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小学生阅读能力低-F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yang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它们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前后关联,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能力纵向系列。其中认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能力。具体说来,是指认读字形、认读字音、了解字义,初步获得文章浅层意义的能力。准确认读表现在对一些音、形、义混淆、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对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也表现在认读时不错字、不减字、不增字、不重字、不倒字。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又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农村学生掌握的汉字太少,导致了认读能力的低下。农村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汉语教学训练,因此,在汉字教学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很强。
  此外,很多农村中小学校都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学生也以少数民族居多,他们的日常交谈用语当然也以民族语为主。学生学了汉字后,除了在阅读教材时会碰上,少数汉字在写作时用上之外,很少再有其他使用机会,所学的汉字很容易就忘记了。学生认读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的相应低下,阅读能力也就非常低下了。
  要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加强拼音教学、创设普通话的环境等方式进行,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农村中小学校,学生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没有书可读。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虽然有图书室、阅览室,但却疏于管理,不能对学生开放,使它们形同虚设。少数学校的图书室虽然已向学生开放了,但学生却很难从中借到一本令他们满意的图书。要么是图书破损太厉害,要么是内容太陈旧。因为学校没有资金去更新、充实图书,图书室中图书的数量又常常严重不足,而原有的那些图书往往还是其他学校捐助的。
  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书可读,更谈不上有“数量”了。甚至有的学生在九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教材,再也没读过其他的任何图书。
  二是没有时间读。
  与其他学校一样,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天时间里,课前要预习,课堂要听课,课后要写作业,从早到晚,时间总安排得很紧凑,基本没有时间来阅读除教材之外的更多的图书。在双休日里,农村中小学生大都要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他们不会像城市的学生一样到图书馆去读书,或到书店里购买图书,而是不得不去做很多与读书毫无关系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书可读呢?
  建好学校的图书室是让学生有书可读的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
  首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图书室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部分,而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安排好图书管理员。必须要安排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热爱读书的人去管理图书。再次,是选择合适的地点安排好图书室,避免频繁地“搬家”,避免图书因各种原因损坏:最后,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不断地充实图书室中的图书。
  另外,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传输,以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活动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实现。
  如何才能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呢?
  其实,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就是在阅读中多读的好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贯彻“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改变教学模式,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之外。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专门的阅读课来给学生阅读。
  要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我们还可以在双休日和寒暑假里安排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时可以囊括这些内容:1,时间安排。它包括近期的,远期的。2,阅读对象。就体裁而言,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就范围而言,如课内的、课外的。3,阅读目的。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阅读不仅要有量,而且要有质。概括起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在什么时间阅读什么,怎样阅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在一次初三的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善待情”,我没有提出任何框架要求,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出6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  先说男女之情。很多人都很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恐怕没有人吧。古时候,谁没有三妻四妾?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除了皇后这个名正言顺的老婆外,那些三宫六院的,数也数不过来。现在,法律禁止了一夫多妻,这倒好,就
新课标背景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它给传统的教学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口不开”、“有口难开”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语文课堂学生发言的现状透视  在从教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了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那就是,七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较高,大约有60%的学生主动参与;八年级学生课堂发言的人数明显下降,只有30%
范德比尔特曼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缺乏自信的人,却始终不能踏入事业的门槛儿。”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第一要素。学生拥有了自信,就像一艘鼓满了风的帆船,就可以在学海中一往无前地航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用自信唤起自信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就要求语文教师是充满自信的。因为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
一、引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传统的英语教学把传承英语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不仅要求教师“教得好”,更需要保证学生“学得好”。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固守的教学思维。后“茶馆式”教学,倡导转变传统“教师讲,学生跟着学”的步骤为“学生先学,教师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呢?后“茶馆式”教学概念对初中英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导学契机呢?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理解,但是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让考生翻译,并将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设置为高考评卷的采分点。这些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重要虚词和固定结构;第二类为规律性的——偏义现象、词类活动和特殊句式。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试题,需要具备坚实的文言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注重积累,一丝不苟地把
一说到写作文,师生都头疼,看着好多学生愁眉苦脸,搜肠刮肚也凑不够字数的样子,为师的也替他们着急,可有的学生却能够洋洋洒洒、笔走龙蛇,我觉得这种差别除了先天的禀赋之外,更多的是缘自后天的培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觉得用这个来形容学生的写作过程最恰当不过了,对作文材料寻
《牛津初中英语》7B教材和7A教材一样,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实践、参与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堂好课,就像一曲优美的旋律,牵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近年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  叶圣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