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从设计数学活动开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把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知识在教材中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所以,只有感悟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并以此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为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就是用身体上的左右好朋友来做游戏。
  游戏一: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双手,放下来。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拍拍双手,放下来。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
  游戏二:①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站;②同桌的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伸出你的右手握握手,伸出你的左手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
  案例(2):教学“我又长高了”中,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①小组活动:1米在你的哪儿呢?请组长领好米尺和标记。
  ②和我一起做:1米有多长呢?请一个小朋友用双臂和黑板上的线段比一比。
  用双手拿着米尺,捏住尺的两端,用手比画一米有这样长,反复两次。
  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米有多高、1米有多长。
  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学生汇报,指名学生量一量)
  通过以上活动把教材的主题图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1米的认识相当深刻。
  2.把握好学生学习体验的兴奋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3):在教学“立体图形”时,请每个学习小组将收集的牙膏盒、可乐罐、魔方、乒乓球等许多实物,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围圈而坐。学生是好动的,如果按部就班,让他们实践操作,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肯定是很被动的,因为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把这些实物搭起来,搭的稳,搭得漂亮。根据学生的这个兴奋点,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搭物体,看谁搭的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小组比较,并提问: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底层?把可乐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样摆放?他们滚动的方向是否一样?牙膏盒为什么可以斜着放?四种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需要教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顺着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
  如在学习“认地图上的方向”时,考虑到地图上的方向和生活中是有出入的,它是上北下南,而朝北时正好是一致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是朝北上课的,让看地图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顺着学生的生活经验,顺着他们的思维特点,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学得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二、有层次的设计数学活动,经历体验的过程
  
  就是要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反复操作的活动,让他们在“有层次”的重复中获得深刻的数学体验。如韩霞老师执教“角的认识”一课中,主要活动是找角(从身边熟悉的数学书中,从三角尺上找角)──折角(想办法在一张不规则的纸上折出角)──画角(想办法让角跑下来,画在纸上)──摸角(这次的摸角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只摸一个点了,有学生精彩地说道:他摸角的感觉是一会儿平平的,一会儿尖尖的,一会儿又平平的)──做角(用两条纸片和图钉做一个角)──玩角(比角的大小)。
  案例(4):“有关10的加减”
  教材提示:分苹果,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从教材的提示中可知,是要学生达到有序的进行分成训练的,但是作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把10分成几和几。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无序分,造成障碍,即分过了又忘记了→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分,即帮助学生把分好的有序整理→学生再次分,大多学生会有序地分→同桌合作,一个分,一个写出加法算式,反馈(发现学生基本上是很有顺序地写出加法算式的)→边玩,边整理减法算式(学生学得活而不乱)。
  
  三、设计开放性的数学活动
  
  在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成功地发现数学或创造数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有趣的24点”活动课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各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算法最多。结果这些刚接触“四则混合运算”的二年级学生,他们的算法和思路远远多于比他们高一级的三年级学生。如2÷2=1,4-1=3,3×8=24;8÷2=4,4 2=6,6×4=24;2×8=16,2×4=8,16 8=24等。
  总之,新教材采用建构主义知识观所倡导的主动建构求知模式,致力于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支撑学生积极情感状态下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能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其他文献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社会、教育的迫切要求。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量,是减负工作中首当其冲的。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因此,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效,应是我们教学一线人员遵循的减负原则。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有限的习题资源,提高数学习题利用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从常规到特殊 加强数量关系的理解    数量关系是数学习题中的“树干”,抓住数量关系
8月10日至16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远程医疗调研实践队一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座谈、参观医院醫疗信息化建设情况、观看医生操作系统等方式,了解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远程医疗系统发展现状。实践队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前的合影  实践队由基础医学院、文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的8名本科生组成,健康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王全担任指导老师,基础医学
【背景】“细”——微小之处,“节”——关键之处。最无意的行为往往能反映出最内心的情感,不需要思考的行为往往反映出最真实的思想。当这些行为转化为课堂中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小镜头时,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意外。  【过程】今天的课堂作业挺简单的,几乎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都讲解了。如:节假日的具体日期,一年日子的计算,大月、小月、平年及闰年的判断等。所以当学生翻开作业本时,我就要求他们能独立并且在当堂内完成。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操作与实践,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仅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的辅助教学,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借助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学具的操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
[背景]  《扬子晚报》在2007年6月26日中刊登了“07高考·状元心得”——《“我就是这样拿到高分的”》一文。其中,南京市07年高考化学单科满分的朱启新同学介绍了他的学习经验——用“猜想”引导学习。他说:“……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就是做一道题时要尽量思考出题者想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如果做出来,还要根据答案来推测还会有哪些方法来考查这个知识点…”如果说“思考出题者的出题意图”是“猜想”的话,那么
按照新课标,“平均数”不再列入应用题教学的范畴,而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教学。过去“平均数”教学,侧重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算法的多样、灵活和优化,而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特点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深刻。因此,新课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从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充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从“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入手,让学生会收集、整
猜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实例验证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请看“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  师:求出下列各题的商,并把商相等的除法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6= 4÷2= 36÷12= 9÷3= 6÷3=  生1: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们经常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这点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不足、方法欠当,经常遭遇因生活实际带来的“尴尬”,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疑云重重”,学生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似懂非懂”。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与
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头脑中逐渐得到认同,并能自觉地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出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可当我们冷静地去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时,是否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 “华丽外衣”的掩盖下,潜藏着一种弄虚作假、刻意包装的痕迹呢?  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用硬纸板剪成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