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相较于其他垃圾处理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要求高,资金需求大,政府在技术和财力方面都难以满足。BOT模式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减轻财政负担,且能有效解决项目在投建和运营方面的技术问题,因而被广泛应用。在概述BOT模式的概念、运作程序及风险形式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四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风险类型进行细致梳理,并从BOT协议签署、组织领导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及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BOT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城市;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0-0034-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与经济水平提高,如何处理城市中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堆肥处置与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相对简单且费用较低,但对填埋垃圾的土地需求量较大,还存在较大污染隐患;堆肥处理是根据垃圾成分将垃圾资源化而利用,但有可能导致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这两种模式难以满足政府对垃圾环保处置的高要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占地少,处理周期短,无害化程度高,且产生的热量可做能源利用,资源化效果好,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也正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发展趋势。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突出优点是垃圾减量效果好,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可减少90%左右,重量减少70%~80%,但同时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对技术要求较高且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BOT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而极大地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且能解决项目在投建和运营方面的技术问题,因而被广泛应用。但BOT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和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BOT模式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项目公司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提供参考借鉴。
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垃圾焚烧项目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发展历史,BOT模式是多数垃圾焚烧项目采用的模式,2019年哈尔滨市全年生活垃圾产量为184万余吨,日产生活垃圾约5 050吨。目前,哈尔滨一共有4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其中两家运行,两家在建,全部投运后日处理能力达到6 150吨,能满足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全处理能力要求。
二、BOT模式概述
(一)BOT的概念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可解释为“建设—运营—移交”,是一种社会资金参加国家基建投资的形式。其基本含义是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特许协议,给予企业特许经营期限,同意其通过融资建设并经营公共基础项目,后期收回投资和利润,并在租赁期满后将项目相关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政府。
(二)垃圾焚烧发电BOT模式的特点
1.BOT模式总体投资金额大,建设与经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企业无法独立支付便会寻求银行的贷款帮助,但这是投资和出资方以未来收益为抵押的贷款,政府很少做信用担保。又由于项目投资方要与政府多次磋商,导致项目的建设经营周期从几年到十几二十年都有可能。面对这种复杂状况,必须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价及预防。
2.BOT项目程序较复杂,利益相关者众多。政府将需投资的项目通过谈判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项目公司通过总承包单位将技术咨询、设备供应、施工承包等建设工作完成后,再将经营后的产品供应给相应的客户。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上述几方外,还涉及项目股东、融资机构、保险机构等。
此外,相关部门的态度和制度起了很大作用。垃圾焚烧项目的社会价值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政府相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尤为重要。并且因为项目只在特定时间内授权项目公司经营,所以政府需尽到监督职责,特别是损害公众利益时可终止合约。
(三)BOT项目运作程序
BOT项目运作主要包括准备、建设、运营与移交四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确定项目方案、项目立项、招标与投标,谈判协议并最终签署协议。建设阶段涉及项目公司筹措资金,开始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及政府对建设工作的监督。运营阶段则是项目公司按要求合力经营、维护与保养。移交阶段是项目公司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或其指定机构。
(四)采取BOT模式的必要性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处理设施建设资金和运行所需费用高,管理难度大且缺乏先进管理技术,使我国在这方面能力落后于国际水平,BOT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1.它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BOT模式充分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弥补政府项目资金不足。通过社会资金汇集增加基础设施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减轻财政支出及债务负担,更多资金被高效利用,有效扩展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宽度与广度。
