对于朗读水平基础差的农村孩子来说,集体朗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比如在齐读过程中。有的孩子不专心,不用心读;有的是应付老师“滥竽充数”地读;有的根本不会读;有的甚至不读;而且,齐读就是唱读的温床。这种单一而毫无目的的诵读,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更别说朗读的效果了。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
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往往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4、朗读的面窄
老师往往都只盯住几个朗读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课堂比比皆是,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呢?
二、朗读训练的原则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营养和表现创造力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它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课文,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平推、摆开,朗读是融会贯通、显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
1、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环境,创设一种有感染力的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巧妙的导人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深爱语文。
2、明确朗读要求
第一,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备好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指导朗读,提高朗读效率。
第二,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演绎“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
第三,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掌握停顿、确定重音、把握速度、把握语调等。
3、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秋天的怀念》《永生的眼睛》这类情感丰富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教师的范读来让学生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宽容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要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一句“他读得好吗?”来评价。教师更不能吝啬赞美和表扬,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虽然“棒极了”“你真行”“了不起”一类的模糊评价饱含激励期望,但是无法让学生明白教师表扬的具体含义,无法达到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此的主导作用就被虚化了。如果教师的评价能变成“你的心作者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你读出课文中那(小心翼翼、愉快、永不放弃……)感情,读出了韵味。”等具体的评价,对全体学生都有更大的启发。评价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抚摸一下孩子的头,表示一下安慰;面含微笑,在无声中眼神暗示等,对朗读能力差的孩子无疑是莫大的关怀。教师竖起的大拇指,几声的掌声,几声真诚的喝彩,对朗读能力强的孩子无疑是最大的鼓励。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教师只有通过平时在朗读教学中扎实指导,坚持不懈,才能让朗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能“春风化雨”,让学生具备终生的读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