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它们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前后关联,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能力纵向系列。其中认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能力。具体说来,是指认读字形、认读字音、了解字义,初步获得文章浅层意义的能力。准确认读表现在对一些音、形、义混淆、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对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也表现在认读时不错字、不减字、不增字、不重字、不倒字。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又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农村学生掌握的汉字太少,导致了认读能力的低下。农村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汉语教学训练,因此,在汉字教学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很强。
此外,很多农村中小学校都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学生也以少数民族居多,他们的日常交谈用语当然也以民族语为主。学生学了汉字后,除了在阅读教材时会碰上,少数汉字在写作时用上之外,很少再有其他使用机会,所学的汉字很容易就忘记了。学生认读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的相应低下,阅读能力也就非常低下了。
要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加强拼音教学、创设普通话的环境等方式进行,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农村中小学校,学生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没有书可读。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虽然有图书室、阅览室,但却疏于管理,不能对学生开放,使它们形同虚设。少数学校的图书室虽然已向学生开放了,但学生却很难从中借到一本令他们满意的图书。要么是图书破损太厉害,要么是内容太陈旧。因为学校没有资金去更新、充实图书,图书室中图书的数量又常常严重不足,而原有的那些图书往往还是其他学校捐助的。
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书可读,更谈不上有“数量”了。甚至有的学生在九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教材,再也没读过其他的任何图书。
二是没有时间读。
与其他学校一样,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天时间里,课前要预习,课堂要听课,课后要写作业,从早到晚,时间总安排得很紧凑,基本没有时间来阅读除教材之外的更多的图书。在双休日里,农村中小学生大都要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他们不会像城市的学生一样到图书馆去读书,或到书店里购买图书,而是不得不去做很多与读书毫无关系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书可读呢?
建好学校的图书室是让学生有书可读的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
首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图书室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部分,而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安排好图书管理员。必须要安排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热爱读书的人去管理图书。再次,是选择合适的地点安排好图书室,避免频繁地“搬家”,避免图书因各种原因损坏:最后,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不断地充实图书室中的图书。
另外,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传输,以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活动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实现。
如何才能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呢?
其实,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就是在阅读中多读的好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贯彻“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改变教学模式,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之外。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专门的阅读课来给学生阅读。
要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我们还可以在双休日和寒暑假里安排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时可以囊括这些内容:1,时间安排。它包括近期的,远期的。2,阅读对象。就体裁而言,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就范围而言,如课内的、课外的。3,阅读目的。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阅读不仅要有量,而且要有质。概括起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在什么时间阅读什么,怎样阅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农村学生掌握的汉字太少,导致了认读能力的低下。农村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汉语教学训练,因此,在汉字教学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很强。
此外,很多农村中小学校都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学生也以少数民族居多,他们的日常交谈用语当然也以民族语为主。学生学了汉字后,除了在阅读教材时会碰上,少数汉字在写作时用上之外,很少再有其他使用机会,所学的汉字很容易就忘记了。学生认读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的相应低下,阅读能力也就非常低下了。
要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加强拼音教学、创设普通话的环境等方式进行,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农村中小学校,学生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没有书可读。 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虽然有图书室、阅览室,但却疏于管理,不能对学生开放,使它们形同虚设。少数学校的图书室虽然已向学生开放了,但学生却很难从中借到一本令他们满意的图书。要么是图书破损太厉害,要么是内容太陈旧。因为学校没有资金去更新、充实图书,图书室中图书的数量又常常严重不足,而原有的那些图书往往还是其他学校捐助的。
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书可读,更谈不上有“数量”了。甚至有的学生在九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教材,再也没读过其他的任何图书。
二是没有时间读。
与其他学校一样,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天时间里,课前要预习,课堂要听课,课后要写作业,从早到晚,时间总安排得很紧凑,基本没有时间来阅读除教材之外的更多的图书。在双休日里,农村中小学生大都要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他们不会像城市的学生一样到图书馆去读书,或到书店里购买图书,而是不得不去做很多与读书毫无关系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书可读呢?
建好学校的图书室是让学生有书可读的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
首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图书室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部分,而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安排好图书管理员。必须要安排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热爱读书的人去管理图书。再次,是选择合适的地点安排好图书室,避免频繁地“搬家”,避免图书因各种原因损坏:最后,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不断地充实图书室中的图书。
另外,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传输,以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活动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实现。
如何才能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呢?
其实,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的就是在阅读中多读的好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贯彻“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的思想,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改变教学模式,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之外。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专门的阅读课来给学生阅读。
要保证学生有时间阅读,我们还可以在双休日和寒暑假里安排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时可以囊括这些内容:1,时间安排。它包括近期的,远期的。2,阅读对象。就体裁而言,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就范围而言,如课内的、课外的。3,阅读目的。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阅读不仅要有量,而且要有质。概括起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在什么时间阅读什么,怎样阅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