2.BOT模式广泛应用会加快改善生活环境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需及时合理处置。财政资金不足导致相关设施建设跟不上,但BOT国外成功经验吸引了银行与投资方参与其中,在较短时间内建设出大量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垃圾治理率。另外,BOT模式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如果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缺乏竞争与激励,易出现监管不力、工程质量差甚至违规操作。BOT将项目特许给企业,企业为自身利益会严抓建设投运质量来减少失误并提升处理能力。此外,政府与项目公司一方掌握项目可行性、经济性与环保性的认定权,一方熟悉项目建设,共同合作减少了许多中间费用,最大程度保证各方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
3.环保企业可在BOT引导下通过技术创新、管理规范和统筹运营,扩大内需与壮大环保产业集团,带来收益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BOT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分析
(一)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未来不确定性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风险必然存在且不能完全消除。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主动地管理,存在于项目全过程,通过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来将其影响降到可接受范围。
风险识别将项目中有利和不利事件进行区分,有利事件反馈到战略和目标设定中,不利事件则及时评估应对,降低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常用德尔菲法、案例分析法、现场调查法等等。风险评价则是对影响程度的分析来为风险应对提供支持,常用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等。风险应对则是根据识别评价结果采取措施,较常用的就是风险承受、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及风险降低。
(二)BOT项目常见风险
一级风险包括战略发展及投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运营风险、工程建设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人才管理风险。
二级风险更多,例如战略方面有恶性竞争、政策改变、市场开发等风险;财务风险包括应收账款、流动性、筹融资管理、税务、会计政策、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市场风险涉及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成本控制风险;声誉风险中有邻避效应、公益组织管理、媒体管理、相关方管理等风险;运营风险涵盖最多,政府关系管理、采购招标管理、尽职调查、产能管理、资质运行许可、来料燃烧、气候变化、周边影响、环境合规、场内应急管理、档案管理风险、设备与缺陷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力供应、运营安全管理、外协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都难以忽视;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是开工证照、设计规划、预算造价、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监管、工程安全方面的风险;法律方面的风险包含合同管理、员工法律意识及知法懂法方面;人才管理风险则是涉及招聘、配置、薪酬、绩效、培训、离职与职业道德;信息安全风险方面主要是指信息保密问题。
(三)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类型
通过对哈尔滨市四个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研究,得出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法规政策变动风险。其影响力与可能性排到最高,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电价、税收、公益支持、污染物排放标等宏观政策变动,这会导致项目公司的运营成本增加,影响盈利能力、财务绩效和运营的稳定性。目前面临的是国家能源局取消原来的“目录制”,转而采取分类管理引发的国补退坡问题。
2.运营环境合规与安全管理风险。这是因为污染物排放加强监管已经常态化。生态环境部2019年发布了污染物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的认定和处罚依据且将相关监控指标管理得异常严格,这让环境合规风险居高不下。
3.项目投资的工程管理及财务风险。随着建设项目增加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工程建设增多但进度被迫放缓,可能导致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受疫情影响而延发资金导致项目公司流动性水平降低,带来应收账款风险, 以及员工复工和调配困难性增加的人员配置风险。
4.邻避效应风险。由于新环保法强化了环保的公众参与度且国内近些年出现了环境合规方面的不良表现,使得有可能出现受到其他同类项目的负面消息导致自身获得负面影响的情况。
四、BOT风险应对措施
(一)重视BOT协议的签署内容
特许经营权协议(BOT协议)是BOT项目核心文件,它可明确政府和项目公司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只注重权利少承担义务,项目都难以持续,因此BOT协议内容极其重要。BOT协议一般规定了垃圾处理单价、垃圾支付方式、垃圾供应范围与质量等,因此,熟知自身状况做出预估并与政府细致签订协议内容是预防后期风险的良好办法。
例如供应风险应对,如是风险自留,便需项目公司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过程中加大调查力度,对当地经济、人口等发展状况及垃圾收运状况进行细致调研,取样分析,保证可研报告数据与实际符合。如果是转移风险,有几种情况:垃圾质量不达标、供应数量不足或超额等,对此项目公司可在BOT协议中进行保底或限额设定。此外,质量和供应量不足可寻找新的垃圾来源,比如填埋场、木制加工厂等热值较高的工业垃圾;如供应量过大则需及时与政府协调垃圾量分配,联系当地同类型项目协调合作。再比如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政府不按BOT协议支付垃圾处理费的情况,对此需在BOT协议中设定费用支付期限与形式,设定违约后续计划来规范双方行为等。
(二)完善风险处置的协作机制
项目高层管理者需明确BOT协议内容及项目自身状况,使“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的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项目公司可组织选调部分员工成立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来专门负责重大风险的防范协调化解及日常管理工作。公司不仅需要上级部门领导从政治高度和战略角度对风险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切实督导,还需各个部门求真务实、主动推进、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相关责任人员根据上级方案形成具体的工作计划;动态了解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备性与执行情况;建立风险防范化解治理工作台账对项目落实效果进行如实记录等。此外,要在每个部门加强领导能力的同时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风险协同、联防联控、信息共享等风险处置的协作机制均是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加强的方向。
