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阅读的实施策略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301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从而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探究性阅读的关键点
  探究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认知愿望,即弄清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多层面的活动”。由此可以说,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接受为主动交流的语文阅读。它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探究的起点是问题
  学贵有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在阅读中要理解文本,更要超越文本,那就必须沿着问题的线索不断探究,引领学生质疑求问,抓住关键问题深入下去,引发学生多重思考,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2.探究的核心是发现
  探究是一个认知、理解、内化的过程,可粗略分为感知——交流——整合三个阶段,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发现。在文本阅读感知阶段,通过文字的描述进而促发学生“生疑”,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交流阶段,引导学生透过多层次、多角度探究体验,从而发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求知过程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获得求知的方法。在整合阶段,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即探究的收获与成果,这也是探究的核心所在。
  3.探究的动力是兴趣
  探究未知世界是人的本能,是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但对于我们施教的对象——小学生而言,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郭沫若说:“兴趣创造勤奋,勤奋创造天才”;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强的动力”。赏识学生的探究能力,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这些都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推动探究活动持久进行下去。
  4.探究的方法是合作
  探究需要合作。肖伯纳说:“合作交流是一种思想碰撞”。每个学生都有一些奇思妙想,在多重思维空间中交汇碰撞时,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在阅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在领悟中发现。
  5.探究的目标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探究心向与语文素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有的成效。对于小学生而言,发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培养探究心向的学科性抓手,养成孩子探究性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具有品质和探究能力的人,这才是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二、探究性阅读的实施策略
  探究性阅读的实施,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思想火花。
  1.设置问题,引发探究。
  以问题引发探究,往往可以达到最佳效果。问题从何而来?其实,发掘问题的途径很多: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必然会有疑惑,有所感悟,问题可以从他们的质疑中提炼;文章的题目如同人的眼睛,也可以从中引申出问题,从而引导洞察文章深意;插图是教材的三大系统之一,从中推出探究课题,也别有意趣;文后的思考题是编者为学生特意精心安排的探究课题。诸如此类,重点在于设计,巧妙在于引导。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中,我抓住文题中“棒打”一词,问:“林冲为何要棒打?怎么打?结果怎么样?”引发学生探究。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小组展开讨论,之后代表发言:有的说,洪教头被打得很惨;有的说他太狂傲了,目中无人,被打是罪有应得;有的说林冲那么敬他,处处让着他,他却不知好歹,林冲是在教他做人;有的说,他失败了连招呼都没有打就跑了,肯定是怀恨在心……透过文字的描述,学生在探究中,人物形象渐次丰满,文本内涵得以拓展,从而更清楚地认识了洪教头和林冲。在《渔歌子》学习中,透过词句,理解诗人的理想追求是教学的难点。我抓住课中插画,引导探究:“画上有哪些景物?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出“美”,我便继续引导探究,“哪里体现出美?”学生在观察体悟中逐渐发现了色彩美、和谐美、静谧美、劳动美……哦,田园生活是如此美好,谁不向往?从而理解了词人的“追求”。
  2.进入角色,情境探究。
  模拟情境,进入角色,是最直接的人物形象感知和内心体验的探究。在学习《嫦娥奔月》时,我让“嫦娥”、“吴纲”、“逢蒙”、“众弟子”一起走上讲台,尝试着再现课本中的一幕幕情景,然后引导评判“剧中人物”:人物演得好不好?你会怎么演?你认识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演员演得真切,观众看得直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都成了他们分析、评判人物的依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从而对人物的理解必然具体真实而全面。《半截蜡烛》中,我又以教室为伯诺德夫人的家,小演员们再次登上舞台,德军的残忍和虚伪,伯诺德夫人的沉着镇定,两个孩子的机智勇敢,都有趣的再现在他们面前,台上台下的同学们都真切地体验感受到了。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再模拟环境,创造情境,身临其境演绎角色,对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次更深入的探究,学生的收获必然是多方面的,而有些收获肯定是超越文本本身的。
  3.动手实践,形象探究。
  动手做过的事,理解更深,记得更牢。探究性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动手实践,勇于探求,求得真知。月亮是我国文化中的一个象征物,在古代诗句和现代文章中关于它的描绘佳句屡见不鲜。在阅读“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句子时,我借机让孩子们动手探究“月亮的形状及其变化的用词表达”:用纸做一个大圆——地球;再做一个小圆——月亮,观察两圆接近、盖过,又缓慢出现时的状态,“一轮”、“一弯”、“一钩”、“一抹”、“娥眉”、“上弦”、“下弦”等月亮的状态,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有了永生难忘的体会。学习《詹天佑》时,关于“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不少学生不理解,我便让他们在小组中动手用尺子、橡皮、小刀、书包等模拟摆放,讨论、探究其合理性、优越性、巧妙性,然后再由各组推荐代表上台画示意图讲解。学生通过探究,既领悟了设计的合理性、巧妙性,又体验了探究成功的愉悦,从而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和信心。
  4.搜集资料,拓展探究。
  探究的对象并非仅限于阅读的载体文本、作品中的人物,也非仅限于文本所阐释的事里,有时我们可以确立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主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探究。在读完《长江之歌》后,我让学生用自己所能搜集到的诗句表达“我眼中的长江”。一星期后,每个组员都摘录了好几页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成百诗句,深情朗诵了一节课。长江绵延漫长,奔流不息,江水清澈见底,江中物产丰富,江上风光独特,江边风景如画……关于长江的一页页活动的画面便生动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搜集资料探究的基础上,再经老师的点拨,学生自然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了长江,对母亲河越发产生挚爱之情,生出无限情愫。
  探究性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流通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规范与促进职能。目前单纯依赖市场机制难以解决流通业的发展问题,还需要在市场机制基础上优化国家的流通产业促进政策扶持。本文分析我国流通产业促进法律政策的现状及问题,从产业组织促进、产业技术促进、财税支持政策、金融促进政策、绿色促进措施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流通产业促进法律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流通产业 促进发展 法律制度 对策
我校课改进入实质性阶段已经接近两年,打开记忆的菜单,在诸多教学工作列表中,课改工作成为“重头戏”。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课改工作犹如一股强劲的风吹遍凌源大大小小的学校,吹进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中心小学。透视我校过去的工作,大家谈论最热的是课改,探索最深的是课改,实践最多的是课改,反思最透的是课改,收获最大的依然是课改。是课改给我们带来灵感,在教学管理上打出新的举措。课改路上探索,管理之中求新,我们一路
期刊
一.自我死亡学rn杰里米·边沁(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的遗愿是希望死后他的遗体公开解剖,然后被保存起来以供展览.rn
甲午春节过罢,“家风”这个淡出人们视野多年的词语,一时又成了公共关注的话题。在重提“家风”之时,我不禁想起一则“叔向贺贫”的典故。“叔向贺贫”来自于《国语》,讲的是
铁路信号具体指的就是对来往火车发送指挥命令,而这同样也是铁路系统运营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重点.目前阶段,在铁路信号问题的负面影响下,也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尤其是遭
新课改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因而创新的语文教学呼唤的是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创新。结合平日的语文教学研究,我认为: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争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益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开发课程资源  1.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立足当前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大趋势,在全社会尽快建立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文明的“两型”生活方式。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在塑造“两型”生活方式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其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兄弟省市学习
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8岁。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科学界“三钱”。1992年6月28日,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