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把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知识在教材中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所以,只有感悟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并以此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为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就是用身体上的左右好朋友来做游戏。
游戏一: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双手,放下来。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拍拍双手,放下来。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游戏二:①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站;②同桌的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伸出你的右手握握手,伸出你的左手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
案例(2):教学“我又长高了”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①小组活动:1米在你的哪儿呢?请组长领好米尺和标记。
②和我一起做:1米有多长呢?请一个小朋友用双臂和黑板上的线段比一比。
用双手拿着米尺,捏住尺的两端,用手比画一米有这样长,反复两次。
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米有多高、1米有多长。
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学生汇报,指名学生量一量)
通过以上活动把教材的主题图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1米的认识相当深刻。
2.把握好学生学习体验的兴奋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3):在教学“立体图形”时,请每个学习小组将收集的牙膏盒、可乐罐、魔方、乒乓球等许多实物,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围圈而坐。学生是好动的,如果按部就班,让他们实践操作,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肯定是很被动的,因为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把这些实物搭起来,搭的稳,搭得漂亮。根据学生的这个兴奋点,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搭物体,看谁搭的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小组比较,并提问: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底层?把可乐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样摆放?他们滚动的方向是否一样?牙膏盒为什么可以斜着放?四种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需要教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顺着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
如在学习“认地图上的方向”时,考虑到地图上的方向和生活中是有出入的,它是上北下南,而朝北时正好是一致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是朝北上课的,让看地图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顺着学生的生活经验,顺着他们的思维特点,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学得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二、有层次的设计数学活动,经历体验的过程
就是要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反复操作的活动,让他们在“有层次”的重复中获得深刻的数学体验。如韩霞老师执教“角的认识”一课中,主要活动是找角(从身边熟悉的数学书中,从三角尺上找角)──折角(想办法在一张不规则的纸上折出角)──画角(想办法让角跑下来,画在纸上)──摸角(这次的摸角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只摸一个点了,有学生精彩地说道:他摸角的感觉是一会儿平平的,一会儿尖尖的,一会儿又平平的)──做角(用两条纸片和图钉做一个角)──玩角(比角的大小)。
案例(4):“有关10的加减”
教材提示:分苹果,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从教材的提示中可知,是要学生达到有序的进行分成训练的,但是作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把10分成几和几。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无序分,造成障碍,即分过了又忘记了→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分,即帮助学生把分好的有序整理→学生再次分,大多学生会有序地分→同桌合作,一个分,一个写出加法算式,反馈(发现学生基本上是很有顺序地写出加法算式的)→边玩,边整理减法算式(学生学得活而不乱)。
三、设计开放性的数学活动
在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成功地发现数学或创造数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有趣的24点”活动课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各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算法最多。结果这些刚接触“四则混合运算”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算法和思路远远多于比他们高一级的三年级学生。如2÷2=1,4-1=3,3×8=24;8÷2=4,4 2=6,6×4=24;2×8=16,2×4=8,16 8=24等。
总之,新教材采用建构主义知识观所倡导的主动建构求知模式,致力于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支撑学生积极情感状态下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能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为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就是用身体上的左右好朋友来做游戏。
游戏一: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双手,放下来。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拍拍双手,放下来。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游戏二:①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站;②同桌的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伸出你的右手握握手,伸出你的左手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
案例(2):教学“我又长高了”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①小组活动:1米在你的哪儿呢?请组长领好米尺和标记。
②和我一起做:1米有多长呢?请一个小朋友用双臂和黑板上的线段比一比。
用双手拿着米尺,捏住尺的两端,用手比画一米有这样长,反复两次。
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米有多高、1米有多长。
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学生汇报,指名学生量一量)
通过以上活动把教材的主题图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1米的认识相当深刻。
2.把握好学生学习体验的兴奋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3):在教学“立体图形”时,请每个学习小组将收集的牙膏盒、可乐罐、魔方、乒乓球等许多实物,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围圈而坐。学生是好动的,如果按部就班,让他们实践操作,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肯定是很被动的,因为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把这些实物搭起来,搭的稳,搭得漂亮。根据学生的这个兴奋点,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搭物体,看谁搭的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小组比较,并提问: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底层?把可乐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样摆放?他们滚动的方向是否一样?牙膏盒为什么可以斜着放?四种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需要教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顺着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
如在学习“认地图上的方向”时,考虑到地图上的方向和生活中是有出入的,它是上北下南,而朝北时正好是一致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是朝北上课的,让看地图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顺着学生的生活经验,顺着他们的思维特点,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学得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二、有层次的设计数学活动,经历体验的过程
就是要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反复操作的活动,让他们在“有层次”的重复中获得深刻的数学体验。如韩霞老师执教“角的认识”一课中,主要活动是找角(从身边熟悉的数学书中,从三角尺上找角)──折角(想办法在一张不规则的纸上折出角)──画角(想办法让角跑下来,画在纸上)──摸角(这次的摸角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只摸一个点了,有学生精彩地说道:他摸角的感觉是一会儿平平的,一会儿尖尖的,一会儿又平平的)──做角(用两条纸片和图钉做一个角)──玩角(比角的大小)。
案例(4):“有关10的加减”
教材提示:分苹果,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从教材的提示中可知,是要学生达到有序的进行分成训练的,但是作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把10分成几和几。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无序分,造成障碍,即分过了又忘记了→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分,即帮助学生把分好的有序整理→学生再次分,大多学生会有序地分→同桌合作,一个分,一个写出加法算式,反馈(发现学生基本上是很有顺序地写出加法算式的)→边玩,边整理减法算式(学生学得活而不乱)。
三、设计开放性的数学活动
在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成功地发现数学或创造数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有趣的24点”活动课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各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算法最多。结果这些刚接触“四则混合运算”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算法和思路远远多于比他们高一级的三年级学生。如2÷2=1,4-1=3,3×8=24;8÷2=4,4 2=6,6×4=24;2×8=16,2×4=8,16 8=24等。
总之,新教材采用建构主义知识观所倡导的主动建构求知模式,致力于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支撑学生积极情感状态下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能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