(三)提升风险评估能力
项目公司需坚持风险事件的收集工作,充实风险事件库并及时汇总分析。在季末或年末根据上一期风险管控情况与效果、当期主要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当期检查情况、外部环境变化等资料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确定主要风险并保证其能反映真实情况,根据风险评估出的重要挑战与不确定性及时科学决策、资源配置、规避风险。此外,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明确评价范围、重点、程序,编制标准的评估工具、全面开展内部控制评估工作,根据评估情况与日常检查及专项监督发现的问题,明确内控改善和优化的工作重点及具体方向,以便今后进行精准的风险管理。另外,需根据评估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对内控体系的设计与运行效果做出评价,不断改善做到最适合有效。
(四)强化先进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
项目公司可优化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实现全面、穿透、动态地检测风险状况;执行风险偏好,突出风险管理的预警作用;提升将风险量化的管理能力;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质量;完善内控现场检查,改善责任落实与跟踪整改机制;颁布内控工作手册等。此外,在大数据时代,项目公司可根据指标设定要求打造智能风控平台,通过提高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做到“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董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风险管理[J].管理观察,2019,(12):9-13.
[2] 骆晓玲.泉州市政府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管理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8.
[3] 刘兴宇,张虹萍.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演变分析——以佳木斯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8):100-102.
[4] 廖吉林.基于政府补贴的废旧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博弈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0,(1):41-44.
[5] 程华禄.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财务风险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
[6] 李海峰.BOT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7] 彭树英.L市生活垃圾填埋场BOT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8] 周金玉,刘灵.PPP切入垃圾分类轨道后的实施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8):145-148.
[9] 孙树锋.垃圾发电厂BOT项目财务风险管控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4):133+135.
[10] 牟雪飞.BOT模式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财务控制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191+193.
[责任编辑 文 娇]
关键词:BOT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城市;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0-0034-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发展与经济水平提高,如何处理城市中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堆肥处置与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相对简单且费用较低,但对填埋垃圾的土地需求量较大,还存在较大污染隐患;堆肥处理是根据垃圾成分将垃圾资源化而利用,但有可能导致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这两种模式难以满足政府对垃圾环保处置的高要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占地少,处理周期短,无害化程度高,且产生的热量可做能源利用,资源化效果好,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也正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发展趋势。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突出优点是垃圾减量效果好,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可减少90%左右,重量减少70%~80%,但同时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对技术要求较高且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BOT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而极大地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且能解决项目在投建和运营方面的技术问题,因而被广泛应用。但BOT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和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BOT模式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项目公司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提供参考借鉴。
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垃圾焚烧项目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发展历史,BOT模式是多数垃圾焚烧项目采用的模式,2019年哈尔滨市全年生活垃圾产量为184万余吨,日产生活垃圾约5 050吨。目前,哈尔滨一共有4家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其中两家运行,两家在建,全部投运后日处理能力达到6 150吨,能满足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全处理能力要求。
二、BOT模式概述
