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二年级现象”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其实在体育教学中“初二年级现象”更加明显和严重。那么究竟什么是“初二年级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初二年级现象”的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提出:所谓“初二年级现象”是指在初二这个年级段普遍存在的难以管理、难以教育的现象。“初二年级现象”的出现,严重危害初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它是少年走向人生的岔道口,如果缺乏认识、缺乏管理、缺乏引导,少年有可能走向歧途。
二、体育教学中的“初二年级现象”
1. 课堂纪律明显下降。小学、初一年级时,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或请学生做示范时,学生都会跃跃欲试。而到了初二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与教师的正常交流减少,但会在教师讲解、示范或分组练习时,偷偷讲话、打闹,并且对于教师的批评教育无动于衷,有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与教师产生冲突。
2. 课堂效果明显下滑。小学、初一年级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比赛,或者是语言激励来提高学生学练的积极性。而初二年级时,学生则会对游戏、教学比赛具有选择性,感兴趣的就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消极练习,有的甚至躲在一边。对于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3. 学习态度明显消极。初二年级学习任务与小学、初一比较相对繁重,体育活动相对减少,学生错误地认为体育锻炼活动不重要,惰性进一步增强。
三、原因分析
1. 心理因素
初二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的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他们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的神秘感逐渐消除,盲目的与不自觉成分大大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与要求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并有了很大的选择性。
2. 教材因素
现在初二学的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在初一甚至小学就曾学过,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笔者曾将小学、初中的各个学期的体育教材进行了对比,并对部分小学和初中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即虽然各个年级的体育教材安排得不一样,但由于体育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每学期都有新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无外乎田径、体操、球类,而且水平相似,如不论哪个年级教师在教授快速跑教材时,都是起跑、加速跑、终点冲刺等教学内容;教授篮球时,都是原地、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等教学内容。小学、初一学生可能因为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体育教师的传授内容只能依葫芦画瓢,但初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判断能力了,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喜欢的内容他们就认真学,反之,则消极应付。
3. 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从小学到初中,都用一种模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传授,只采用讲解、示范、纠错等教学方法。如每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快速跑时,都是从原地摆臂开始;在篮球教学内容时,都是从基本的球性练习开始。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纠错,而且大多采用成人化的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动作技术规范进行练习,如摆臂时前摆、后摆的高度,高抬腿练习时腿抬的高度等等。学生早已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视觉疲劳”,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4. 教学因素
体育教师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方面来完善和加强教学,而不是通过过分强调体育的重要性和体育中考来卡学生。现在很多学校的初中体育课,以体育中考为指挥棒,体育课都上成了训练课,教学内容都为身体素质、体能和体质测试等,学生一点自由选择和活动的空间都没有。这样就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体育的美好憧憬。
三、应对策略
1. 积极引导
我们应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起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在体育动机指导中强调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锻炼的价值在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理解了体育的作用才会对体育产生深厚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改进教法
在初二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多层次评价,同时适当调整体育课时间等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当然,我们的体育教学也不应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的兴趣走,而应把学生的体育兴趣从体育教师所教的运动项目中引导出来,让学生对所教的体育项目感兴趣。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初二学生对项目感兴趣的最佳途径是从体育心理兴趣出发逐步过渡到体育生理兴趣。
3. 建立制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制定必要的规定比单纯的口头劝说,对转变人们的态度更有利。因此,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项目及初二学生对体育的要求,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训练达标。这些规章制度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逐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
4. 做好咨询
教师在宣传体育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时候,态度要诚恳、友好,要根据初二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造成“初二年级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所以教师做工作必须要有耐心。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要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5. 家长配合
要消除“初二年级现象”,还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加强与家长的及时沟通,相互补位,使家庭和学校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使他们能够顺利渡过初二年级,为以后的体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敔山湾校区)
一、“初二年级现象”的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提出:所谓“初二年级现象”是指在初二这个年级段普遍存在的难以管理、难以教育的现象。“初二年级现象”的出现,严重危害初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它是少年走向人生的岔道口,如果缺乏认识、缺乏管理、缺乏引导,少年有可能走向歧途。
二、体育教学中的“初二年级现象”
1. 课堂纪律明显下降。小学、初一年级时,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或请学生做示范时,学生都会跃跃欲试。而到了初二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与教师的正常交流减少,但会在教师讲解、示范或分组练习时,偷偷讲话、打闹,并且对于教师的批评教育无动于衷,有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与教师产生冲突。
2. 课堂效果明显下滑。小学、初一年级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比赛,或者是语言激励来提高学生学练的积极性。而初二年级时,学生则会对游戏、教学比赛具有选择性,感兴趣的就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消极练习,有的甚至躲在一边。对于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3. 学习态度明显消极。初二年级学习任务与小学、初一比较相对繁重,体育活动相对减少,学生错误地认为体育锻炼活动不重要,惰性进一步增强。
三、原因分析
1. 心理因素
初二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关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的矛盾与冲突又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开始希望独立尝试一切。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他们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的神秘感逐渐消除,盲目的与不自觉成分大大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与要求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并有了很大的选择性。
2. 教材因素
现在初二学的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在初一甚至小学就曾学过,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新鲜感。笔者曾将小学、初中的各个学期的体育教材进行了对比,并对部分小学和初中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即虽然各个年级的体育教材安排得不一样,但由于体育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每学期都有新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无外乎田径、体操、球类,而且水平相似,如不论哪个年级教师在教授快速跑教材时,都是起跑、加速跑、终点冲刺等教学内容;教授篮球时,都是原地、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投篮等教学内容。小学、初一学生可能因为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体育教师的传授内容只能依葫芦画瓢,但初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判断能力了,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喜欢的内容他们就认真学,反之,则消极应付。
3. 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从小学到初中,都用一种模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传授,只采用讲解、示范、纠错等教学方法。如每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快速跑时,都是从原地摆臂开始;在篮球教学内容时,都是从基本的球性练习开始。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纠错,而且大多采用成人化的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动作技术规范进行练习,如摆臂时前摆、后摆的高度,高抬腿练习时腿抬的高度等等。学生早已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视觉疲劳”,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4. 教学因素
体育教师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方面来完善和加强教学,而不是通过过分强调体育的重要性和体育中考来卡学生。现在很多学校的初中体育课,以体育中考为指挥棒,体育课都上成了训练课,教学内容都为身体素质、体能和体质测试等,学生一点自由选择和活动的空间都没有。这样就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对体育的美好憧憬。
三、应对策略
1. 积极引导
我们应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起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在体育动机指导中强调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锻炼的价值在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理解了体育的作用才会对体育产生深厚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改进教法
在初二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多层次评价,同时适当调整体育课时间等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练兴趣。当然,我们的体育教学也不应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的兴趣走,而应把学生的体育兴趣从体育教师所教的运动项目中引导出来,让学生对所教的体育项目感兴趣。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初二学生对项目感兴趣的最佳途径是从体育心理兴趣出发逐步过渡到体育生理兴趣。
3. 建立制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制定必要的规定比单纯的口头劝说,对转变人们的态度更有利。因此,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项目及初二学生对体育的要求,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训练达标。这些规章制度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逐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
4. 做好咨询
教师在宣传体育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时候,态度要诚恳、友好,要根据初二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造成“初二年级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所以教师做工作必须要有耐心。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要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5. 家长配合
要消除“初二年级现象”,还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加强与家长的及时沟通,相互补位,使家庭和学校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使他们能够顺利渡过初二年级,为以后的体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敔山湾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