(一)BOT的概念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可解释为“建设—运营—移交”,是一种社会资金参加国家基建投资的形式。其基本含义是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特许协议,给予企业特许经营期限,同意其通过融资建设并经营公共基础项目,后期收回投资和利润,并在租赁期满后将项目相关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政府。
(二)垃圾焚烧发电BOT模式的特点
1.BOT模式总体投资金额大,建设与经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企业无法独立支付便会寻求银行的贷款帮助,但这是投资和出资方以未来收益为抵押的贷款,政府很少做信用担保。又由于项目投资方要与政府多次磋商,导致项目的建设经营周期从几年到十几二十年都有可能。面对这种复杂状况,必须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价及预防。
2.BOT项目程序较复杂,利益相关者众多。政府将需投资的项目通过谈判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项目公司通过总承包单位将技术咨询、设备供应、施工承包等建设工作完成后,再将经营后的产品供应给相应的客户。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上述几方外,还涉及项目股东、融资机构、保险机构等。
此外,相关部门的态度和制度起了很大作用。垃圾焚烧项目的社会价值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政府相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尤为重要。并且因为项目只在特定时间内授权项目公司经营,所以政府需尽到监督职责,特别是损害公众利益时可终止合约。
(三)BOT项目运作程序
BOT项目运作主要包括准备、建设、运营与移交四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确定项目方案、项目立项、招标与投标,谈判协议并最终签署协议。建设阶段涉及项目公司筹措资金,开始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及政府对建设工作的监督。运营阶段则是项目公司按要求合力经营、维护与保养。移交阶段是项目公司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或其指定机构。
(四)采取BOT模式的必要性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处理设施建设资金和运行所需费用高,管理难度大且缺乏先进管理技术,使我国在这方面能力落后于国际水平,BOT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1.它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BOT模式充分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弥补政府项目资金不足。通过社会资金汇集增加基础设施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减轻财政支出及债务负担,更多资金被高效利用,有效扩展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宽度与广度。
2.BOT模式广泛应用会加快改善生活环境的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需及时合理处置。财政资金不足导致相关设施建设跟不上,但BOT国外成功经验吸引了银行与投资方参与其中,在较短时间内建设出大量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垃圾治理率。另外,BOT模式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如果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缺乏竞争与激励,易出现监管不力、工程质量差甚至违规操作。BOT将项目特许给企业,企业为自身利益会严抓建设投运质量来减少失误并提升处理能力。此外,政府与项目公司一方掌握项目可行性、经济性与环保性的认定权,一方熟悉项目建设,共同合作减少了许多中间费用,最大程度保证各方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
3.环保企业可在BOT引导下通过技术创新、管理规范和统筹运营,扩大内需与壮大环保产业集团,带来收益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BOT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分析
(一)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指未来不确定性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风险必然存在且不能完全消除。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主动地管理,存在于项目全过程,通过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来将其影响降到可接受范围。
风险识别将项目中有利和不利事件进行区分,有利事件反馈到战略和目标设定中,不利事件则及时评估应对,降低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常用德尔菲法、案例分析法、现场调查法等等。风险评价则是对影响程度的分析来为风险应对提供支持,常用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等。风险应对则是根据识别评价结果采取措施,较常用的就是风险承受、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及风险降低。
(二)BOT项目常见风险
一级风险包括战略发展及投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运营风险、工程建设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人才管理风险。
二级风险更多,例如战略方面有恶性竞争、政策改变、市场开发等风险;财务风险包括应收账款、流动性、筹融资管理、税务、会计政策、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市场风险涉及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成本控制风险;声誉风险中有邻避效应、公益组织管理、媒体管理、相关方管理等风险;运营风险涵盖最多,政府关系管理、采购招标管理、尽职调查、产能管理、资质运行许可、来料燃烧、气候变化、周边影响、环境合规、场内应急管理、档案管理风险、设备与缺陷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力供应、运营安全管理、外协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都难以忽视;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是开工证照、设计规划、预算造价、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监管、工程安全方面的风险;法律方面的风险包含合同管理、员工法律意识及知法懂法方面;人才管理风险则是涉及招聘、配置、薪酬、绩效、培训、离职与职业道德;信息安全风险方面主要是指信息保密问题。
(三)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风险类型
通过对哈尔滨市四个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研究,得出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法规政策变动风险。其影响力与可能性排到最高,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电价、税收、公益支持、污染物排放标等宏观政策变动,这会导致项目公司的运营成本增加,影响盈利能力、财务绩效和运营的稳定性。目前面临的是国家能源局取消原来的“目录制”,转而采取分类管理引发的国补退坡问题。
2.运营环境合规与安全管理风险。这是因为污染物排放加强监管已经常态化。生态环境部2019年发布了污染物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的认定和处罚依据且将相关监控指标管理得异常严格,这让环境合规风险居高不下。
3.项目投资的工程管理及财务风险。随着建设项目增加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工程建设增多但进度被迫放缓,可能导致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受疫情影响而延发资金导致项目公司流动性水平降低,带来应收账款风险, 以及员工复工和调配困难性增加的人员配置风险。
4.邻避效应风险。由于新环保法强化了环保的公众参与度且国内近些年出现了环境合规方面的不良表现,使得有可能出现受到其他同类项目的负面消息导致自身获得负面影响的情况。
四、BOT风险应对措施
(一)重视BOT协议的签署内容
特许经营权协议(BOT协议)是BOT项目核心文件,它可明确政府和项目公司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只注重权利少承担义务,项目都难以持续,因此BOT协议内容极其重要。BOT协议一般规定了垃圾处理单价、垃圾支付方式、垃圾供应范围与质量等,因此,熟知自身状况做出预估并与政府细致签订协议内容是预防后期风险的良好办法。
例如供应风险应对,如是风险自留,便需项目公司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过程中加大调查力度,对当地经济、人口等发展状况及垃圾收运状况进行细致调研,取样分析,保证可研报告数据与实际符合。如果是转移风险,有几种情况:垃圾质量不达标、供应数量不足或超额等,对此项目公司可在BOT协议中进行保底或限额设定。此外,质量和供应量不足可寻找新的垃圾来源,比如填埋场、木制加工厂等热值较高的工业垃圾;如供应量过大则需及时与政府协调垃圾量分配,联系当地同类型项目协调合作。再比如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政府不按BOT协议支付垃圾处理费的情况,对此需在BOT协议中设定费用支付期限与形式,设定违约后续计划来规范双方行为等。
(二)完善风险处置的协作机制
项目高层管理者需明确BOT协议内容及项目自身状况,使“把方向、管大局、抓落实”的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项目公司可组织选调部分员工成立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来专门负责重大风险的防范协调化解及日常管理工作。公司不仅需要上级部门领导从政治高度和战略角度对风险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切实督导,还需各个部门求真务实、主动推进、全面负责。各职能部门相关责任人员根据上级方案形成具体的工作计划;动态了解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备性与执行情况;建立风险防范化解治理工作台账对项目落实效果进行如实记录等。此外,要在每个部门加强领导能力的同时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风险协同、联防联控、信息共享等风险处置的协作机制均是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加强的方向。
(三)提升风险评估能力
项目公司需坚持风险事件的收集工作,充实风险事件库并及时汇总分析。在季末或年末根据上一期风险管控情况与效果、当期主要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当期检查情况、外部环境变化等资料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确定主要风险并保证其能反映真实情况,根据风险评估出的重要挑战与不确定性及时科学决策、资源配置、规避风险。此外,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明确评价范围、重点、程序,编制标准的评估工具、全面开展内部控制评估工作,根据评估情况与日常检查及专项监督发现的问题,明确内控改善和优化的工作重点及具体方向,以便今后进行精准的风险管理。另外,需根据评估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对内控体系的设计与运行效果做出评价,不断改善做到最适合有效。
(四)强化先进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
项目公司可优化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实现全面、穿透、动态地检测风险状况;执行风险偏好,突出风险管理的预警作用;提升将风险量化的管理能力;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质量;完善内控现场检查,改善责任落实与跟踪整改机制;颁布内控工作手册等。此外,在大数据时代,项目公司可根据指标设定要求打造智能风控平台,通过提高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做到“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董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风险管理[J].管理观察,2019,(12):9-13.
[2] 骆晓玲.泉州市政府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管理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8.
[3] 刘兴宇,张虹萍.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演变分析——以佳木斯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8):100-102.
[4] 廖吉林.基于政府补贴的废旧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博弈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0,(1):41-44.
[5] 程华禄.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财务风险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
[6] 李海峰.BOT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7] 彭树英.L市生活垃圾填埋场BOT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8] 周金玉,刘灵.PPP切入垃圾分类轨道后的实施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8):145-148.
[9] 孙树锋.垃圾发电厂BOT项目财务风险管控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4):133+135.
[10] 牟雪飞.BOT模式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财务控制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191+193.
[责任编辑 文 娇]